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大学思想对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与启示

2015-09-10 09:01冷文君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启示

冷文君

摘 要: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德国近代大学的思想,尤其是柏林大学的理念,对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阐述德国近代大学思想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产生的影响,尤以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为例,进而探索德国近代的大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的启示。

关键词: 德国近代大学思想 北大改革 启示

一、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背景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学识深厚,深受欧洲先进思想影响,为其后来对北大进行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蔡元培于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进行改革,开“学术”与“自由”之风,领导北大从陈腐、愚昧走向了一条革新的道路,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1]。

二、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的改革

曾经留学德国的蔡元培,深受其大学思想的影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后,针对当时北大学术恶习、官僚腐化的局面,竭力推行自己鲜明的治学方针与思想,对北京大学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使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其具体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抱定宗旨,学术至上。

直到辛亥革命失败,封建势力依然弥漫整个国家,学校也难免沾染腐败和官僚旧习。北京大学当时所收学生大多是官员及其子弟,他们的志愿不在求学问,而是凭借高等教育的毕业证书作为认可自己能力的象征,从而易于追逐功名利禄。这使北京大学这一原本该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高等学府,由于官僚子弟们的恶习而畸形发展。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针对北大这种陈腐的学风,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由此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为求学而来”,不为升官发财而来[2]。在蔡元培看来,作为学生,倘若求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谋生,完全可以去职业技术学校而不是大学,他认为大学就应该是一所以进行纯粹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机构,不应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也不应受到外界的政治、体制影响。蔡元培这一改革,使得北京大学一时间官僚风气清新很多,学术研究之风风靡全国各大高校,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学术之风,学术质量大为提高,学术数量空前增多,也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创作,学术观点涌现。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在改革北京大学期间,影响最深远的举措之一便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的提出。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一个体现是:蔡元培对当时选聘教师的突出特点是不论派别或信仰,只要“积学热心”即可,尤为看重其学术造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种党派、各类学术派别的学者名流人士云集北大,一时间北大人才学者汇集、学术百花纷呈,很快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时期引进的教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如: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又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造诣很高的旧派人物,如:辜鸿铭、黄侃、陈介石等。对于这一新旧势力共处一校进行教学的情况,能够使其和平相处,共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也体现了蔡元培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人格。

另一个体现“兼容并包”思想的举措是蔡元培在改革北大期间,首开在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仅体现了男女受教育平等的观念,而且充分体现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便认识到德国大学的教授是拥有很高的地位的,一般在德国大学中成立教授会,享有很大的权利,比如:校长的选举、教授的选聘等。并且教授一般分为三个等级,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其中正教授负责全权主持各个按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讲座。另外,教授在专业上享有探讨、出版、教授本学科领域内自己所发现的真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外界的环境,比如:政治、宗教、党派等限制的,享有充分的研究、教学自由。

蔡元培仿照德国大学思想,设立各科教授会;设立评议会;设立教务处和总务处。教授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选择、教授法的改良、学生选课的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之所以赋予教授很高的权限,是因为只有本学科的教授才更明确该学科的学习方法、教材,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等。这一思想的效仿无论是当时的北大还是如今的时代都是必要且必需的,大学本就是一所自由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的场所,倘若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及宗教的限制,其学术成果永远都是保守的残缺的,而非博大精湛。

(四)沟通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德国大学改革中一项很重要的举措是将哲学作为四大学科的中心,深受德国教育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并没有一味仿效德国在国内推行这一改革,而是针对我国实际,提出沟通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在中国提出“沟通文理”,而不是将哲学奉为中心学科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教育深受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学术上都是与文科相关,如果一味照搬德国的将哲学提到学科中心,则势必会造成不适应与不得体。正如陈寅恪所言:“外来的观念和思想,不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是难以发生真正的影响的。”[3]

三、德国大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的启示

(一)学术自由。

面对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的束缚,教科书千篇一律的状况,如今我们依然要倡导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内的“学术自由”原则。

(二)民主管理。

我国高校中懂得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教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权利,学生的课程、教科书等均被一些非专业人员甚至行政部门规定,大学千篇一律,处在行政机关的管理下,没有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这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及政府部门做出一定改革,适当让出一些权利给大学,以使高等教育机构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发挥其培养人才的职能。

(三)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面对当前出现的各职业高校一味盲目强调学术,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认清其主要培养目标。例如: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其本质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特定的应用型人才,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毕业后很快投入到社会中,在某一专门领域从事工作,从而为社会作贡献,在这类教学型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理应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则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为目标,从而使得社会所需要的各个学科不断进步发展,因此在该类大学中,应当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教学与学习方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无论哪一类大学都不能一味模仿或者照抄照搬某一种在任何别的国家或地方的理论或者学说,而应该将其灵活运用以使其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使命职责[4]。

四、结语

真正探究德国大学及其思想时,我们会发现德国近代高等教育之所以为当时各个国家所争相效仿,是因为其确实开创了一定的先进思想,并且这些思想至今依然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术研究至上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同时我们要清楚,无论多么好的模板,都需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将其内化于自身的发展中,而不能一味模仿。我国当代的高等学府应该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王珊.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J].科技向导,2013(3):14.

[3]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极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冯用军.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新诠释及其现代价值[J].高等教育管理,2010(4):26-30.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