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

2015-11-12 08:36杨玲龚良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杨玲 龚良运

摘要: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即是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平台,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帮助学校建立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问题。通过心理援助计划建立相应的干预反馈体系,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的打造,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援助计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 课程开发

一、心理援助计划与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其自身专业要求,如师资力量、专业技术等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与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不相对等。学生情绪上的焦虑与抑郁、行为上的攻击性问题在我国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缺失、心理帮扶力量缺乏、心理师资和技术贫乏等成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障碍。而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为扫除这一障碍提供了有效途径。

1.心理援助计划的研究现状

心理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是指组织通过外部应用心理学专家,为组织及其个体提供系统、长期的专业指导、咨询,解决相关心理问题,进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心理援助计划。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取得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EAP全方位体现了人文关怀,有效地解决了不同领域员工的心理问题。如丁文俊[1]等人的研究发现,EAP服务制度有助于预防和解决民警身心疲惫、心理紧张和认知偏激等消极心理现象,促使民警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正向情绪体验,提高民警的幸福感。黄旭辉[2]的研究也认为,EAP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方面可以起到帮助教师减轻压力、克服负性情绪、保持身心健康的作用。陈鑫磊[3]也对EAP与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了EAP对小学教师心理干预的实际应用。而如何将EAP运用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现状——以广西地区为例

目前,从广西中小学校的实际调研情况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性十分欠缺。据蔡伟林等[4]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总体上广西地区只有28.53%的中小学生上过心理健康课;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只有32.66%的学生明确表示其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45.23%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业心理老师;超过60%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消极看法,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心理素质不好或不正常的表现,甚至有近45%的学生认为是精神有毛病的表现。学生的认知偏差、错误观念阻碍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使心理帮助的积极效果受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的外在表现。温小珍[5]的研究也发现,按照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的正规标准,在广西农村超出500人以上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招聘心理专业教师的计划,一般由班主任兼职。学校心理师资缺乏、专业度不够、技术欠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知等,均反映出目前广西地区中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缺失,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合理、正确的满足,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研究亟待深入。

二、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

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是指中小学校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建立起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问题,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纵观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外缺乏),辅以个案心理咨询的方式存在,但却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课内与课外发展不均等问题,如何在学校力量与学生需求间寻找平衡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减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成为重点。心理援助计划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思路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在教育界并未深入展开,这是本研究的重点、新颖之处,为本课题开展提供了新机会,对解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心理援助计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模型

心理援助计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即通过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平台,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帮助学校建立心理干预服务系统,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的打造,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问题,探索一条适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其具体步骤如下。

1.启动EAP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项目

学校与相关心理教育企业明确合作意向,心理教育企业进驻学校,启动EAP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项目。通过该项目的有效运作,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平台,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设计出适宜学校的EAP心理干预服务系统。

2.建立心理干预层级评估系统

通过RTI干预反应模式(Responaiveneae to Intervention)的多层级筛查系统来甄别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在专业测评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以便提供不同的服务。

3.设计适合学校的EAP合作干预方案

一是学生群体干预方案,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利用企业的专业资源为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二是家长群体的心理干预方案,设计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专业化指导方案;三是教师群体干预方案,在满足学生需求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一条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4.启动EAP心理干预反馈机制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启动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以及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采用适宜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问题,启动专业化的心理指导服务;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校提升老师服务于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和增强心理教育科研能力,并为有需要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

四、EAP心理干预机制的实践成效——以南宁某校为例

南宁某学校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多。然而受师资力量、技术、课程内容单一等因素限制,该校心理健康课程不能满足在校生的需求。为贯彻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及习总书记的“加强心理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等重要讲话内容,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该校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借助于社会心理专业资源,与广西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展开合作,利用公司专业心理帮扶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新路径,以开展心理和学能辅导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领域,取得如下工作成效。

第一,心理与学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A公司在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和学能辅导工作,让在校师生主动走进其中,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利于师生预防心理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该工作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与认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为后续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A公司在学校开展的心理、学能教育工作,经过前期的试点,实现了“学校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学生家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教育的合作模式。同时A公司和学校明确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规范了A公司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保证了心理、学能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教学活动场地(已建立心理咨询室、箱庭沙盘室、注意力训练室、心理测评室),同时还在课外时间通过团辅、马术活动、教师沙龙、家长沙龙等活动形式丰富学校的心理课程内容,帮助在校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正确应对和处理学龄期、青春期等发展阶段的心理危机和学能问题,搭建了成长平台。

第三,进一步规范心理与学能教育工作,提高了教育实效。2014年,A公司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起草、修改和完善了进入学校(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心理、学能教育工作的流程,有效地确保学校和幼儿园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查,为学校开展规范化的心理、学能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公司在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能辅导工作以来,对学生成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受辅导的50名学生已在学习动机上表现出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可喜现象,如能自觉拓展兴趣爱好,寻求自我理想,激发学习动力;在生活中能用语言合理表达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减少了负面情绪的积压。

第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准。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并获得市级课题立项。同时,A公司协助该校申报南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目前正在审核中。

第五,分年龄阶段做好心理与学能辅导,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校方在A公司心理教育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全年开放心理辅导室,为全校师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教师教学心理减压等专业服务。同时,A公司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技术督导由广西高校心理专家团队负责,确保了围绕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具特点的课程,为学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同学交往、学习规则、集体生活、升学考试等挑战提供了心理保障,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心理援助计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即研究如何通过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桥梁,依托高校心理专家团队的技术督导和借助社会心理专业资源,整合学校自身人力资源,以家校企联动的方式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校利用EAP课程开发体系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切实解决当前教育机制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对中小学校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打造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文俊,曹延彬,公维友.EAP心理工作模式下的民警工作幸福感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 (3).

[2] 黄旭辉.EAP: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

[3] 陈鑫磊.基于EAP模式小学教师心理援助系统研究——以大连市金州区三所小学为例[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4] 蔡伟林,叶发钦,李燕燕.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 (3).

[5] 温小珍.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国培”中西部骨干教师(心理健康)培训项目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4(12).

[作者:杨玲(1964-),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龚良运(1990-),女,湖北襄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深度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跳绳速度训练——30秒单摇》教学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Y世代学情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