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里乾坤
——核雕工艺大师许忠英访谈录

2015-10-20 08:42许忠英李小松
关键词:核舟核雕手串

许忠英 李小松

核里乾坤
——核雕工艺大师许忠英访谈录

许忠英李小松

许忠英

工艺美术师、核雕艺术名人,

1957年出生于苏州光福,17岁学艺,从事雕刻红木、象牙、橄榄核雕三十余年。

擅长山水、圆雕人物,代表作为《游子归航》、《八仙手串》、《核舟》等。

她的作品曾在第五、第七、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2006年获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

2007年荣获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第三名,其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李小松(以下简称李):你从事核雕已有四十年了,我看你的工作台已经磨损得破旧不堪了,都有包浆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这门手艺的?

许忠英(以下简称许):是啊,转眼四十年了,那时我17岁,初中毕业我就进厂了。我们都是乡下穷苦人,那个时候家里小孩多,粮食很紧张。最早做学徒只有四块五毛钱,早饭每人都是一个酱菜,其他吃的都是从家里带过来的。爸妈也非常艰苦,在队里面劳动一个月挣一百块钱。所以我们做学徒的时候都是非常专心的,有的时候上夜班上到十一二点,就想多劳多得,拿一点工资补贴。所以我最好的时候可以有100多块钱工资,虽然非常辛苦,但还是非常开心的。当时学的是雕罗汉,一天要雕好一串,一串可以得七块五,在当时算可以了。后来象牙也雕,红木也雕。我学红木雕刻七个月,当时由于这一行生意不好,所以就转行再学核雕。我们都是跟着师父学的,一个车间里面有二十几个人,他们中间现在有的还在做,有的已经不做了,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最早师傅教我们做十八罗汉,后来做单颗的,各种各样的题材我都做过,但没有想做核舟。核舟是后来我在书上看到的,然后我再自己琢磨,自己设计。

大闹天宫

和合二仙

李:那你学习做核雕的经历肯定很曲折吧?

许:回头想想,那段日子确实很苦,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生活上的艰苦。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工作到晚上八点甚至十二点,就是为了多挣一点钱。吃得也不好,有时还吃不饱。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天到晚吃的都是地里种的山芋,不想吃也得吃。在雕刻厂里工作的时候,想到每个月少花一分钱都可以让家人吃顿饱肚子,就怎么样也要省着点儿用。那时候我买不起自行车,每天只能走路上下班。我在雕刻厂待了二十几年,后来才开始自己在家里面做。最早的雕刻厂是做红木雕刻为主的,厂里买的都是红木料,锯料、木工、漆工,我都做过的。当时没有玉雕,就是红木雕刻厂和一个核雕车间,二十几个人。当时核雕是出口的,东山雕刻厂也在做,我还去学习了一个月。当时苏州有一个红木雕刻厂,后来有了光福雕刻厂、东山雕刻厂,藏书也有一个雕刻厂,反正不多。再后来厂散了,许多人开始自己做。我的师父是舟山人,我是光福人。经过许多尝试之后,我开始学习橄榄核雕刻,因为橄榄核上面自己可以创新。当时工资比较低,一天只能挣一块多钱,雕的再好也挣不到多少钱。因为当时集体化么,没有什么差别。学的时候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时候生意不好,只能做点别的,生意好了就多刻一点多赚一点。当时我雕的罗汉都不错,质量很好,后来我自己想做得精致一点,常常要花更多心思。人家一天出了很多作品,但是我十天二十天才做出一颗,我认为也是合算的,因为做得好买家肯出高价。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核舟有四五个人来买,人家肯出四五百块钱呢。后来有一次去无锡,去开展销会,我做了十几个手串。很多人一看,都说雕得很好,当时一千五一颗,我雕了一对两颗,人家一看很喜欢,三千块钱买走的。我感动得不得了,因为当时能挣那么多钱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天记者来采访我,当场晚上就播出来了。后来有几个玩家都来买,我带去的作品都卖掉了,我真的非常开心。当时大多数人做得没有这么精致,一颗橄榄最低只卖几十块了,我能卖到一千多了。后来我想,要在这个上面多花功夫,研究怎样做得再好一点。十几年前,我在老街上有一个工作室,一个小的房间,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在里面雕。有一个留学上海的英国学生,他的老婆和女儿到我的工作室来看,一看到我这个核舟的窗户是可以打开的,立刻就要买,他说要把中国的文化带到外国去。后来他走的时候,还送了我一罐英国的红茶。

花篮

李:你做过红木雕刻、象牙雕刻,可是核雕的技法跟一般的木雕差别很大吧?

许:核雕跟木雕是不一样的,工具的差别也很大。核雕的工具比较小,很精细,刀有平的、尖的、圆的,有的很小很小,跟针一样细。比如雕核舟的几种细刀都是定做的,脸部表情、窗花等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用普通的工具。核雕是非常精细的,大多数工具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但是如果你要完成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做一些好的作品,就必须用特殊的刀来配合完成,这些刀只能定制。在雕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譬如镂空雕,要把里面一层都挖空再雕,里面橄榄核的皮不是这么厚的,只能是根据它的厚度慢慢地雕出来。因为橄榄核里面是空心的,不能直接深入下去,否则要穿掉的。所以只能薄薄地一层一层雕。相对容易的是浮雕,因为浮雕确定深度可以雕出来完整的作品。以前学得是殷派,一般来讲雕出来都是比较平白的作品。现在都讲究创新,不论是浮雕、直雕,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李:现在的红木雕刻许多都采用了机雕,核雕的情况怎样呢?

许:机雕和手工雕的是不一样的。手工雕的每一颗都是不同的,而机雕的都是统一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有两个方法可以区分,一是电脑雕的以浮雕为主,不能进行深雕,只能通过手工修,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二是机雕的脸部表情都是一样的,人工雕的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市场上比较便宜的都是机雕的,手工雕的则是比较贵的。我想,作品不能只是一种生意买卖,如果是用心并且用一种专业精神努力做出一件好的作品,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好的作品是带着一种灵感和艺术性去完成的,这样会使自己的悟性变得越来越好,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所以手工好的作品是机雕没法比的,这种灵感在机器上是买不到的。现在廊坊、福建还有东亚,有很多地方都在搞核雕,但是规模最大的还是我们苏州。我们是苏工,跟外地的作品不一样。他们的作品是用小的机器雕的,用尖刀、平刀,雕法不同。我们这里的雕刻都是用凿子、平刀等几十种刀,做工都不一样。他们雕得也很好,还有不同的题材,会雕钟馗、财神等等,但是跟我们的刀法完全不一样。

九龙戏珠

李:核雕的题材一般有哪些?

许:我们一般常用的题材中,最普通的就是十八罗汉,还有财神、钟馗等。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是也还可以在题材上做很大的文章。譬如十八罗汉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刀工刻画不同的表情,有的是很凶的感觉,有的是笑嘻嘻的,还有的一颗(橄榄核)上可以雕十八个罗汉,有的一个手串雕十八个罗汉。雕法很多,怎样来雕好才是最难的。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人喜欢,比如八仙过海,这个题材生动吉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般人家都喜欢的,还有万事如意、年年有余、花开富贵、九龙戏珠等等。有些题材很普通,但是行家会比较喜欢。

李:选料是否也很有讲究?

许:选料一般都是看核的长短、大小,做手串的核不能一粒小一粒大,都要一样大。核有几种,有一种进口的核比较大,还有一种是广州出的四花核、铁头核。铁头核比较硬,而且细腻不容易裂,所以是最好的核。还有四花核、三花核的。有的玩家要大一点的核,就选三花。还有一般那种小的核,只能做女式的手串。为了选到好的核,有的人不远万里去选树,有时要花费几十万。当地人看到好的树会先买下,再卖给我们这边的人。所以我们这边的人到那边去采购是比较困难的。当地人也很懂行情,现在核的价位比较高,有的时候几十万都拿不下来。有时虽然树很好,可是时间不到就被采了下来,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反而浪费了。所以我以为这是比较困难的。以前一斤核只要几十块,去年是几百块,现在要几千块一斤,一颗好的核要卖到五六千,并且还不是很多。一般核采下来先要把肉弄掉,放在水里漂一漂再晒干,晒干过后还不能在风里面吹。买回来之后不能马上就做,要隔一年到两年,因为容易裂,所以还要一步一步保养。最好是多买一点好的,放上五年八年再做。好的核我放在家里,有的放了几十年,等我想好了题材再做。我希望负责任地去做好这件作品,让喜欢的人收藏。如果有人买了我的作品,这个核时间不久,我教他一定要放几年再拿出来。我跟他们说清楚了,这个核不是以前的核,要放好,要保养好,不能在空调底下吹,不能沾水,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

李:你的作品《游子归航》可以说广受赞誉,能谈谈关于这件作品的内容题材和创作经历吗?

许:当时我看到一本书上有一只核舟,非常简单,只有四个人。我就想能不能在这个核舟上把自己的想法都雕出来。当时我在南京,关在一个小屋子里面做创新,我就研究怎么做那个窗。做的时候窗断了好几次,也就是白做了。后来我做得饭都不想吃了,就是一门心思要把这个作品做出来,不是说要赚多少钱,而是考虑怎么样做好。我慢慢做,做到哪儿想到哪儿,我想让每一个人的动态都不一样。核舟里四个人看看很简单,是不是应该有个故事?我想到了古代的游子不远万里回家,每一个人都应该很开心。我要把他们做得栩栩如生,看上去像真的一样,有的在里面喝茶,有的看风景,有的开开心心地讲话,每一个人在里面都是快乐的感觉。我在船的上面设计一朵牡丹花,寓意吉祥富贵。下面有几扇窗,窗里面有个非常开心的人在向外张望,看是不是要到家了。还有吹笛子的、敲铜鼓的,都是喜庆的感觉。做到这儿时,我就想再做点什么呢?想了想,再做个人在看书。这样不知不觉做了三十几个人。我做这件作品时,等有灵感的时候才去做,没有灵感就放在一边。完成了再看看哪里不好,可以去改进。还有就是小船的窗户上有一种花,做的时候很难,一不小心就会断掉。我有时候做着做着饭都不吃,时间都忘了,平时12点钟吃饭,到了3、4点钟才想起吃饭,并不觉得饿。创作都是要有灵感的,有了灵感就忘记了一切。作品完成以后,自己越看越喜欢,后来开展会的时候参加评奖,得了个金奖,我非常开心。做核雕就是要静下心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法,还要看书寻找启发。我家里有很多工艺类的书,经常会看到十一二点,有的时候早上四五点起床就做,甚至有了灵感马上爬起来做。看到或者喜欢一个核,觉得非常好,就琢磨适合做什么作品,这就是选核。现在我的作品不是很多,自己做成一件作品需要很多时间,有时候做细了眼睛就比较糊,做不了很久,所以自己的作品更愿意放在那边,而不是卖掉。

十八罗汉

游子归航

李:听说你一年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其他时间都花在工作上面。

许:我年龄大了眼睛也慢慢不方便了。现在时间比较紧,我要留给自己一些,创作好的作品。常常有展会邀请我们去参加比赛和评选各种荣誉称号,可是我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示,好的作品也不是很多。所以我更希望我女儿多出去看看,我还是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做作品上。我对荣誉不太在意,我想只要自己作品做得好,人家认同我就可以了。凭自己的努力,拿作品展现给大家看,这是真正的艺术。所以,我很少休息,我要把真正好的时间放在我的艺术道路上,做出更好更精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这是最好的奖章。

李:核雕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我看你女儿大学毕业也继承了你的事业,在这方面,你是怎么想的呢?

许:传承主要就是怎样培养下一代,培养他们专业刻苦的精神。因为学得好的徒弟必须在每一件作品上下很大的功夫,一定要静下心来,以刻苦的精神钻研,才能够做出好的作品。现在大多数人都静不下心来,为什么呢?现在玩的东西比较多,手机、上网都会使他们分心。所以我教育女儿,一定要静下心来做好的作品,把核雕文化代代相传。也只有靠年轻一代才能把核雕提高一个档次,靠他们的文化知识、发展理念来传承核雕艺术。核雕的发展比较快,有政府部门扶持、领导,把我们的核雕行业推出去,推向市场。镇、区、市、省里面都非常重视我们,考虑怎样把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这使我非常感动,我有义务和责任来促进我们的核雕行业更好地发展,让徒弟们好好学习,让没有经济来源的老百姓走上更好的生活道路,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李小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核舟核雕手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盈寸之间 浮圆镂空
——大钊核雕作品欣赏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清宫手串珍品一瞥
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
得而复失的手串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心脏“核舟记”
文玩手串有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