从交际互动层面谈英语译员的文化顺应策略

2015-08-15 00:54张小燕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口译

张小燕

(岭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按照业界的用语规范,“译员”通常是指口译员,“译者”指笔译者。传统的观点认为会英语就会口译,而且很多人认为口译是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的,如“tree—树”,“pen—钢笔”,苹果的英文是“apple”等对译;除此之外,口译还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传声筒似的转述讲话人的语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口译不仅仅是源语和译语在字面意思和符号上的转换,口译界著名的法国学者塞莱斯科维奇曾经说过:“Interpretation is communication”,口译即沟通,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沟通活动[1]。译员在实际口译活动中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译员为了使异语双方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或是产出更好的目标语表达,往往会采取文化顺应策略。

一、译员的研究

口译活动自古已有之。说不同语言的部落、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往往都需要兼通双语的译员进行沟通。1953年,作为一个国际范围内的口译专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正式成立,标志着口译职业化的形成。口译研究中,往往忽视译员的研究,直到1976年,布鲁斯·W·安德森撰文《译员角色面面观》,才第一次从跨文化交际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译员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口译交际互动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口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信息处理、认知处理行为,而且是一种交际互动活动,译员在发言人和听众之间的话语互动中起着关键的协调作用。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和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是其代表性研究,此类视角口译特别是在社区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发挥的不仅仅是发言人和听众之间的“传声筒”作用,而且在两者之间起着话语协调、交际协调甚至文化协调的作用[2]。

二、译员的文化顺应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扎根于语言之中。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译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使译文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或完成相类似的文化功能。

1.社会习俗

人们的社会交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这体现在交际过程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口译场合,交际双方常因缺乏文化差异意识对年龄、工资等私人问题感兴趣,而此类涉及隐私的问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中国人喜欢热闹,热情好客,喜欢家中常来客人;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个人生活,私人时间不愿意被打扰,就算是自己的儿女回家前都要先跟父母打个招呼,不然会被视为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您辛苦了”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表现的是对对方的关心和体贴,如“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您辛苦了”、“一路上您辛苦了”等,如果直接翻译为“You must be very tired……”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听众会以为你是嫌弃对方老了或者身体不好等情况。

又比如,中文在指令和禁语方面,往往表达得直截了当,缺乏回旋感。英语则比较注意婉转,避免给人生硬的感觉。如本意是提醒对方注意的话“I found…… This is not permissible,so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it next time.”对方听了会很生气,认为这样的话是很无礼的,因为对方会认为你像在骂一个做错事的小孩。

2.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模式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模式,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相等的词语。像breakfast这样意义比较单一的词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欧美人想到的是鸡蛋、牛奶、面包;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稀饭、馒头、豆浆。这对于口译工作也形成一些障碍,特别是在译员对说话人的逻辑把握和意义理解方面。因此,译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妥当处理因思维模式差异而造成的中英文在词汇和句型结构上的缺失和不对等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补偿。

(二)口译的交际目的

在不同的口译实际场境中,针对不同的交际情景,译员为了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应该也必然会对那些特殊的文化因素进行灵活的处理,这样做似乎违背了准确或忠实的原则,但从口译活动的目的和交际效果而言,这样的文化顺应策略却恰恰达到了合理沟通、充分交际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目的、意图”,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中提出的,通常指译文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目的语听话者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翻译目的能否实现,译文是否为听众所接受,而不是原语和目的语是否对等。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终端用户是目的语听话者,因此当译员接收到原语信息后,必须用能为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听者所接受的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递[3]。例如,在一场科普活动的口译中,现场观众多数是普通市民,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参加。这样的观众构成,加上现场互动的需要,译员不可能规规矩矩地坐着来口译。主讲人在介绍Haggis说:“Haggis is a Scottish dish that people have on Burns Night,a festival to remember Robert Burns.”译员要思考的问题是:演讲人的意图是什么,直译语言能否为目的语听众所接受,听众期待的译文是什么呢?由此,译员可把译文处理成“这道菜叫做Haggis,肉馅羊肠,是苏格兰的传统菜肴,相当于我们的羊杂碎……”实际上,译员这时候的角色就不是单纯在翻译了,而是和主讲人合作来进行一场讲座,把Haggis和我们平时吃的羊杂碎让观众联想起来,更能满足听众的期待,从而更好地实现口译交际目的。

(三)译员在交际互动中采取的文化顺应策略

译员在交际互动的过程中牵涉了3个层面的信息交际:语言信息内容、交际意图、交际各方之间关系。译员在交际互动中遇到文化差异时,往往不能按字面翻译,应该适当变通调整,以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不愉快,因而在交际中往往采取文化顺应策略。译员对文化的顺应是指译员在口译中,充分考虑到各种文化因素对话语理解的影响,更好地传递原语的交际意图,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译员话语。

多年前在英国的一次酒会上,广州代表团给牛津大学赠送了一个传统工艺的广彩瓷盘,团长向牛津大学校长说的其中一句话——“昨天我们给牛津的市长送了一个一样的盘子”让随行的口译员犯难了。广州代表团团长说的这句话(Yesterday we presented the Mayor of Oxford a same plate)在字面上看没有任何翻译的难度,看似简单,其实暗含了至少3个文化问题:a.中国人的文化中有点“官本位”,崇尚权贵,把官员放在比较高的位置,而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b.西方人送礼物,很少会给不同的人送相同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送礼物要考虑个人的喜好和特点才能显出诚意;c.在英国的体制中,伦敦以外的城市,“市长”只是由市议会的某位议员兼任,每年换一次,是一个礼仪性的角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津大学的校长比牛津市的市长更重要。考虑以上文化因素,随行的口译员将“昨天我们给牛津的市长送了一个一样的盘子”这句话译为“We hope you like it”。

也许有人会批评随行译员这样译对讲话人不忠实,毕竟口译员不应该带入自己的评判,只需原原本本地把讲话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说出来,但是,译员的目的不是要帮助双方沟通,达成交际功能吗?从这一点来看,译员在交谈双方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误可以灵活的处理,采取文化顺应策略,以免造成双方的不愉快[4]。

由于文化的因素,口译员在工作中除了进行语言转换以外,在不同的工作场所中,针对不同的交际情境,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做一个信息的把关者、交际的促成者,甚至权益的赋予者。使得目标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更忠实于源语发言人,也使得目标语在口译现场听众那里达到了口译现场最佳的交际效果。

三、结束语

从根本上说,口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译员作为沟通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人们交际的桥梁,除了需要努力锻造自己语言能力外,还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多采用文化顺应策略,以帮助各方圆满地实现交际目的。

[1] 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58.

[2] 王斌华.口译规范的描写研究:基于现场口译较大规模语料的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8.

[3] 陈菁.从口译交际行为的主体、客体和规范透视口译的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66-69.

[4] 詹成.译响天开:会议口译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7-69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