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意识的教学意义及培养策略

2015-09-10 07:22杜友锦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杜友锦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的探讨逐渐走向深水区,但“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笔者从“语文意识”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语文意识的培养,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打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桎梏。

[关键词] 语文意识;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伟大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本是歌德对鉴赏艺术作品的观点,但从语文课程的特质来看,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三层境界:内容、涵义、形式。从内容到涵义再到形式,步步逼近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语文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语文意识的教学意义

叶圣陶先生有个著名的观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就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经历言—意—言的多次循环,逐步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是一个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的形式,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必须从重语言内容的理解,转到重言语形式的表达上来。而这恰恰就是语文意识关注的根本问题,是语文意识的教学意义所在。语文意识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这是“言语内容”;语文意识在此基础上关注文本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言语形式”;语文意识还关注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是“言语意图”。语文意识引领下的教学应该是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再到“言语意图”的步步逼近与多次循环,而这不就是言语生成的规律吗?

二、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绘画美学杰作《画筌》里论述绘画空间处理方法时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即绘画中要努力做到“虚”和“实”的辩证统一。这又何尝不是语文意识的培养之道呢?“虚”的理念引领,“实”的策略跟进,步步为营,逐渐臻于语文意识养成的化境,达到“虚实相生”的和谐境界。

1.化虚为实——语文意识培养的起点

如上所述,语文意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难以准确描述。同时语文意识又涉及心理学的范畴,具有多种性质。因此,必须将不易把握的“虚”的语文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的概念范畴。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我们不妨将语文意识细分为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言语表达的通顺、得体意识,与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意识等。这样,概念具体化、实在化了,教学中就易于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2.以虚导实——语文意识培养的基本关注

语文意识的养成是语言主体的个体心理意识,任何的养成机制或培养策略都必须通过言语主体的个体发生作用。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对模糊、笼统的说法不易接受,需要教师清楚明确地表述。因此,必须将“虚”的策略化为“实”的学习行为,以虚导实,方能事半功倍。

(1)语文积累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础

古语有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一定语文知识的积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同化理论表明,语言的学习通过语言图式发生作用,实现语言的同化。而言语图式获得的渠道之一就是言语的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离开了语言的积累,就无法完成言语的习得。正如巴金老人所说:“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正是语文意识的养成,而养成语文意识靠的就是背诵(积累)。因此,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词句、段落,必要的文学常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化常识等,以此作为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础,才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目的。

(2)习惯培养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关键

语文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这就必须使学生养成时时处处关注语文意识的习惯。这些习惯至少应该包括喜欢阅读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乐于借鉴的习惯、善于比较的习惯、敏于联想的习惯、善于作批注的习惯、乐于语言表达的习惯等等。

(3)环境熏陶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推手。

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要通过主动积极的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来发展他们的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儿童与生俱来的智能,使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就能将听到的声调、词汇组成文法复杂的句型,他们需要的只是去听并且练习说出来。”很显然,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的语言学习更有效。因此,创设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的环境,如教师的榜样引领、同伴的相互影响等等。一个语文意识明显,语文素养高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此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加以关注和干预,使之成为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推手。

3.以实扬虚——语文意识培养的核心聚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指导孩子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以实扬虚,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培养语文意识。

(1)咬文嚼字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重点

语文意识研究的对象是言语的表达形式,而咬文嚼字就是对字斟句酌的“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着眼点也是言语的表达形式。从这一点说咬文嚼字与语文意识的关注点是一致的,咬文嚼字应该成为语文意识培养的重要方法。朱光潜先生是美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大家,二老不约而同以“咬文嚼字”为题撰写文章,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标点、特殊句式、段式,乃至每篇布局进行“咬文嚼字”。通过坚持不懈地咬文嚼字,引领孩子走进文字深处,嚼出自觉关注语言的真味。这样的习惯养成了,语文意识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2)联想与想象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催化剂

从美学上来讲,语文意识就是对言语表达形式的审美和创造。审美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联想就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催化剂。如果说咬文嚼字更多的是停留在语句通顺、流畅,层次、结构分明、完整的层面上的话,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介入联想与想象,引领学生根据具体语境,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甚至调动自己的全部积累,触及语言运用的奥妙与真谛,则能够深入民族文化、人类心理的层面,使言语的理解与表达变得更为深刻,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此过程中,语文意识得以生成并走向深入。

(3)言语表达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核心

语言的学习在于运用。如果说咬文嚼字与联想和想象是言语输入层面关注的话,那么言语的表达则是言语输出层面的关注。如果输入层面是激发与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石,那么言语的表达则是语文意识的发展与升华。言语的表达包括模仿和创造两个层面。对于文本的可借鉴之处,如特殊的句式、段落等,进行有意识的仿写,在仿写中关注这些“语文点”或“语文元素”,日积月累,语文意识必定不断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言语的再创造则是学习的更高层次,是学生用语言进行独立的表情达意。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揣摩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总之,语文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他沉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需要我们自觉地将它唤醒。这应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1.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7-165.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0.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思考
创新思维,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题“算法初步”教学意义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