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评价研究

2016-01-26 11:57刘辉如林建勤潘仁高梁青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载瘤瘤体螺旋

刘辉如 林建勤 潘仁高 梁青青

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评价研究

刘辉如 林建勤 潘仁高 梁青青

目的总结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A检查,对照手术结果来评价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效果。结果95例患者在螺旋CT平扫下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为鞍上池出血,螺旋CTA共检测出108个动脉瘤,其中13例为2个瘤体。后交通动脉瘤52个(48.15%)、前交通动脉瘤32个(29.63%)、大脑中动脉瘤10个(9.26%)、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8个(7.41%)、椎动脉瘤6个(5.56%);囊状动脉瘤75个(69.44%)、梭形动脉瘤21个(19.44%)、不规则动脉瘤12个(11.11%);瘤体直径2~21mm,平均瘤体直径(5.2±5.3)mm。95例患者中65例接受了夹闭术,螺旋CTA可清楚显示瘤夹数量及位置、动脉瘤闭塞情况、瘤颈残留情况、载瘤动脉与大血管通畅情况、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夹间关系。可见瘤夹金属伪影。结论螺旋CTA技术能对颅内动脉瘤可进行准确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信息,也是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术后评估

颅内动脉瘤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临床致残致死率,尽早准确诊治是改善临床预后、挽救生命关键点[1]。传统的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技术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会给患者带来创伤。近些年开始推广的螺旋CTA作为无创成像技术,其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显示法(VR)等技术能提高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2]。现将本院经手术或DSA确诊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螺旋CTA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螺旋CTA在其术前诊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或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男52例,女43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8±9.2)岁;均为突发性起病,伴有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手术治疗1~2周后复查螺旋CTA。

1.2 方法 ①扫描方法:选择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扫描仪,从第一颈椎下缘平行于听眦线扫描到颅顶,进行平扫后实施增强扫描。其中增强扫描时应以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100ml左右320mgI/ml的碘佛醇对比剂,流速为3ml/s、延迟时间25 s,扫描时设置参数120 Kv、280 mA,以0.625mm层厚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②图像处理和评估:图像分析工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的主人医师进行,以VR、MIP技术重建图像,观察动脉瘤直径、瘤顶及其与相邻结构之间的具体关系等。在实施开颅夹闭手术之前还要观察其瘤体、瘤颈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颅内大血管畅通情况等。③动脉瘤诊断标准:颅内动脉呈梭状、栗粒、状囊状扩张,具有光整的边缘。排除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或痉挛、正常段梭形改变、动脉壁局灶结节钙化、动脉圆锥。

2 结果

95例患者在螺旋CT平扫下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为鞍上池出血,螺旋CTA共检测出108个动脉瘤,其中13例为2个瘤体。后交通动脉瘤52个(48.15%)、前交通动脉瘤32个(29.63%)、大脑中动脉瘤10个(9.26%)、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8个(7.41%)、椎动脉瘤6个(5.56%);囊状动脉瘤75个(69.44%)、梭形动脉瘤21个(19.44%)、不规则动脉瘤12个(11.11%);瘤体直径2~21mm,平均瘤体直径(5.2±5.3)mm。95例患者中65例接受了夹闭术,螺旋CTA可清楚显示瘤夹数量及位置、动脉瘤闭塞情况、瘤颈残留情况、载瘤动脉与大血管通畅情况、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夹间关系。可见瘤夹金属伪影。

3 讨论

颅内动脉病变向外突出后引起的动脉永久性扩张称为颅内动脉瘤,Willis动脉环附近大动脉分叉处发病率最高[3]。动脉瘤的发生原因包括先天异常的血管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重要保证。以往DSA是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但因其是有创性而应用受到限制,而且操作复杂、费用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4]。螺旋CTA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快速、操作简单的血管造影技术,相比之下更具优势,尤其能降低急重症患者及重症烦躁患者的风险[5]。螺旋CTA完成扫描后可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建处理,可以在任意角度、任意方位下立体直观的观察血管情况,减少辐射量,这些是DSA做不到的。通过旋转和裁剪螺旋CTA图像能更加精准的反映瘤体、瘤颈、载瘤动脉情况,空间定位准确性更高,具有更佳的解剖参考标志,同时显示重叠血管、靶血管等与周边骨质解剖关系[6]。MIP处理技术则可作为VR技术的辅助,可以观察到动脉瘤壁钙化、瘤栓等情况。本组95例患者在螺旋CT平扫下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为鞍上池出血,螺旋CTA共检测出108个动脉瘤,其中13例为2个瘤体。后交通动脉瘤52个、前交通动脉瘤32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8个、椎动脉瘤6个;囊状动脉瘤75个、梭形动脉瘤21个、不规则动脉瘤12个;瘤体直径2~21mm,平均瘤体直径(5.2±5.3)mm。实际上螺旋CTA在诊断小动脉瘤方面要优于DSA技术,对<3mm的动脉瘤都能清楚显示。研究者发现所有颅内动脉破裂的立体只需CTA检查即可开颅手术。随着螺旋CT技术的普及使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治成为可能。

手术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CTA能显示瘤颈直径、瘤颈钙化情况,为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术的选择提供重要基础信息。CTA术中指导、术后评价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①CTA通过多角度成像技术可以帮助术者准确定位瘤体、准确夹闭;②CTA能观察到动脉瘤直径及范围、动脉虹吸段急转弯等,对瘤颈辅助技术的应用具有参考作用;③充分了解分支情况可以预防误栓[7]。开颅夹闭术患者术后评价及随访中可以充分利用CTA优势。研究报道手术当天DSA复查或增加出血风险,加重脑血管痉挛。此时应用CTA技术则能避免DSA缺陷,而且不受病情及时间限制,适用征广泛[8]。手术中应用的钛制瘤夹的金属伪影很轻,CTA图像观察中几乎不会受此影响,能很好的评价术后瘤体闭塞情况,还能反映瘤颈是否残留以及瘤动脉与大血管通畅情况。

综上所述,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以其无创的优势被大家所接受,特别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可反映颅内动脉瘤细节情况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评价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孟宪平,朱建新,陈则君.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2):1108-1110.

[2]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1):789-791.

[3]毛国华,王莹,李芳.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4):59-60.

[4]郑功远,周志刚.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26.

[5]董印,李刚.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1(6):282-283.

[6]周鹏,纪春东,王烁.128层螺旋 CT 脑血管造影 (CT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应用价值.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182-183.

[7]洪汝建,陈爽,冯晓源.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4):310-312.

[8]蒋会东,孟庆涛,李军,等.128 层螺旋 CTA 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指导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 119-1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10

2016-10-12]

523451 东莞市东坑人民医院放射科(刘辉如林建勤 梁青青);东莞市东坑人民医院脑外科(潘仁高)

猜你喜欢
载瘤瘤体螺旋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旋风“螺旋丸”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