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生社区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9-13 03:48刘宇珊王家骥李芳健
医学与社会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实践性医学院校

刘宇珊 王家骥 李芳健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州,510182

2008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公共卫生医师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之一。作为公共卫生医师主要人才来源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卫生实践是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与能力、提前掌握社区服务技能、全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更好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都在积极开展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实践性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尤其对社区卫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①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且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在实践课程中得到实际运用,以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共90 学时,其中理论课程57学时,实践课程33 学时,且实践课程皆为校内案例分析练习和实验,未安排流行病学现场调研实践内容,不利于锻炼学生现场处理能力。②在作为专业辅助教育的第二课堂实践中,预防医学学生社区卫生实践内容比较单调,形式单一[1],与专业理论结合不够密切,多为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按摩、血压测量等初级医疗服务,较少涉及到如妇幼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流行病学调研、社区诊断实施与评价等专业内容,导致预防医学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在社区卫生实践中缺乏操作和验证机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理论未能紧密结合。③社区卫生实习时间安排不足。实习计划中,社区卫生实习和社区专题研究的时间总共为两个月,正常情况下,一般为一个月社区卫生实习、一个月社区专题研究。根据毕业生反馈,在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成为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生就业单位的前提下,一个月的社区卫生实习不足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需要增加实习时数。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自身课题的需要,会减少所带学生社区卫生实习时间,增加社区专题研究时间,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技能。

1.2 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该医科大学期望在社区卫生实践性教学中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仍然沿袭既往单一的社区卫生实践性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让学生走马观花地观看实践内容,较少让学生动手操作,且在带教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无法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在社区实践性教学设计上,总体安排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实践内容未能随专业学习的深入而逐步提高难度。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向于简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数据输入、入户调查等,专业含金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现场处理能力的培训,也未能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对社区中存在的卫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得出解决方案。单一的教学模式、零散的教学体系、单调的实践内容、浅显的教学难度,难以有效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实践基地配合。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对社区卫生实践基地都有自己的准入条件和教学要求,但在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方面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山东大学300 名预防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仅为24.4%[2]。另外,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学历以上的还不到30%[1],实践基地教学师资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和科研指导的需要。同时,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人才需求的增加,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需求也相应随之增加,各医学院校对优质卫生实践基地争夺日趋激烈,原有社区卫生实践基地数量难以满足人数日渐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如何寻找和建设更多高质量的社区卫生实践基地,也是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 改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实践性教学的对策

2.1 与时俱进,重视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实践性教学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满足群众基础医疗需求、推进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各医学院校应根据国家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的需要,改变既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重视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实践性教学,培养既能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又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基地着手,更好地培养具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

2.2 全面设计,以胜任力为基础优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改革应是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注重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安排[3]。根据我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预防医学专业整体课程设置上以提高公共卫生胜任能力,尤其是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的培养。①调整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按1∶1 的比例设计理论课和实践课,增加社区卫生实践课时和社区实践机会,便于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社区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专业素养。②改革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再到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案例或者在实践中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如登革热、埃博拉疫情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程中融入现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现场处理能力,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问题[4]。③外聘社区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授课,讲解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解决高校教师授课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弊端,进一步强化学生社区服务意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能。

2.3 积极配合,完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为进一步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可将第二课堂中的社区卫生实践项目课程化,纳入教学计划[5]。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践内容的类别分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如临床医学模块、公共卫生模块、社区科研模块等,在实践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各模块下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阶段专业能力要求的社区卫生实践内容,如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见习、科研项目等,同时设置社会卫生实践必修课时和选修课时,公布相关指引,要求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参加相应的社区卫生实践课程,修满要求的学分。指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参加社区卫生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4 结合科研,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将社区卫生实践结合社区科研课题同步进行。可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年进入社区,开始接触和参与社区课题研究,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尝试组建团队申报课题,在大学五年级时进行社区专题实习,独立设计课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实践项目和研究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深入,直至毕业。将社区卫生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其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如在居民健康调查中发现疾病流行的规律等,从而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锻炼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2.5 以社区为中心,建立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环。社区内流行病防控、社区环境卫生监测、社区内工厂员工体检与职业病防治等,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行使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职业病防治中心、医院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的联系日趋密切。

以社区为中心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医学院校、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建立的公共卫生实践教学、科研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资源共享教学平台,见图1。各合作方采用“专家指导,合作共建”的形式,由医学院校提供理论、教学和科研指导,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防治院、医院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现场实践和带教资源,指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工作人员开展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实践活动,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课题、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资源互补,彼此受益。

图1 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

以社区为中心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将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与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相结合,有利于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服务意识,熟悉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锻炼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和公共卫生现场处置能力,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水平,为未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2.6 加强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是保障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实施实践基地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实践基地进行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学生实践效果方面的考核,促进实践基地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制定实践和科研指导教师激励制度,对优秀指导老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实践带教和科研指导质量;制定学生实践表现评价制度,由实践基地在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管理方面和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医学院校反思和改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7 协同创新,提升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科研能力

在以社区为中心的复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医学院校依托自身的学术平台和教学力量,对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和科研项目合作,既可帮助强化实践基地带教人员的教学意识,提升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可在合作共建中进一步促进实践基地科研能力的提升,协同创新,共同探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机制的方法与策略,有力推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反过来也有利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的效果,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达到双赢。

[1] 方小衡,刘茂玲,王兴旺,等.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实践基地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491-492.

[2] 班梦姣,王永杰,管燕,等.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8.

[3] Julio F,Lincoln C,Zulfiqar AB,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9756(376):56-67.

[4] 郭有,高艳芳,胡恭华.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与重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64-65.

[5] 张艳萍,吴天赐,奚春睿.上海市某大学通过社区卫生教学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3):90-93.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实践性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构建实践性语言环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更正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