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2015-12-07 20:02王瑶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大学生

王瑶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成因进行了剖析,提出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075-02

一、引言

心理危机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学家卡普兰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卡普兰(1968)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极可能是负面的”。格拉斯对此补充强调个体受到刺激或打击的时候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但与应激事件有关,还取决于个人解决应激的有效资源。故而稻村(1977)认为,危机干预是对于面临着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达到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所运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及现状

1.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大学生心理危机多具易察性、突发性、无助性、危险性及潜在性等特点,因而陷入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表1)。这些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一种反应的加剧,可能会导致其功能水平的全面下降,亦可能出现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自卑心理严重,抑郁心理突出,焦虑感过重,焦虑心理明显,偏执心理强烈,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固执等反应。

2.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1)心理危机干预定位不明确目前高校中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不一,欠缺专业心理辅导所需的理性知识素养,加之学生问题涉及面多广而纷杂,故而多数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判断、诊断能力较弱,因而较易混淆危机干预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故而补充高校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沟通、引导、实践、辨别等能力迫在眉睫,唯有此才能清晰定位,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工作的开展。(2)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方法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多以经验主导,专业性颇弱,严重影响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同时,对“何为正确、有效的方法”理解不足,更有甚者将此解读为充斥着同情的简单聊天,辅导员能否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与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其对自身的感知和体验,能否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关系到学生对于理解和尊重的感知,泛泛的说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3)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首先,强度大、事务性繁重的工作,往往挤压着高校辅导员的时间,加之高校扩招,致使政策要求辅导员师生1:200的比例远未达标;其次,工作职责定位不明晰,多与行政工作人员混淆;再者繁重工作侵占了知识更新、理论学习的热情,引致辅导员在突发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此外,辅导员岗位的不稳定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当前,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常因结果低于预期而质疑自我价值,怀疑存在的意义,在不成熟心理状态下大学生极易发生危机,由于个体差异及心理承受度、认知程度的不同,同一事件并非对所有人“奏效”。

1.自我认知的缺失。埃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成熟过程往往伴随自我的“同一性危机”。每阶段成长过渡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多以“我”为中心的独立思考为标志。人借由破坏以往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适于过去之自我未必适于现今之自我。大学前相对闭塞的学习将学生与社会隔绝开来,因而对自我的认知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基础之上,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却顿感很多事情和过往想象之间过大的差距。因此多数大学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影响着个体基本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追求水平的稳定。

2.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度低。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亦即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诚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人际间冷漠的关系、沟通的欠缺无形中压抑了大学生排压的渠道,亦即整体外向求助意识不强或抵触,应对危机的方式转为内部情绪调节。心理学研究亦表明,遭遇同等事件侵袭,内向性格比之外向性格者更易陷入危机状态,究其原因即性格内向者不容易及时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这也折射出社会支持的重要,社会支持度越高,大学生越倾向于寻求支持等积极、开放、成熟的危机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因而支持性的同学关系、丰富的家庭资源等会促使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积极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筛选、预测、评估,确定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等级,采取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减小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队伍,制定并明确工作条例和细则,明示职责和要求。同时参考学校的管理特征,可结合“校、院、班、教、学”的工作队伍,有重点地定期了解、评估和帮助学生,并汇集信息于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以便机构及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2.设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针对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事件,国外大多有比较完备的干预预案,但有鉴于我国此领域的研究亦只是刚起步,故而预案还很少见,亦未能形成成熟的体系。当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时,保有预案即可据其所预定的处理方法、路径和程序来处理,实施危机干预,避免忙中出错,以成功干预危机。设计预案的具体做法是:事前须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理清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的各种环节;设计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克服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事件,并检验预案,确认可行性、有效性。因而对解决危机事件的有效引导,加强心理危机处理预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环境支持系统。环境之于人的意义玄而妙,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于此间又塑成自己内心环境,此两种环境相互作用的同时,既可充当心理危机的刺激源,又可助其摆脱心理危机。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环境支持系统,以便及时有效了解、评估学生所遭社会性事件后感知的压力程度,并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决定。诚然,此系统本身既充当释压器,也能变为危机源,当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帮助与支持时,则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譬如对于敏感多疑且过度自我防御的学生而言,则需谨言慎行,以避免支持系统沦为消极的因素。警惕对人、对症“下药”,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危机,找到解决的策略,切实发挥系统的积极功效。

参考文献:

[1]鲍金勇,钟向阳,田良苏.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模式的实践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52-55.

[2]蔡智勇.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的建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2-96.

[3]黄加海.略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73-175.

[4]李洪波,等.大学生心理危机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149-150.

[5]牟宏玮,王萍,鞠红梅,等.构建全方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J].求实,2009,(2):163-165.

[6]沈菊生,杨鑫铨.从个性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4-136.

[7]王晓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7):602-604.

[8]翟瑞.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与危机干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1-104.

[9]张海涛,苏苓.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55-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失落的一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