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路径探讨

2015-09-10 07:22王树禹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小学

王树禹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作者所处学校虽地处吉林市昌邑区农村,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 关爱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路径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中蒸蒸日上,中职教师开始走出国门,不断接受国际职业教育的新颖理念,进行各种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新鲜尝试。职业教育之花在中华大地上愈开愈艳,然而从深层面看,现在的中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纵观全国中职学校,普遍陷入学生想学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无奈又无策疲于应付的漩涡。

有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之我不敢苟同。事实上一线老师有诸多难言之隐,心有余而力不足。譬如,我校曾发生一起这样的事件:某专业课课上,屈指可数的同学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而另外一些同学一机在手埋头沉醉,我们名为“低头族”,这让负责敬业的任课老师很是看不下去,几次强调课堂纪律,并多次走到该同学座位旁,再三提醒,而该同学视若无睹、无动于衷,最后,老师要求该同学交出手机,上课时间代为保管,结果如何?这位同学果敢地把手机从窗口扔下。要知道这是教学楼三楼。这让老师情何以堪?难道这是老师的问题?其实走到这一步,不仅是教师的问题,想来明智的大家都有共识,这是一个极其严峻且棘手的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如此现状已经到了极危险的临界点了,何去何从?何安何福?看来必须做出抉择。

中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实行高校扩招[1],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原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的局面已得到改观,而呈现出“千军万马共渡康庄大桥”。但其结果是,“中分中能或中分低能及大材小用”现象日益增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中国职业技能水平并提高中国职业创新能力,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国务院于2002年、2005年两次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随后,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三大战略要点,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这种框架在2007年得到明确规定;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只上两年,第三年带薪实习,称为“顶岗实习”;后来惠民力度加大,规定前两年国家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这在2011年伊始贯彻实施。

如此一来,相比同等学力的高中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政策,这种政策给千千万万个贫困家庭注入一剂春风,给贫困家庭子女的求学带来新希望,其涵盖城镇的贫困家庭和广大农村地区,因而成效喜人。这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可见一窥[2]: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13年,达到2200万,占高中阶段在校生近一半。中职教育成为一支新生军,异军突起。

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建立在庞大巨资基础上的,显示了政府的力度和魄力,其出发点是积极的、善意的。但发展到今天,是否就表示中职教育广结硕果、成果斐然呢?事实未必如此。人数的增多仅反映量的变化,未必显示质的如愿,如果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则质上呈现着更多担忧。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首先,受中国传统观念驱使,受“面子”工程影响,单一追求高学历,除非没希望考学,否则断不会走中职求学这一条路。同时,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都衔接九年义务教育,由于中职教育的优惠政策成为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入一个有人管理和教育的环境的首选,如此一来,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选拔,反而可能表现多种状况:可能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可能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可能个人行为极走偏锋,如此一来,给中职教育带来更多难度和困惑。

其次,社会认筹度低[3]。由于社会特别注重学历教育现实的存在,加上“扩招”影响,使得中职教育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的劣势,因而中招生源素质普遍不高,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部分职业学校的平均入学成绩和普通高中相比,少则100分,多则400~500分。

再次,由于当今社会人才高消费状况的客观存在,某些教育机构滥发文凭现象的存在,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学历文凭看得很平常,普遍认为它在学生就业、升迁、事业发展方面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把学生送到中职学校学习是在骗学生,会害了学生,这种现象多少制约了生源素质的提高[4]。

最后,毕业离校缺乏相应的严格考核。中职生进校是宽进,那么他们的毕业呢,同样是宽出,如此宽松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学习态度没有任何改观,甚至说对以后学校发展都是恶性循环,既无法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能劳动者,又为学校未来发展埋下隐形的定时炸弹。

因而中职教育已经面临挥泪断臂、快刀斩乱麻的危急关头。

思索再三,觉得中职教育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努力突破难点,加强舆论宣传,拓宽生源渠道[5]。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返校作报告,用事实证明在职业学校可学得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能创造出辉煌的事业,成就美好的人生;利用实训的机会,让学生走入工厂企业,亲身感受本专业技能在未来社会发展这个广阔舞台上的前景,体会职业人的骄傲和自豪。

二是进行资源整合,努力做到互争双赢。中职学校拥有众多学生及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的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人员,而这类人员在企业却很普遍,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和相应企业结合。

学校生源充足,但设备往往有限,也需要和企业合作,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进行相应的实习和实践,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对学生择优录用,真正实现双赢。

三是建立相应的考核或就业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学考核制度。包括两方面组成即实践课学分和理论课学分或者选修学分,这是硬性的,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没有达到相应学分,就无法取得合格证,毕业大门永不开启。当然,至于他们的顺序,则采取灵活性,甚至可能顾及学生能力或个人因素,既可以提早修完,又可以延迟获取。当然,社会制定配套相应就业体制,在校没有取得毕业证,社会上就无法获得就业许可证,就业大门永远紧闭。如此一来,促使他们有一定的紧迫感和恐惧感,在校的表现才能真正无愧学生时代。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合一”原则,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便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中职教育的办学体制应进行彻底颠覆,真正落实“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借助学校—社会—实践—上岗这样的模式和环节,提高个人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考核促动他们自觉投入,认真求学,全心上进,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最终提高全社会的职业技术水平。

如此一来,中国制造不再是低廉、粗糙、山寨的代名词,而是中国特色、实力,借用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的话:“我们要用大批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那么中国职业发展走向今天的德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指日可待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大学扩招,百度百科.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政策法规能力培养认证网.

[3]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论文网.

[4]对当前中职教育意义的再认识.职场人生.

[5]陈素梅.中职教育改革初探.成功:教育,2009(10).

猜你喜欢
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小学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