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途径

2016-01-07 20:41吴伟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高效

吴伟平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没有走出效率低下的怪圈。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必须巧设情境,走进文本;以问激疑,解读文本;以情导情,升华文本。

关键词:高效;巧设情境;以问激疑;以情导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251-02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在这些“轰轰烈烈”的背后,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路子。于是,呼唤课堂教学效益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呼声。因此,高效教学也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探索与追求。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在此,我谈谈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途径。

一、巧设情境,走进文本

情境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教师创造性地巧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文本,帮助学生快速而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因此,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巧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巧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可通过以下途径:

1.感情朗读,引发情境。语文阅读教学非朗读不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高效手段。一篇篇语言风格迥异而富有感情的课文,师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刻品味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这些不是依靠教师串讲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朗读出来的。读《背影》,学生体会了父爱的伟大;读《我爱这土地》,学生品味了对祖国的挚爱;读《出师表》,学生感受了感恩图报的赤诚……每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受到洗礼。总之,语文教学宜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

2.联系生活,再现情境。生活是创作的源头,一切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生活,再现当时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的感情,走进文本,从而受到真善美的洗礼。

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打通学生生活和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的无缝隙连接。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打开学生的生活积累,强化学生的经历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语文教学的源头是生活。选进语文教材的文章,或表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或流露作者爱恨情仇,或包含作者酸甜苦辣,或倾诉作者悲欢离合,或蕴藏作者……学生青春年少,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可是学生对生活已经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对生活憧憬着希望。教师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方式,再现作品的生活情境,沟通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阅读的障碍,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如教学戏剧《茶馆》中,剧中秦仲义和厐太监的对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把握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份及心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让两个合适的学生分别扮演秦仲义和厐太监,进行角色对话,再现当时生活。通过惟妙惟巧的表演、抑扬顿挫的语言,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两个人物精彩的潜台词,走进了文本。又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教师先介绍作者悲欢离合的身世、坎坷不平的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接着在配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些诗。教师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切的动作,再现了一个在战火纷飞的离乱时代里忧国忧民的悲苦诗人形象。教师满怀深情的朗诵,感染了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词析句,挖掘情境。教师教学艺术的高超,不仅体现在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感悟文本的意境和情感,更要掌握并运用语言本身,即反映在引导学生从锤炼字词的角度品味文本恰到好处的言语。选进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尤其是它们的语言更具有赏析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言语,并让他们体会运用。赏析点可以是句式的变化,可以是修辞的妙用,可以是句段的精彩,可以是手法的独特等这些包含着作者的心血的语言。赏析的方法主要是对比法,运用增、删、调换,和原文对比,突出好坏,然后再结合感情朗读。这样,让学生品味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达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知其义”,又深求“究其义蕴”。例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描写小草用“钻”出地面?用“长、冒”好不好?为什么又用“偷偷地”来修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成“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通过范例,运用对比法,与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玩味,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如教学《孔乙己》,我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加强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语言。通过录音带范读,学生经过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反复朗读,走进了文本,进入了意境。二是品词析句,强化语言训练。抓住“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句话中的“摸”、“走”字,将它们换成“排”、“爬”,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赏析、品味,感悟作者语言的张力,加深了学生对孔乙己悲剧人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以问激疑,解读文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endprint

提问还要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艺术的反映,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假如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必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却不谙熟提问的技巧,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千方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求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以情导情,升华文本

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无不是作者心智与激情的结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贞报国……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感情是启迪教育学生的明灯,引领学生在人生之路上前进。情感激扬的语文阅读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学、善思,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人文性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将学生教育成为充满活力、感情丰富、德行优秀的个体。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都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通过语言刻画形象、表达情感,学生通过语言再造形象、体验情感。新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所蕴含的意境,让作者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在《一厘米》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课件,并配以《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体会感悟母爱的情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同时进行课内外生活链接,让学生谈谈自己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感悟母亲深沉而伟大的爱,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教学《给巴特勒的信》时,通过课件,一方面详细介绍圆明园的神奇壮丽,一方面又大力渲染英法侵略者的野蛮、丑陋。这样通过反衬,突出英法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再通过深情朗读品味,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义正词严,大义凛然,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总之,为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走进文本;以问激疑,解读文本;以情导情,升华文本。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设[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效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