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现象分析及策略

2015-09-10 07:22张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

张平

[摘   要] 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按部就班,缺乏个性化教学。如指导过于详细,失去个性化表达;作文题材单一,失去个性化感受;开发教材不够,失去个性化训练。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自行理解、真情抒写,教师要努力开发教材,通过巧妙补白等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之事、真实之人、真实之情,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作文教学;现象分析;策略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家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可是还有学生“谈写色变”。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研究,对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现象分析

1.教学按部就班,缺乏个性化教学

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是按照教参完成教材中的习作练习,要求学生的作文达到教参规定的几点教学目标,只重视学生作文技巧的机械掌握和情感的虚假抒发。“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记得一位名作家曾评论过:我们的古人描写美女总是“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而国外作家则更重视对人物细节的捕捉。如今学生笔下的可爱宝贝是“圆圆的脸像红苹果,大大的眼睛会说话,一张樱桃小嘴逗人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何谈能有所创新。

2.指导过于详细,失去个性化表达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教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在作文教学中爱包办,习惯于先教后写,教师总怕学生不明白作文题目的意思,不知道怎么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教师确定文章结构,确定文章体裁,说文章结尾要点题升华,提供范文,甚至提供下水文,帮来帮去,却把学生的个性给挤占了。失去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很多学生写景的习作是 “多美呀,我爱你”,写事的习作是“今天玩得真开心”。文辞空洞,情感虚伪。

3.作文题材单一,失去个性化感受

鲁迅曾说,写作不是凭空的,也不是实打实的,只是把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典型事例移栽到那个典型人物上。看过这样的一则消息:在一次高考作文中,为了体现自己的意志坚强,结果许多考生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写人要品德高尚,写事要体现意义重大,写物要天下无双。学生的生活单一,写作亦然。我们学生的生活也不是不够精彩,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帮助学生长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的心灵。如此写作,只教会学生说假话,表虚情,而让学生写实事,说真话,抒真情,才是小学作文教学之务。

4.开发教材不够,失去个性化训练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作练习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教师对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不够重视,“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没有针对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果以课文为起点进行自由作文,既给了学生创作自由,又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得以反馈,同样便于教师及时对症下药。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先写后教,同样精彩

1.自由理解

教师给学生提示,让他们自行理解、写作,这样犹如在旷野中奔跑的马儿,思维积极,也极易挖掘生活的素材,联系实际,拓宽想象的空间。这样给以自由,学生对提示的个人感悟与写作灵性展露无疑,反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这一题材的理解。教师只要对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褒奖,不足进行对症下药,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修改能力的促进是具体可行的。

2.真情抒写

当然让他们先写偏离主旨之作也有,但这并非“天马行空”。针对文章写的与主题相去甚远的习作,教师可启发该生,并通过引导该生思考后,能较准确地把握主题,这样他也乐于学习。这种先写后教可以让我们看到最丰富的、最真实的心灵之作,教师也就不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二)开发教材,乐于表达

1.巧妙补白

语文教师一直把课文当作阅读理解的材料,课文其实也是学生练笔的另一个空间。比如有些课文中有很多空白,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理解与想象进行写作,使课文更完满;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恰是学生续写续编的起点;还有些课文或含义丰富,或创新空间大,学生可以基于课文求新。这种写作练习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就没有“无米下锅”的烦恼了。课文内容蕴藏的感情,以及对这种感情领悟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感情氛围,都有助于学生写作时的“情动而辞发”。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避免“天马行空”式的想当然

有些学生时常缺乏静思审题的能力,所以习作中也常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如此这般,学生审题能力急需培养与提高!因此,首先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其次,抓准中心词,师生共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缰绳就有了驰骋的方向。

学生习作中主题的确定与明确时常是模糊甚至是空白的。这也难怪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较少涉及文章的主题,难得与学生一起来体会、感悟。教师逐渐陌生了,学生更陌生了。殊不知,文章的灵魂不知所处,哪能更好地谋篇布局?只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容忽视。

(三)贴近生活,抒发真情

1.作文忌“假”“大”“空”的表面化

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无可厚非成为一篇好作文的标准。于是乎,在我们学生习作中,编作文,唱高调,华丽辞藻堆砌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现象蔚然成风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尝到了“假”“大”“空”式的作文易被肯定、能得高分的甜头。但这样的作文让人阅读起来犹如没有骨头的躯体,立得不稳。要知道,好作文的标准是建立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之上的。笔者经常安排学生在闲暇之余写写随笔,在讲评课上把有真情的文章作为范文来念。久而久之,部分爱从书本中“偷窃”的学生,爱言不由衷的学生,爱凑字数的学生渐渐地也能欣然地真诚地去表达。笔者还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极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以此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的作文都很动情,写得较感人。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精彩可以来自间接的阅读,但最有意义的是来自生活见闻,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写实事,说真话,抒真情,才是小学作文教学之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以是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剪影,也可是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实录。如优秀教师林莘在作文指导中颇有见地:写物品,她搜集了儿子拥有的所有小精灵提供给学生观察;写活动,举办拔河比赛、梳辫子大赛,特别让男生给女同学梳,体验一种特别的感受……学生的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兴致昂扬。

写实当是作文的基点,如何让学生写实,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之事、真实之人、真实之情,从有意义的小事写起。譬如亲情不是生死相别才感人,父母给你送衣裳,给你夹菜也是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处写人,从小处着笔,“滴水见太阳”,其内涵同样动人。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