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不以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

2015-09-17 11:37胡崇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红楼

胡崇海

“老师,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的‘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什么是平仄?虚实相对又是什么?”

“老师,香菱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作立意?‘不以词害意又是什么?”

“报告老师,香菱所作的这三首诗我怎么就分不出好坏来,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胡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金陵十二钗吗?”

……

在例行的预习时间,同学们对《香菱学诗》的疑问如漫天飞雪般夹着劲风劈面而来,让我顿时头大如斗,惶惶然时光倒流,如第一天站在讲台上的无助茫然。

“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约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诚不我欺。想要教《红楼》,必先读《红楼》,以前读《红楼梦》,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已,总是有无数个理由读不完。真要静心细究,才发现这一千古奇书果真蔚为大观,无怪乎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光版本就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本等十余版。我精选了一甲戌脂评本,读读文章,再看看脂评,一芹一脂嬉笑怒悲宛在眼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钗原来有着这样的不同遭际,香菱的命运全然不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那样有福荫,早在判词中“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有所暗示了。……

不知不觉,我已沉浸书中,不能自拔。但古人讲读书要入得进去,更得出得来。从书中我细细梳理香菱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命运,找寻作者设置人物的初衷;在书外,我选取了周汝昌、刘心武、周思源等几位红学大家的论著进行阅读,特别对周思源先生所作的《为何香菱最应怜》一文进行了细读,获益良多。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特别是对老一辈红学家论著中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我对香菱的认知更加丰满和立体。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课例研究只有博观才能取法乎上。这节课,从香菱的本名“甄英莲”入手,我在备课中奠定了人物“苦”的命运主题,又以笑为平行线索,教案已初具雏形。

“为伊消得人憔悴”——乐以忘忧

形成一个最初的教案之后,我成竹在胸、信心满满地在一个班试讲起来。从“金陵十二钗”入手,讲红楼女子的悲戚命运,用脂评过渡到香菱的命途,让同学们挖掘香菱的苦学与苦命,用笑来衬托香菱的悲惨命运。一堂课满满当当,涉及到了小说三要素、红楼梦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度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同学们的反应也是相当积极而热烈。

我仔细听取了听评课老师对自己上课问题的意见,在课下又观看了大量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孙绍振老师的一篇论述《香菱学诗》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孙老师认为,《香菱学诗》的教授不能仅仅为《红楼》而教《红楼》,在本文中,不仅应在“诗话小说”上作文章,更要看到香菱的作诗入魔所展现的宝黛钗情感的错位关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了前辈专家的文章,真真是拨开云雾见太阳,趁机,我也恶补了一把古典诗词的创作理论知识。

根据同学们上课的疑问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我再度修改了教案,备课之初的畏难心态如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用愉悦的心态研究研究再研究。

“陌上花开缓缓归”——累足成步

在正式的公开课上,我不再是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而是用满怀的敬畏之心与同学们一同学习研究课文。定的学习目标也简单——读一篇文,知一个人;通一本奇书,识社会本真。将读课文贯穿全课,有略读、细读、品读、深读、回读,将人物与诗话紧密相连。学生们有展示、有思考,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的乐趣。我也在教课的过程中获益良多,从这节课上,又延伸出几节诗词创作课、大师阅读课等等多种课型,在同学们中掀起了一股学《红楼》的热潮。

在平时,我们一提到搞教育科研,就觉得这是一个高端大气的名词,与普通一线教师相离甚远,其实,科研一直和我们教育教学相生相伴。我所理解的科研很简单,就是用心打磨好每一节课,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生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用不断的上课、评课、磨课来丰富自身的学科素养,拓展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妨就让你的下一节课成为你教育科研的踏脚石吧!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红楼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杨万里学诗
四大名著趣解
学诗4
学诗偶感
学诗
乍然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保准有人追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