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故事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2015-11-03 16:37
江西教育B 2015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语文课堂教学

主持人:说起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的童年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连接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你脑海中的故事史就是你的成长史。

曾有一位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着。

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追根究底阿的念头,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出奇地好。所以说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下面,我们将从深入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文本主题、锻炼表达能力、丰富生活情感、滋润孩子心灵等几个方面,说说小故事的功用,以期能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危文汇(南城县盱江小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催化剂。但面对当前见多识广的学生,如何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是常常令我们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

我从教23年,去过边远的农村小学,到过发达的都市小学,现又回到如今的县城小学,为了让所上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给学生“初恋”般的新鲜和甜蜜感,我绞尽脑汁尝试过各种诸如简笔画、做游戏、播放动画等导入法。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激发兴趣效果,但唯有课前小故事激发兴趣的效果最佳。就凭着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学习《一只小鸟》一文时,我就用小故事《一只壁虎》导入:一拆迁户拆除自家木板房的过程中,发现房间的木板背面一只壁虎困在那里,原来一枚钉子钉住了它躯干与尾巴的结合处。那人见状倍感好奇,他仔细看了看那枚钉子,天啊!那枚钉子是二十年前挂结婚照时钉的。到底怎么回事呢?那只壁虎竟然困在木板夹隙间整整二十年!黑暗中的二十年,真不简单!不对呀,他继而寻思,身子被钉住不能跨一步,靠什么撑过这二十年?他立马停止拆除工作,决定一探究竟。于是他搬来凳子坐下来观察。几天后的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奇迹的真相:不知从哪钻出另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啊!为了被钉住的同伴,它竟然在二十年的岁月里一直衔取食物喂它,可见它们同类之间有着多么伟大的亲情啊!

故事一讲完,我顺势布置学生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语段也体现了这种“伟大的亲情”?这时我发现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何等浓厚,他们带着对动物伟大亲情的感动,走进了看似枯燥但内涵无比丰富的文本……在如此强烈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全义艳(南城县盱江小学):我们在课堂中发现,由于年龄特征,在四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注意力分散,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为了保持整堂课的活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伺机插入一些短小精悍、意义深远、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能举一反三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眼球。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能持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学习《成吉思汗和鹰》的过程中,当我们了解到成吉思汗为自己误杀爱鹰感到无比懊悔时,有学生质疑成吉思汗真的会为一只小鹰如此懊悔吗?此时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而是插入了小故事——《鹰的重生》: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可长达70岁。但它在40岁时,喙变得长且弯,爪子老化,羽毛浓且厚,飞翔吃力,此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重生。要重生得经过一个长达150天的痛苦蜕变:必须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此处不得自由飞翔。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全部脱落,静待新喙长出;然后用新喙拔掉老化的脚趾,长出新的;再用新脚趾拔掉厚重的羽毛,五个月后新的羽毛才能长齐。鹰重新开始飞翔长空,再度辉煌30年。

这则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所有学生震撼和折服,他们被鹰百折不挠的信念所鼓舞,被鹰的悲壮命运和毅然抉择所打动,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心怀敬意,课堂生命活力自然重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感到困惑时,我们插入与教学目的有关的小故事,既能丰富内容、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强化主题,真可谓一箭双雕。

主持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知识积累、智慧成长、思想奠基的好时机。但由于其年龄认知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对枯燥的传授兴趣不浓,注意力不持久,而小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易于接受,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因此,小故事与语文课堂相依相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故事强化文本主题

刘小英(南城县盱江小学):小故事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经典古诗文的背诵与传承,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可是我们却发现,学生真正能理解的能有多少,能牢记的又能有多少?往往是速背之后过一段时间就遗忘了。可见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而没有真正地走进古诗的意境,因此,死记硬背之后很快遗忘。

讲故事,讲与古诗有关的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它是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也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诗人生活的年代,贴近诗人生活的场景,感悟诗人的内心。我在教《赠汪伦》这首诗时,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春天里,话说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为人豪爽仗义,非常仰慕李白,决定写信给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于是汪伦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信后,立即兴致勃勃地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李白:“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家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李白与汪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愉快地相处了一段时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临走那天,发现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感动了他,他立即挥笔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听完故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一会儿就背熟了古诗。然后我又出示了李白写的另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马上就说道:“老师,你讲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吧,我们喜欢听!”

我只花了几分钟讲了两个小故事,却用不到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了两首古诗。而且,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与对比,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李白对待友人的态度:“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通过想象的语言,复原故事的真实场景,早已把这两首诗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整堂课气氛活跃,充满灵动,这都是小故事带来的魅力。

为了让只是理解诗意、背诵诗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变得有活力,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潜心阅读文本,精心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哪些是疑难问题?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解惑?这就要我们大量收集资料,翻阅与古诗有关的所有资料,进行取舍,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在教古诗《登飞来峰》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飞来峰的传说,激发学生学古诗的欲望;然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浮云”的意思,我又给他们讲相关典故;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抱负、胸怀,我把古诗的写作背景编成小故事。一个个小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悟到了诗情。

主持人:古诗难学难教,难就难在其“言有尽而意无穷”。要从凝练的语言中品味出诗歌的意蕴主旨,就必须对古诗进行巧妙精当的解析。因为任何一首古诗,都有极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内心,理解诗意。刘老师在课堂中巧妙穿插讲述了汪伦邀请李白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小故事锻炼表达能力

谢桂芳(南城县盱江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而易见,语文教学的目标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写”是检验此目标最好的方法。而故事这一文学体裁,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于是,我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编故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仿编故事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完《特殊的考试》一文,学生明白了:小猴、小熊、小狐狸只讲究自己的形象是否卫生、漂亮,忽视了关注周围环境而落选,只有小白兔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小小卫生员”,最终当上了主持人。我相机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故事,考虑到是低年级,我列出了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只让学生仿写另一要素——事情(即故事情节),设计如下:

放学了,学校的洗手池里,水龙头开着。丁丁、冬冬、红红、明明经过那里,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丁丁:

冬冬:

红红:

明明:

学生通过仿编故事,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四要素,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续编故事

小学生在别人说话时喜欢接话、插话,“续编故事“符合孩子这一心理特征。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奇,开阔思路。当然,只要不违背生活常理,带有积极意义的续编故事,都可视作合理。上《坐井观天》一文时,我提问:“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故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神情活跃,纷纷举手,等他们各抒己见后,我说:“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吧!”一个个新颖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天,果然无边无际》《出井望天》《青蛙赏地球》《青蛙长见识了》《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天,很大》……特别是《青蛙回井》和《青蛙错了》让我发现了学生已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青蛙回井》写青蛙来到水田捉害虫,可是人们使用大量农药,让它生病了,它只得重新回到井里。《青蛙错了》写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它赶忙向小鸟认错,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小鸟驮着青蛙,来到了自然保护区,那里山清水秀,人们爱护动植物,青蛙和小鸟幸福地在那里生活。

三、改编故事

古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小学生较难理解。我教古诗,经常让学生将古诗的语言具体化。所谓具体化,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把古诗改编成故事就是一种具体化的方式。许多叙事性古诗很适合改编成故事,如:《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游子吟》等等。而宋诗大多比唐诗更抽象、更理性,所以,也更需将古诗语言具体化。我在教宋代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这首哲理诗时,让学生把诗改编成作者游春的故事。学生的故事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其中还不乏含有哲理的句子:“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不住的”“人生有许多事可遇不可求”“人生总会有缺憾,但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人生不要太完美,太完美的人生无滋无味”……学生们打开想象和创造的闸门改编故事,潜移默化中,还收获了对人生的感悟。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应用看图编故事、根据词语创编故事等训练方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编故事”这种教学形式,既来源于教材,又跳出了教材;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激活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主持人:仿编故事、续编故事和改编故事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讲述,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裨益的,很受学生喜欢。

小故事丰富生活情感

周火根(南城县建昌镇中心小学):我是个爱听故事的人,好的故事常常令人捧腹大笑,启人深思,或令你紧张激动,泪流如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可操作起来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互动呢?其实,讲讲小故事,既能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合作探究,又能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情感。

如在《活见鬼》的课堂上,我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某日深夜,我独自拄着棍子走在山间小路上。忽然听到背后有脚步声跟着。回头一看,什么人也没有。又继续前行,那脚步声又响起了,又回头,还是没有。“我是不是遇上鬼了?”吓得我发疯似的跑到学校。“同学们,你们说,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语惊四座,强烈的刺激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是我让他们就人们关心的这个话题先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体辩论。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末了,老师感觉身后有鬼和文中的饮酒夜归者同样可笑:都是疑心惹的祸,那不过是老师自己的脚步声回音罢了。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只不过是你心里有鬼罢了。学生得出的这些结论,不是巧妙的生成么?因此,语文课堂上适时引用小故事,巧妙地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丰富生活情感,碰撞思维火花。

运用小故事于语文课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抑或习题指导、字词理解,都可以巧加利用。只是须不着痕迹,圆润自如。形式也可多样,还可以就课文内容让学生续说故事,给个提纲话题即兴编说。原则是让学生喜欢,切不可造成定式,让人不适。

主持人:一则小故事,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甜点,素来深受孩子们的青睐;一则小故事,是一朵灵动明媚的小花,悄然绽放孩子们的心间;一则小故事,是一场温馨柔和的春雨,静静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一则小故事,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载体,更是语文老师一份不可忽视的助力,它在课堂上巧妙穿插,适当运用,会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小故事滋润孩子心灵

李武(南城县建昌镇中心小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粒粒种子。有哪一粒种子发芽后,开始生长不是两片嫩嫩的叶儿呢?”教育者的责任就是细心呵护这些嫩芽健康,让它们阳光地生长。我到兄弟学校上公开课时,偶然听到那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口出秽言,互相对骂。要不是我及时制止,差点干上一架。我没有当场批评责骂学生,而是在课近尾声时讲起了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是一对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谈经论道。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静修。苏东坡自认为修行得不错了,就问佛印:“禅师您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佛印称赞他说:“居士的样子就像一尊佛呀!”苏东坡听了心里很得意。这时佛印反过来问他:“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苏东坡生性幽默、诙谐,故意打趣:“我看您的样子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一点也不生气,照样笑嘻嘻的。回到家后,自以为占到便宜的苏东坡得意洋洋地跟家人讲了这事儿。苏小妹听了,笑着说:“哥哥还得意呢,你已经输给佛印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因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世间万物在他看来都是佛;而你没有修行到家,内心肮脏,所以看到佛印会想到牛粪。”苏东坡一听傻了,懊悔不已……

其实,我们的言行就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当我们骂别人是牛粪时,我们的心灵首先充塞着一堆牛粪的形象,我们的心灵首先被这堆牛粪所玷污;而当我们说别人是一尊佛或一朵鲜花时,我们的心灵就会被佛的光辉笼罩而得到净化,被鲜花的芳香浸染而留有余香。你们说,是吗?

两位吵架的学生满脸通红,低下了头。全班学生在有趣的“小故事”中受到了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教育,从此,班上骂人的现象渐渐销声匿迹了。

主持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故事库,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名人传记等等,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在必要的时候旁征博引,定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为语文课堂增彩。而一个经常受故事熏陶的学生,必然也会喜爱阅读,喜爱语文课堂。

宁友祥(南城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员):刚才各位老师分别从五大方面阐述了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说得有根有据,这也是你们一线教师宝贵的经验之谈。我也认为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但运用起来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把握好时机,服务于教学。时机不对,会弄巧成拙,本末倒置,故事引入应该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语文课堂讲故事,是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激发生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否则,宁可不讲。二是故事要短小精练,升华主题。一般来说,语文课堂上引用的小故事篇幅不宜太长。讲小故事时间约3至5分钟即可,甚至更短。“小故事”要与文本内容相关,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深化文本主题,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见有了乐趣才能乐学。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因为故事本身具有的特性能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毋庸置疑,语文课堂引入生动的小故事一定能胜过抽象的说教,提高课堂效率。

主持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演绎一系列的“故事”,或者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只是说穿插故事,并不是要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的话,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听了一个故事,却没搞明白你讲什么知识,可就得不偿失了。其次,讲小故事要掌控好“度”,故事要小,要精,要与我们课堂主题相扣,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传说与典故,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故事形式不可单一,可以老师讲,可以学生讲,可以配上音乐,可以让多媒体讲。当然在讲的时候要把握时机,课前导入,承上启下;课中穿插,开拓思路;课后小结,丰富情感。选故事,要根据课堂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而定:低年级,以生动的童话寓言、科幻卡通故事为主;高年级,以深远的哲理故事、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为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能信手拈来,引用故事库中的“源头活水”,定会有“清如许”的生命课堂。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

猜你喜欢
古诗语文课堂教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