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导学案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5-09-10 09:01陈赛梅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导学案初中物理

陈赛梅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学是众学科教学中难度系数较大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导学案的设计无疑为解决初中物理教学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导学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导学案 有机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导学案设计是符合其核心要求的必然之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原则,是具有重要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导学案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很好地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初中物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即使在实验过程中也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因此,将导学案的概念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导学案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如何设计高水平的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中考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导学案要符合科学的流程和步骤,还要循序渐进,逐一攻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理清知识脉络、知识点深度解析、加强课后练习。

1.理清知识脉络:设计导学案必须全面理清初中物理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机串联起来,才能更加清晰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去除知识盲区,加深记忆。

2.知识点深度解析:深度解析知识点的过程包括发现规律、实例分析和强化练习。发现规律要把知识内容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比如流程图、表格等,通过一切科学的、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实例分析是列举具有典型性的物理习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并熟练解决相关问题。强化练习便是要使学生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能力。

3.加强课后练习:这个环节是对第二阶段的具体分析,主要明确课后练习的广度与深度。广度主要是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的延伸,深度主要是指练习内容的质量,这是由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确定的。

二、设计导学案遇到的问题

设计导学案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要综合考查物理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等要素。面对如此高规格的要求,物理教师在探索中遇到了不少典型问题。

1.导学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发挥作用。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述知识点,并且讲述过程不够细致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导学案成了学生手中的一叠材料,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化复习效果的作用。导学案中大多是教师罗列出的各种习题和讲解,加之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教师本身对导学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3.导学案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脱离实际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学考试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设计物理导学案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只是机械照搬书本知识并加以梳理,导致学生在考试时遇到实际问题就变得一筹莫展。

4.练习强度过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打击。虽然加强习题练习有利于强化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但是过犹不及,超负荷的练习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受挫,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遵循其自有的规律,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这个规律并加以利用,使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推动力。

三、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导学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对教学内容从形式、内容和最终效果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设计与规定,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进而实时调节教学节奏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传播”实验时,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声音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三种介质传播而产生的速度变化的实验,学生在具体操作此项实验时由于无法准确获知声音到达的时间,因此导致实验难以进行下去。此时,教师通过延长声音传播路径的长度,对传播介质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通过合作顺利计算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过程中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形成了对课堂学习的持续性关注。这从侧面证明了初中物理导学案呈现的是使学生高度集中、更好地激发兴趣和思考力进行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由于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学案的设计初衷是提倡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更好地凸显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是“抛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时,由于此原理较为抽象,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结构特征,“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表明凸透镜成像呈现的是正立、倒立的像,也可以呈现虚像、实像,还能呈现放大、等大、缩小等状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凸透镜成像与凹透镜成像的异同。

3.极大程度地开展针对性教学。导学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关注针对性,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虽然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应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具有科学性的方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清楚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针对普遍存在的劣势安排一定课时进行特别指导,针对个别实际,教师课后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兼顾少数”。

四、掌握科学应用初中物理导学案的一般方法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学生对科学使用导学案存在一定误区,教师应加以正确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领会教学案的精髓,对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等内容加以标记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合作式学习,并从中再发现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加深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应用。例如在讲解“物体的惯性”实验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规定划分小组进行独立实验,将4个棋子叠成一摞,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观察其他棋子是否也被打出?上面的棋子正好落在正下方,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2.利用导学案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导学案设计遵循一定的流程,主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加以考察。首先是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应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预习阶段的自学任务,将重难点问题记录下来。其次是讨论阶段,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对这些重难点问题加以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经验、解决疑问。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一般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控制节奏,以免讨论内容偏离主要方向,这就是一种值得引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讲解“匀变速运动”为例,在预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亲身体验其规律。在讨论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方式探究这种运动的变化,并结合书中知识点的相关描述。在最后阶段,学生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计算匀变速运动的一般公式。

五、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导学案设计不再是一项简单快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书本知识、课堂时限和教学设施等多种因素,不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确的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导学案真正成为有助于密切师生互动关系、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教学法。当然,我们要正视导学案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善于从问题中吸收经验教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永清.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点.才智,2014.01.

[2]赵森.浅议初中物理导学案与高效课堂的关系.数理化学习,2011.11.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导学案初中物理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