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价值分析

2016-01-26 11:57杨秀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螺旋体梅毒条带

杨秀令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价值分析

杨秀令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LIA)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50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采用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其阳性结果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RPR)检测,应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印证TPPA与CLIA检测不同的血清标本。结果6450份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405例,TPPA检测阳性383例。CLIA检测阳性患者中99例CLIA检测信号/临界值(S/CO)值在1~10分,其中TPPA阳性92例,RPR阳性27例;179例患者S/CO值为11~20分,其中TPPA阳性176例,RPR阳性70例;127例患者S/CO值>20分,其中TPPA阳性115例,RPR阳性30例。CLIA阳性结果中22例标本与TPPA的标本结果不一致,TPPA检测均为阴性,经WB验证阳性21例,阴性1例,阳性结果中含两种条带的共16例(TP45、TP47条带的9例,含TP17、TP47条带的7例),含TP47、TP45、TP17条带的有4例,不确定1例。综合WB法,CLIA的敏感性是100.00%,阳性符合率是99.75%;TPPA的敏感性是94.80%,阳性符合率是100.00%。CLI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PPA(P<0.05),CLIA的阳性符合率略低于TP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较高,操作简单,易于自动化,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化学发光法;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梅毒疾病患者为新例[1]。梅毒螺旋体是检测梅毒的重要指标,但其培养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诊断梅毒常用的方法是应用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PA操作繁琐等客观因素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随着医学科技发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法即CLIA法在临床上逐渐被应用,CLLA较TPPA更方便快捷,且敏感度高。本文将采用CLIA和TPPA等方法检测梅毒抗体,并对检测血清标本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2015年来本院就诊的645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男3000例,女3450例,平均年龄39岁,本次研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每例患者采集1例血清标本,将6450例血清标本应用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检测仪器:化学免疫分析仪器;检测试纸:CLIA试剂盒(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LIA检测阳性再使用TPPA和RPR共同检测。TPPA试剂盒:日本富士株式会社。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应用WB检测,检测试纸:抗梅毒螺旋体抗体IgG免疫印迹试剂盒(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所有结果均由2名以上医师独立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50例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405例,TPPA检测阳性383例。CLIA检测阳性患者中99例CLIA检测S/CO值在1~10分,其中TPPA阳性92例,RPR阳性27例;179例患者S/CO值为11~20分,其中TPPA阳性176例,RPR阳性70例;127例患者S/CO值>20分,其中TPPA阳性115例,RPR阳性30例。CLIA阳性结果中22例标本与TPPA的标本结果不一致,TPPA检测均为阴性,经WB验证阳性21例,阴性1例,阳性结果中含两种条带的共16例(TP45、TP47条带的9例,含TP17、TP47条带的7例),含TP47、TP45、TP17条带的有4例,不确定1例。综合WB法,CLIA的敏感性是100.00%,阳性符合率是99.75%;TPPA的敏感性是94.80%,阳性符合率是100.00%。CLI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PPA(P<0.05),CLIA的阳性符合率略低于TP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经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输血及其他密切接触传播。早期梅毒诊断方法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因而选择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梅毒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TPPA检测的梅毒血清标本,TPPA应用纯化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梅毒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被誉为“金标准”,但大量抗原检测中依旧有漏诊标本[1]。CLIA技术是通过化学发光底物取代传统的显色底物的方法检测,其特点是酶促增强发光信号,克服传统方法光信号持续时间短,稳定的延长发光信号时间,增强高灵敏性。据报道,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是一项对各期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大于98.60%和99.90%的新技术[2]。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综合WB法,CLIA的敏感性是100.00%,阳性符合率是99.75%;TPPA的敏感性是94.80%,阳性符合率是100.00%。CLI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PPA(P<0.05),CLIA的阳性符合率略低于TPP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因CLIA法的敏感度高会使检测中由于标本处理等原因而存在假阳性的结果。

本文中22例TPPA阴性标本中,WB试验检测出21例阳性,两种条带的共16例(TP45、TP47条带的9例,含TP17、TP47条带的7例),含3种(TP47、TP45、TP17)条带的有4例,不确定1例。这是由于CLIA中有确诊TP47、TP45、TP17抗体的梅毒抗原。而TPPA则是针对TP47、TP45抗体的抗原。所以CLIA可以对梅毒抗体更敏感。据报道,TP47是确诊梅毒早期指标,TP45是活动期梅毒标志抗体[3,4]。由此检测得出,CLIA针对早期或隐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更加敏感,从而可以发现早期梅毒[5-10]。

综上所述,两种检测方法中,CLIA操作简单,自动化检测,客观判断较好,益于临床检查中大规模检查,值得医师在临床上应用。

[1]王波,张成磊,孟繁君.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宁夏医学杂志,2015,30(4):340.

[2]魏寿忠,林桂花,陈依平.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51-1352.

[3]高凯.梅毒检测的ELISA法、TPPA法、TRUST法比较.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108-109.

[4]吕金伟,程周祥.梅毒检测方法概述.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19(1):26-27.

[5]张东梅,徐韫健,张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的比较.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10):1212-1214.

[6]张莹,朴昌玉,孙彦杰,等.CLIA、ELISA与TPPA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25-26.

[7]刘敏,邓安彦,周守容,等.CLIA法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在临床筛检梅毒的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82.

[8]禹梅,华星,刘婕,等.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分析.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4): 96-98.

[9]周秀萍,任春平,乔小霞.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试验联合应用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15,37(11):1051-1053.

[10]赵玉磊.早期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和miRNAs表达谱的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29

2016-11-08]

116021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医院

猜你喜欢
螺旋体梅毒条带
文本图像条带污染去除的0稀疏模型与算法
受灾区域卫星遥感监测的条带分解方法研究
隐性梅毒更危险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巧用废旧条幅辅助“蹲踞式起跑”教学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二期梅毒误诊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