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变绳索

2015-10-21 19:53杨永武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蛛丝习惯老师

杨永武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师长的夙愿。但事实总是让我们长吁短叹,多少智力超群的孩子却总是不会学习,也学不会。我们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希望他们在每一节课都满载而归,希望他们能以扎实的知识技能铺就未来的辉煌。然而,成绩不是成长的唯一,成绩也不仅仅是由智力所决定的,习惯——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推手或绊脚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不言而喻,习惯成就人生。学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不论饿不饿;先玩一会再写作业,不论有没有好玩的;书本堆满桌子就睡觉,无论有没有人帮着收拾;到校必须先去一趟小卖店再进校门,无论买不买东西;课堂上有什么突发奇想就立即实施无论此刻应该干什么……这些如果不被一一定格,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我们将这些行为放大,放大到孩子的未来,会怎样?虽然不能将孩子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际遇一一画上等号,可以肯定的是,长此以往,人格魅力便无从谈起,这样的人生还算成功吗?我们的夙愿如何达成?因此,为了长远,为了孩子美好的一生,为了我们的心愿不半路夭折,我们关注的焦点需要扩充,其中该有良好的习惯养成。

有人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习惯的力量可见一斑,可那毕竟是许久以后的事情,现阶段,帮助学生打造、维护那细如蛛丝的良好习惯刻不容缓。

习惯养成在于“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惯在内化之前,必有强制过程。很多习惯并不是源于本性,而是后天的修养。立规矩,便是我们对习惯养成的规划,立足眼前,着眼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绘就学生人格成长的蓝图,生活便是训练场,形形色色的场景都可成为学生受教育、被规范的素材,习惯养成的过程便有可能渗透于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良好的表达习惯和能力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我们便要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表达:说话要看着对方,吐字清楚,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完整;在正式场合如课堂、会议中表达要经过允许;表达中不能恶意攻击别人;说话时站正挺胸、落落大方……虽然涉及表达的要求不胜枚举,但只要遇到相关情况便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无形当中的“立”,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繁文缛节,但学生在耳闻目睹中知道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有什么不良的效果,相信下次遇到同样的情景,学生会做出良好的反应,即使做不到,他们也有最起码的反思方向,不至于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诚然,计划没有变化快,世事难料,我们的“立”也便尾随甚至超越现实的脚步,带着生活的气息、带着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为铸就美的习惯不断磨练、积累。

习惯养成在于“范”。

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会随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亦步亦趋,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无论我们有意还是无意,既为人师者,便当立范。当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当我们严厉斥责学生的违规现象,也当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当看到学生潦草、辨认不清的字迹,我们会怒从心头起:工整点儿写就那么难吗?强调多少遍了!接下来甚至是惩罚。可是,我们有没有字迹潦草的时候?记得自己的板书吗?记得讲得兴起时龙飞凤舞的板书吗?虽然我们也有再三给学生解释:时间不够,老师快点写。但是那一黑板乱糟糟的字迹和那句解释,哪一个会在学生的心里停留更久?会不会有学生想:老师时间紧,我现在的时间也紧,老师可以画,我也可以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上演了。怎么能有说服力!曾经不止一次给学生演示:在作业本上该怎么写字,间距多大,字多大,写字的速度该多快,卷面上的字多大合适,多快的速度能写出这样的字……不用过多要求,当学生看到老师书写得如同打印一般的字体,他们的惊叹声意味着他们对这样的书写很感兴趣,他们一定会尝试着去做。以点带面,辐射开来,即使书写即不规范的几个学生,有了那么多标准的参照,相信也会无话可说地努力吧。

教师,就是一本教材,学识的、为人的、处事的,学生每天都在翻阅、记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声的教育每天都在进行,我们的责任因此而愈加重大。

习惯养成在于“早”。

“养成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面對孩子这样那样的陋习,我们无从下手,改,谈何容易!擦除所费的精力,重建所耗的时间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都是一种损失,但却不能视如无睹。痛定思痛,我们该“早”下手为强!当学生步入校门的第一天便是好习惯的蛛丝拉起的那一刻,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在运筹帷幄中,早打算,早行动,便会早收获。设想,上学的第一天就要求并训练学生看到老师站上讲台就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还用如今的老师厉声呵斥吗?万事宜早不宜迟:在学生还没开始为作文打怵的时候就让他们观察、记录生活,记录喜怒哀乐,有了积累的习惯,写作就不需要弄虚作假;在学生还不知何谓惧怕时,就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表达所思所想,就不用后来的费尽周折最终还是教师无奈的独角戏……今天即使再难,为了明天的顺利,也要对学生的陋习早作修正,并尽早地防患于未然。

习惯养成在于“合”

学生是我们的,更是家长的。家庭,是习惯养成的另一所学校。教师在学校的点滴训练极有可能在学生迈出校门的瞬间荡然无存,习惯养成的链条就这样断断续续,拾不起,抓不住。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合力才是最好的链接。学校没完成的训练家庭接力,家庭没达成的目的,学校助一臂之力,默契的幕后合作让教育情景更完整、充实:学生可以在合理的惩罚中辨清行为的界限,在赏识中明晰责任和义务,在教师、家长共同的关注下趔趔趄趄地前行却收获满满。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学生最可塑的时间里,让所有的好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终有一天,纤细的蛛丝定会成结实的绳索,让学生扶着它,精彩走过。

猜你喜欢
蛛丝习惯老师
习惯
Task 3
上课好习惯
虎斑蝶
好习惯
老师,节日快乐!
神奇服装蛛丝织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蛛丝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