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2015-12-21 21:50王妮娇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兴趣初中语文

王妮娇

【摘要】以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培养起他们对于语文的热爱之情,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充分地以拓宽学生思维能力为依据,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文素养,使创新的因子播散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问题;兴趣;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主体性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更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是形成创新力的基础,只有教师深悟素质教育的精髓理念,使学生乐于学语文,才能使学生徜徉在母语的世界中尽显风采。

一、激发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兴趣就是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起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是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的第一步,唤起学生心底对于语言的渴望,构建融洽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而,兴趣的功效愈加凸显。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采取激趣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看这个题目,“同学们,谁能看出这个题目在语法上有什么问题么?古人是不是说错话了?”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了,很多学生不明白到底是谁讽又是谁纳谏,他们在各种争议中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事实上这个题目包含着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文本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加适合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自我展现的快乐,学生乐于参与,教师积极鼓励,在众人的激情演绎中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完全掌握,何乐不为?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了邹忌作为一个谋臣能勇于进谏的品质,他采用类比的手法来劝谏齐王也给我们的同学一种对于处世态度的启发,也让学生明白方式和方法对于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意义。

带着兴趣去进行主观的观察和判断,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只有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参与了,在课程上才会生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二、重视提问,拓展思维宽度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问题本身的价值和课堂生成的效果,不能只看重热闹的外在表现。

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朗读,体会诗人的田园生活情趣,在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后,教师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陶渊明?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吗?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来把你心目中的陶渊明介绍给大家,特别注意其间要有景物和心理描写呦。”这样的问题设置非常具有开放性,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思考空间,拓宽他们的思维宽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牵动着学生思考的范围和空间,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也会豁然开朗。

三、提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是全体学生的语文,使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坚持。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要依靠审美情趣的培养来进行。教师应深悟课本所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学生纯真的心灵畅游愉悦在优雅的语文审美氛围中,培养其文本独特的感悟力和审美力。

比如在教授课文《绿》时,尽量让学生自主朗读和欣赏,感悟文章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作者在文本中采用的多种修辞诸如比喻、拟人、联想等将读者带入了想象的世界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修辞的绝妙之处,并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自主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带领学生感受那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细细品味那种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地体会形象美与语言美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感悟。放开课堂,放心地交给我们的学生,他们定会如你期待那般尽显才华。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地唤醒学生的审美力和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语文情感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四、大胆创新,展现个性光辉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也是进步的阶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依靠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更适合找到学生创新思想的生成点,而这也需要教师为学生打开个性发展的窗口,诸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寻求到一分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

例如在《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多学生会在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中理解其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而也有的同学也提出了创新性的主张,认为其是一个好岳父,学生认为范进没有给胡屠户的女儿幸福,当然会骂他了,这是出于他爱女心切的动机。对于这样的创新性的见解,教师首先予以了肯定,鼓励其大胆的想法,而后在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生活实际,仔细分析原因。如此,学生在个性的展示中获得了对于文本更深刻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教学于学生都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个体思想意识展现的空间,创新的火花才能迸溅而出。

总之,以生为本应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坚持,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培养起他们对于语文的热爱之情,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充分地以拓宽学生思维能力为依据,鼓励创新思想的展现,相信,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一定会在课堂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曾耀祖.初中语文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2).

[2]李维刚.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学周刊,2011(2).

[3]申建新.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性下降原因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兴趣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