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对小学语文素养提升的多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10-21 17:00邹海云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邹海云

[摘 要]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积淀。让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本文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典文化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影响,并提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文化;语文素养

一、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1.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了历朝历代名人志士的思想,还包括了世间百态和各项生活技能。历史积淀遗留下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小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容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不仅能体会到历朝历代以及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更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小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触类旁通、相互裨益,形成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深度和广度,还可使历史传承使命的完成。

2.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

马克思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共识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维系,小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民族意识,还可以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节日、民族节日、纪念日,面对日常生活中洋节的泛滥、本土节日消迹的现象,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来历以及礼节的了解,不仅有益于中国乡根情怀的形成,更能使学生知道中国文化的归属,避免文化遗产的流失。对婚丧嫁娶的礼节,对中山装、唐装、旗袍等各种传统服饰的了解,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共同生活习惯的培养,还可形成民族凝聚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老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先生的“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这些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不但激发了当代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更树立了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情怀。

3.完善学生道德品格的启蒙教育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小学生初涉世事本性未受染污,可塑性较强,对于社会尚没有辨别能力。小学教育作为人性初学的启蒙教育和垫脚石,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环境的引导,所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古典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人性伦常、礼义忠孝的育人之道。如《弟子规》、《三字经》可以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明伦教孝;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中华伦理的发展,价值体系的核心,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与道理;《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树立学生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的精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人向水学习仁爱不争的谦下之德;《了凡四训》以及佛教经典教化人们束心、静心、修心,注意德行的修炼,去恶扬善。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古典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1.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古典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2.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传统古典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古典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古典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古典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语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纬.关于小学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几点做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张晓华.中华传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儿童发展国际论坛.2012.

[3]郭建武.德育在启蒙教育阶段的重要性[M].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