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堂小组讨论

2015-09-10 07:22闫雅静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组讨论语文课堂

闫雅静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讨论这一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广为应用。课堂讨论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分组;教师认真准备,明确讨论的问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地进行;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上问题的廓清,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课堂讨论这种学习形式,有助于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大效益。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小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广大语文教师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广为应用。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适时而有价值的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进行合理分组,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考虑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及能力水平等各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出综合性的见解。并且在小组中推举一名成绩较好的、更具活动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组长是小组讨论问题的组织者,并且备有讨论记录。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给他们发言机会,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课堂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三、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出现真知灼见,讨论问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对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过独立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则既浪费时间,又会降低学生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依照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学生认知中的主要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深浅适当、且有价值的讨论题,这样才能让讨论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旁征博引,探究主题,强化学习效果。

讨论的问题还可以是由学生在预习或在课堂阅读时发现提出的,教师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分类,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说明课文内容,教师就可以将事先设计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

另外,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有科学、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实践体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如预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布置这样一项合作任务: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查找资料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生态恶化的累累事实,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情感,一封饱含深情,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的公开信就能一挥而就了。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地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潜力,让学生达成共识,对问题有深入看法。如果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学生大惑不解。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浪费了时间,使讨论流于形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五、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共同活动过程,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又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作用。对积极作答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进而强化主动意识,陶冶学习情趣。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赞扬的优势,让教与学充分洋溢着乐趣。

总结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参与。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全面地走进课堂,广受老师们的青睐。以上问题的廓清,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课堂讨论这种学习形式,有助于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大效益。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小组讨论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如何帮助开放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