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景观系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2015-10-20 08:42张亚萍
关键词:华大景观设计教授

张亚萍

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景观系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张亚萍

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景观系的研究生和本科景观课程体系以工作室课程为核心,在全美景观专业中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完整严谨,其专业排名连年稳中有升。本文以华大景观专业最强势的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为例,简要分析了生态系统景观工作室的课程安排,课程展开以及课程特色优势所在,以期为国内开设景观专业的院校在景观工作室相关课程设计方面提供参考。

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景观设计工作室课程生态系统工作室启示

1

一、背景概说

华盛顿大学(本文简称华大)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是美国西海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华大建筑环境学院(College of Built Environments)景观系(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创建于1969年,最初隶属于建筑与规划学院(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其师资和科研实力雄厚。景观本科专业原则上是五年制的,夏季学期一般不修课程,有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平均15个专业学分。景观系也给出了三年的推荐选课课表,比较科学。近年来开始设置两年修完专业课学分获得景观学士学位的课程体系,受到不少国际学生的欢迎。也有一些学生处在半工半读状态的,需要六年的时间来取得毕业。

工作室课程是华大景观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的课表每年修订,课程会因为师资的具体安排而略有微调,课程的重点和特色始终落在生态景观设计和非常务实的邻里空间和社区景观设计,以及设计实践这些课程上。课程的开展主要基地是景观系系楼(Gould Hall)三楼的景观专业工作室。工作室分三个教学工作区域,分别给三个不同的年级使用,每个注册工作室课程的学生会有一个独立的工作台。整个学年,学生会在各自固定的工作台前学习工作。工作室有一处公共的大工作台和一个小型会议室(Fishbowl)作为公共资源区域,供理论学习和汇报使用,配有投影和公用电脑、扫描仪等。同时工作室还有一个后勤区域,工作室课程加班做设计非常常见,在后勤区域有冰箱、微波炉、热水壶、水槽等用品和设施。整个工作室采用密码门禁,每个注册的学生会从教务秘书那里得到一个专有密码,每个学生不同。这样就保证了工作室内部人员的固定性和安全性。密码门禁一个学年更换,因为一个学年下来工作室内部的学生会有流动和变化。

二、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

华大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Larch 303 Ecological Systems Studio)是针对本科第一年和没有专业背景第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在第三个学期(Spring Quarter)的课程,该课程旨在结合生态理论和设计理论关注场地的设计,鼓励学生为设计一个有生态弹性和文化变革的场所做策略性规划,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初就打好牢固的生态设计基础。这也是华大景观系在全美景观专业排名靠前、名声在外的根源所在。

这是一个大型的工作室课程,2014年春季学期的课程有34个学生,因此必须是两个教授联合教学(华大景观系的师生比约为1:15,作为设计类学科,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作为贯穿整个学期最主要的工作室课程,教授的整个教学设计主题非常明确,即时间塑造景观空间(Shaping Space through Time),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细致,课程分为五个阶段感受:现象(Sensing: phenomena)、提炼:研讨(Compressing: charrette)、联系:尺度与实践(Connecting: scale and time)、阐明:关系(Revealing: relationship)、发现 / 设想 / 表达:故事(Discovering / conceiving / conveying: narratives)。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作业要求和汇报要求,学生们的学习节奏是非常连贯的,到最后的综合表达阶段做出一个设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一)感受:现象

2

课程的第一阶段,感受现象,教授在第一堂课就会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课(Fieldtrip),到学校附近的华盛顿公园(Washington Park)的一个区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态现象,教授给出了相关的提示性的现象关键词如:sink,breaks,float,reach,flow,decay,portal,emerge,matrix,要求大家去观察公园中的各种自然生态现象,自己也去总结一些相关现象的关键词。在野外课和一次讨论课之后,要求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最为感兴趣的五种现象,每种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在接下来的课上进行讨论。该阶段持续时间为一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感受自然,并做一定记录。

(二)提炼:研讨

在作为第二阶段的提炼研讨阶段,教授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三个现象来做出一个三维手工模型。我个人的感受是觉得一开始有点无从下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学生们都很紧张。教授告诉大家,去观察思考,找到现象之间的关系,模型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同时需要有一个200字左右的辅助说明。事实证明,学生收到任务后通过与教授的讨论以及自己认真观察,最后做出的模型都是各具特色的。等到作业截止时间时,每个同学都拿出了很有想法的作业。

看到学生千差万别的模型和作业一起展示出来,也小有震撼。作业形式不限制学生,让其适当的自由发挥,是老师可以在设计作业时采取的一个措施,学生的设计想法和设计创意有时候是非常惊人的。

在这期间,教授还加入了一个额外的海报设计竞赛环节,是学生们第一次野外课的公园所在地2014年夏天参加西雅图海洋节(Seattle Seafair)的海报竞赛,要求学生们分组合作,利用短短的三天来完成,最后的成果会邀请校外相关人员参加评选。这个临时的设计任务锻炼学生的版面设计和快速设计能力。

同时,学生们会从第二周开始每周五有一小时的课堂时间到计算机房,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由这门课程的助教(TA)负责讲授。制图软件学习基本是没有专门课程的,绝大多数软件如CAD、PS等都是课余时间自学。而GIS这个软件却是教授要求学生在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中学会的基本技术。用于分析地形地貌以及各类统计数据。

(三)联系:尺度与实践

到第三阶段联系:尺度和实践,教授会要求学生们利用一直以来学习的软件技能,分析华盛顿公园另一处溪流景观区域,用软件分析出来的图纸和数据图表来展示溪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综合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分组与第二阶段不同,需要重新自由组合,团队工作是一个要点,和不同的人进行合作又是一个要点。

由于有GIS的软件知识,学以致用,短时间的小组合作工作之后,学生们使用了各种地图、表格、图示、数据来分析时间要素对于这一溪流地点景观格局的影响,版面上就非常的丰富了。这个阶段的汇报(Presentation),数据分析非常多,图面也非常丰富。

(四)阐明:关系

在进入第四阶段之前,教授又组织了一次野外课。到学校附近的马格努森公园湿地(Magnuson Park),这次野外课由公园的设计和管理人员Dyanne Sheldon来讲解,因为她对于整个公园的设计维护发展史最有发言权,事实也证明,对于学生的问题,Dyanne对答如流。野外实地课中好的客座老师对于景观这样的实践性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到实际的项目地点学习,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解才更为深刻。

通过这次野外课,学生开始更加关注生物(动物和植物)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第四阶段的课题:选择两个生物物种,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开始独立工作,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且需要进行一次汇报。包括评论在内,每人五分钟的汇报,暴露了不少问题,而教授的课程设计也非常精准,要求利用课后时间完善自己的作业,一天之后的课堂上会有一个二次汇报(Representation),需要把完善后的版面海报(Post)贴到展示墙上,同学之间用记事贴相互给予评语,教授则直接打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前后两张海报对比明显,基本上都是令人惊喜的提升。

(五)发现 / 设想 / 表达:故事

第五阶段是综合性设计的阶段,也是课程的重中之重,占了整个课程的后半部分时间(五周)。这是关于第一次野外课所在区域的改造设计。由于西雅图整体的交通规划,公园这片区域上面的520道路开始改造,改造的各项信息在西雅图公用设施局(Seattle Public Utilities)的官网上全部能够找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公共设计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人上网都能查到)。道路改造必然影响公园该区域现有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要做的就是对于这个公园区域的改造设计,尤其是要突出生态策略。在这个阶段,教授又把计划表细分了三个阶段:现状分析(Site analysis)、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初步设计(Schematic design)。这三个阶段都是分组进行的,但是第一阶段和后面两个阶段的小组成员也是不同的。现状分析阶段,教授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哪些现状需要分析,最后列出了有11项之多,每个同学认领自己感兴趣的那项,小组自然按兴趣就组成了。学生集合所有的现状分析信息,自由组合,3人一组进入设计阶段,为了给大家更好的启发,教授会突然在某个天气好的下午课上时间,让大家放下笔,带领大家到设计场地附近的湖上划船,组织一次近郊的西雅图水源地设计的野外课,而讲解者就是这个水源地景观设计的设计者景观系的Nancy教授。貌似轻松的课上时间,学生们会接触到很多关于生态设计的理念和事实。同时,学生们在课后都非常努力,尤其是最后阶段,基本每天都在工作室工作,晚上的时间愈发显得重要。等到最后的学期答辩(Final Review),每组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和令人惊喜的地方,虽然是概念性的初步设计,却有一些方案构想是完全可以深化和实施的。

三、课程启发

(一)控制课程节奏

教授对整个课程的计划安排非常细致,课程的节奏控制非常好,学生始终处在思考、设计、工作状态,不会时松时紧。(图1)我们国内的工作室课程计划,可能计划也是比较细致的,但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导致在课程中间部分学生有些松懈,对设计过程的连贯性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图2)因此,工作室课程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全程控制节奏,是华大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事实上,景观系其他的景观工作室课程也能够很好地控制节奏)给予我们的首要启发。

不仅是总体的十周课程节奏的控制,每一次课程的时间节奏控制也非常准确,一旦确认每个小组的答疑时间或者汇报时间,教授都会用表掐好时间,每个组的时间都用到最充分,汇报时也是如此,时间把握非常精确。学生们在教授的严密的工作室课程计划下,一步步的深入学习,在不知不觉的紧张工作中,不断进步。

(二)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

Larch 363 生态设计与规划(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是结合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的一门理论课,学生们在这个学期绝大部分时间会同时修这两门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Larch 363 生态设计与规划这门课的主讲教授,就是工作室课程的另一位教授Ken Yocom,因此他可以结合工作室课程来安排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和安排野外课。以工作室课程为基础,理论课和工作室课程相辅相成,理论课对应工作室课程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作业的布置和野外课的计划上也和工作室课程错开,让两门课的节奏能够协调起来,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图3)

(三)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景观系的整个课程系统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评价。但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例如,工作室课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作业和团队合作,因此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工作更多一些。在Larch 303 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中,几乎每个阶段结束,教授都会给每个同学一张评价表,进行自评和学生互评,而且每次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评价表的内容会有所变化。

而理论课程虽然也会有很多讲座和野外课,但相对工作室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景观系会在课程最后使用华大的评教体系,让学生对教师及其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一般会在最后一节课,把评价表发给大家,最后由系里的教务秘书来统计汇总。

3

(四)客座教授与野外实践课

这里所有的景观课程,野外课非常频繁,课程讲座也非常丰富。野外课一般都会邀请相关的设计和管理人员作为野外课的讲课老师。通过实地的考察,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课程整个过程中,教授会邀请讲课嘉宾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在Larch 303 生态系统工作室课程中,教授前后一共安排了结合课程设计的5次野外课和3次讲座。讲座有关于GIS在景观中的应用,主讲Garrett是华大景观系的校友,在景观公司从事GIS分析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关于华盛顿大学都市农场(UW Urban Farm)设计运作的讲座,以及由景观系创始人Rich Haag主讲的他设计的ASLA获奖设计Bloedel Reserve的案例解析,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成功的生态设计范例。

而在Larch 363 生态设计与规划这门课程上,主讲教授Ken一共安排了4次野外课和2次讲座。野外课主要有华大温室植物课、Pipers Creek 溪流岸线设计、Madrona Creek光照设计等,讲座分别邀请了华大校友研究气候变化的博士来讲授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还有景观公司的设计师来讲解关于生态景观设计的相关设计实践。大量的野外课和讲座让学生对于景观设计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于景观设计行业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张亚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华大景观设计教授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华大超硬工具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荣获“洛江工匠”荣誉称号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