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新农村乡土景观建设
——以宜兴为例

2015-10-20 08:42刘美英
关键词:苏南地区宜兴乡土

刘美英

苏南地区新农村乡土景观建设
——以宜兴为例

刘美英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大批城市景观设计师参与其中。农村景观设计对象不仅包括农民聚居点,还包括农业区域及相关自然环境等,需要完全不同于城市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本文以苏南地区宜兴的乡土景观为例,阐述了新农村景观建设应该在原有生态系统基础上顺势而为,美化自然景观,以真实的生产生活为主题,创新文化景观,以农民为主体,重塑聚落景观,在现有经济基础上量力而行,建设新时代的经济景观。

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农民生产生活

1

2

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城市密集,自古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农民一直安居乐业。这里的农林牧副渔都很发达,尤其近年来,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在每年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苏南地区的县级市占去前十名中的大半,早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之前,这里的农村景观已不是大多数人记忆里的场景了,经过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乡土景观已经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国村庄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其景观设计内容不仅包括农民聚居点的建筑性空间,还包括农业区域、自然环境等非建设性空间,而不同村庄特定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文化认知水平决定村民有不同的景观需求。同时,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多承袭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习惯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传统方法,然而单一批量的设计手法难以应对具体的农村需求,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了与环境格格不入的高大全的城市景观。新农村景观建设应该是一种强化乡土特色的适度建设,即以原有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1],是建造与城市迥然不同的、具有强烈乡土特色的宜居环境。

宜兴是苏南地区太湖西岸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水陆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地形多样,素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之称。也有江南地区经典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村庄。本文以目前宜兴地区几个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为例,探讨苏南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途径。

一、自然景观建设:顺势而为

农村景观是城镇以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多种景观板块的镶嵌体,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树篱、乡村道路、农户聚落及农业服务设施等生态系统[2]。每一个村庄原有的自然生态都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形成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成熟的生态系统。

宜兴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其新农村景观建设不是切断历史建立山地城市,也不是全盘否定农村原有的一切,建立规模化的居住小区景观。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通的设计在这里更是行不通。宜兴地区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之初就坚决倡导通过环境整治的方式来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且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立了铁规矩,提出了保护村落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保留有记忆价值的古宅、古树,保持原有的农林牧副渔区域系统,不能随便填埋水塘、硬化路面,保护村庄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强化乡村特色,形成了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水乡风情型、产业带动型和旅游服务型等特色乡村。

张渚镇的龙池村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0%,近年来又陆续关停落后污染企业,大力发展当地茶产业优势,建立了多个规模化的茶场,茶叶远销欧洲。同时通过改造荒山、荒地、废弃的矿山宕口,采取乔、灌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栽种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达到绿化美化与经济生态相统一。尤其是龙池村的花果园,新鲜的水果供往需求量足够大的沪宁杭,同时举办多个赏花节与采摘节,扩展了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另外,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对村边、田间地头、草地等资源进行了宏观的规划利用,实施了天然、人工修复和改良建设,景观的物种以当地物种为主,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交错搭配,形成了适合苏南地区的低碳生态景观部落;并依托龙池山景区的仙人洞及荷花塘等人文景观,也建设了自行车公园,让乡土景观焕发出新的活力。整个村庄如诗如画,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

宜兴地区其它农村景观也多是在沿袭原有农村风貌特点的前提下,建设最能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环境。理所当然地成了沪宁杭地区节假日乡村旅游、了解现代生态农业和体验农家乐的理想场所。(图1、2)

二、经济景观建设:量力而行

宜兴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辖4个街道、14个镇,基本上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如丁蜀镇的紫砂产品世界闻名,和桥镇的电线电缆产业排全国前列;此外,高塍镇主营环保产品,周铁镇以化工为主,张渚等镇以茶叶及其它种植业和旅游业为主。

各乡镇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经济景观,同时,收入的增长使得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加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规划乡村发展布局,有效配置公共设施,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新的乡村景观顺理成章,且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反哺环境,社会文明与生态和谐同生共长。

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宜兴3324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了垃圾集中处理、河塘清淤、污水处理、道路硬化、饮用水改造、村道景观绿化等,切实提高了环境质量。同时投入资金整治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各村道两侧的乱堆乱放、违章搭建、破旧危房等整治基本完成,各村庄均新建了成批垃圾房、公厕等,并长年配备保洁人员,实行垃圾日产日清。尤其是原来脏乱差的农村河道得到了治理和改善后,纵横交错的溪流又恢复了天然的生态,清新幽静的滨水景观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

这里乡村农民的生活像生态环境一样亮丽和谐,不仅有为村民提供工作的产业基地,还有档次较高的购物中心、医院和多个文化娱乐中心及场地。从2011年起,还陆续增加了多个居家养老日托中心,中心内设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康复室、法律维权室、男女日托休息室、餐厅等十多个功能区及老年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完善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真正彻底实现了老有所依。

主打产业的片片专业且带有乡土特色的经济景观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源泉,也增加了村民对一方水土的认同和依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素养,又返过来影响着他们对乡土景观的认识和需求。

三、聚落景观建设:服务农民

乡村景观的服务主体是农民,农村老百姓满意才是最高评价标准。苏南地区的农民很早就在市场经济下转换了角色,这一代农民面临众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之初,曾经一度失去了对土地应有的感情,破坏了一些宗祠祖庙和风水林带等。日子好过了之后,不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身在故居的村民,他们的乡土情结越来越深厚,这种情结甚至蔓延到有着漫长农耕文明的整个中华民族。所以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地方特色都被当作是最宝贵的要素,毕竟每一处景观都是属于生活在这方水土的农民的,景观的要素和特质必须具有当地文化的大众性、普遍性和草根性。

湖滏镇张阳村没有采用齐步走的方式,而是采用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根据经济基础优劣分批发展,第一批从多个组中重点选出白马组、玉女组、凤凰组和蒿山组进行新农村景观建设,通过对这四个组的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将村庄土地分为居住地周围和居住地外围及集体活动中心三部分进行景观建设:居住地外围归集体委托,村民参与进行景观设计,依据国家级生态村建设规划,依山造势、傍水设景,就地取材升华改良原有景观,剩余土地根据传统进行茶竹种植、花卉苗木种植、发展旅游等,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原来的集体活动中心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注重村民的体验和感受,使村民的物质生产水平达到高水准的同时,强化了传统场所经验的有机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保障了农村完善的服务机制。居住沿袭以往的连排独院式和近距离散居式两种,无论哪种方式,居住地周围的土地也和从前一样,留给农民自己设计使用,体现了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融入乡村景观的田园元素。民宅白墙黛瓦、藤蔓绕壁,屋后有竹林、能养殖,房前或是水塘,可栽荷养鱼,或是竹篱笆护栏隔离,可种蔬菜花果,养宠物,晾衣物,甚至搭建简易车库等,邻里间你来我往,鸡犬之声相闻,保持了农耕时代的和谐关系。整个村庄景观特色鲜明,村民满意度极高,远观西高东低的带状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近看村道古木荫蔽、亭台点缀、蜿蜒通幽,水路园整体景观浑然一体,兼具山村风貌、田园风光和水乡风韵。这不仅是生态环保的度假胜地,不仅是欣赏优美田园画卷的世外桃源,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每个人心灵都需要的终极关怀。(图3、4)

四、文化景观建设:真实为本

宜兴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个体的某个村庄来说,没有无中生有分门别类地去设计景观,以小见大也不是很多,而是以最淳朴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为主题,通过适当添加、继承、搭配等设计手段,突出了农业生产及水产养殖景观、农业服务和农产品新型加工设施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坦然呈现地域特点鲜明的生产生活习俗,将村落历史传承和文化演进有机融合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升华为彰显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村落乡土景观。

宜兴新农村景观建设在大力发扬农业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建设,市乡镇各级组织不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活动,乡村文化中心呈现出新的风景,电影、歌舞、锡剧、小品等地方剧种与文体、农业科技等服务团队相互配合,一场场慰问演出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寓教于乐。演出的同时分发宣传册,并提供专家义诊、科技咨询等便民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主体意识、远离不良习惯、告别陈规陋习,实现了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的双提升[3],也为地方文脉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3

4

这里的农村景观设计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使生活其中的农民更加舒适,人和自然更加和谐。也正是其可持续的实用和真实才能吸引更多城市居民流连忘返,春日挖竹笋,夏天采杨梅,秋日摘板栗,冬天观雪景。宜兴生态旅游已经在华东地区打出品牌,多个生态旅游区成为长三角地区都市人享受生态的热门去处。双休日、节假日自不必说,通过新茶开采节、生态杨梅节和金秋乡村风情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仅阳羡生态旅游一个区一年在旅游节庆等活动期间,就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5亿元[4]。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科技示范、旅游休闲和自然风光合为一体,形成了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独具地方特殊的新农村乡土景观。

[1] 王永晶,徐文辉,鲍承辉.重塑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2(4).

[2]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规划的意义.华中建筑,2005(4).

[3] 佚名.我镇召开城乡综合管理工作会议.http://hqz.yixing. gov.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540758.

[4] 文扬.生态旅游打响宜兴品牌.无锡日报,2013-12-12(1).

[5] 车生泉,杨知洁,倪净雪.上海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中国园林,2008(8).

[6]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11(11).

[7] 任国燕,常建宾.新农村运动下的乡土景观.现代园艺,2011(15).

[8] 刘丽,刘红梅.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景观规划探析.广东农业科学,2010(1).

[9] 王婧,汪晓春.实效指向型村庄规划方法的实践性探索与流程化解析.小城镇建设,2014(12).

(刘美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

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宜兴乡土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宜兴釉陶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乡土中国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