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5-09-10 07:22徐乃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方法指导朗读

徐乃华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读为本,可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雕琢细节,使学生在文本的光芒中,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0

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利于从读到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水》,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一、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要细致到位,真正浸入文本,准确把握教材,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自己的感悟,学以致用。

对“如何教学《水》这篇课文,让学生既理解写什么,又掌握怎么写”这个问题,管老师直奔文本,扣住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十公里之外挑水的不易,感受水的珍贵,为感悟“下雨天洗澡”“用一勺水洗澡”做了铺垫。扣住文章的中心选材,事例将更生动,更感人,读后让人如身临其境。

管老师采用以读品味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三次悟读句子,体会写作方法:第一次读,初读感知,读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次读,借机指导写作,感受句子的精彩细致;第三次读,带着想象读,感受神来之笔,体味洗澡的舒服,读出情感。如此层层递进地读,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已然把心理描写掌握其中。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文本细细地品读,在品读中重新组建文本,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蓝本,这样才能高效地驾驭课堂。

二、注重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在学习“下雨天洗澡”这部分内容时,管老师着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如“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嘴吃雨”等词语,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精髓,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特写的镜头,感受洗澡的舒服,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领悟两次洗澡的乐趣后,管老师让学生想象:“哪件事会更容易写得丰富?作者仅用一小节写下雨天洗澡,却用三小节写用一勺水洗澡的经历,这是什么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抓住“用一勺水洗澡”这件事具体地写,更能突出水的珍贵。两件事中,哪件详写,哪件略写,是看这两件事哪件最典型。学生深有感悟:写作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具体写,写详细;把普通的事情略写,写简单,做到详略有致,重难点突出,详略结合。教师要适时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细节雕琢:闪耀智慧光芒

细节虽然微乎其微,却闪耀着个性,蕴含着智慧。教师要关注细节,聚焦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课文中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肚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品味这部分内容时,管老师抛出疑问:用一勺水洗澡,几秒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事,作者却用了18行来写这件事,有什么秘诀?学生不懂,教师直言相告,这就叫特写。特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细读中发现作者用了三个“滑过了”描写水珠滑落的过程:先滑过脸,再滑过胸和背,然后滑过了大腿和膝盖。学生在细嚼慢咽中明白:作者写了三个“滑过了”更能突出水的珍贵。学生徜徉在字里行间,用发现的眼光去找、品其他精妙之处,教师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揣摩,感受文字的魅力。

四、品味语言,享受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带悟,注重朗读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灵性、精神的美。整堂课,教师通过朗读这个重要的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

课文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肚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所看到的,也是作者内心感受到的。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感之于心,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文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途径。观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那些精彩的师生互动、读写的结合、语言的品味,印入脑海,催我奋进。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方法指导朗读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品味语言,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