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观察

2016-01-26 11:57张柳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4期
关键词:治疗仪下肢血栓

张柳娴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观察

张柳娴

目的分析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各40例。干预组行常规护理+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的DVT发生率5.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2.13±10.15)、(37.45±9.56)、(32.48±7.95)cm/s,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2.15±8.24)、(28.45±9.13)、(26.13±7.14)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脑卒中后下肢DVT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且能加速静脉回流,该治疗方法具有较广发展前景。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

DVT是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常见于下肢,尤其是瘫痪肢体较为常见,若预防不及时,可使30%~40%的卒中患者患有DVT,而并发有严重偏瘫患者的患病率可高达约75%[1]。而在临床中多认为DVT的发病机制是因血管壁不完整、血流速度降低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造成的,其中解决静脉回流速度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基于此,本次就本院80例脑卒中患者做分组试验,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带来福音,现将试验总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脑卒中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诊治的患者中;入选对象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证实均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症;②所有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且意识较为清晰;③全部患者均无气压治疗禁忌证情况;④经彩超检测将深静脉血栓排除入选之列。按照知情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4∶16,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55.2±7.3)岁,平均卧床时间(10.15±12.4)d,其中,脑梗死患者1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干预组: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56.3±7.6)岁,平均卧床时间(10.23±11.6)d,其中,脑梗死患者1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卒中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有: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做肢体被动活动,对患者的双下肢予以按摩,每班可对患者按摩2次,将按摩时间控制在10~20 min/次。同时在护理中需将患肢适度抬高,以能加速静脉回流,另外及时纠正患者高凝状态情况。

1.2.2 干预组 患者行常规护理+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其常规护理与上述组具有一致性,治疗时间段由住院即日起,待到患者可进行下床活动,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利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腿套将患者的双下肢予以调整,可将气压控制在5~25 kPa内,2次/d ,治疗20 min/次,连续应用直到患者可独立下床站立步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疼痛情况、下肢肿胀情况、下肢DVT情况、股腘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情况。评价标准:①患肢疼痛指标:采取五指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予以评价,而分值减低则判定为有效。②下肢周径指标:利用软皮尺对患者的患肢测量,其大腿周径测量应于髌骨上缘10 cm位置,而小腿周径则需以胫骨粗隆下侧10 cm予以测量,而周径发生减少则评定为有效,而其他情况则视为无效。③血管彩超可见到静脉管径以及管壁情况,内膜状况;而多普勒可观察到腔内血流信号以及血流速度变化;血栓彩超主要表现为血管腔内有回声出现,且管腔内血管信号不完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肿胀、DVT情况比较 干预组发现下肢疼痛者25例(62.5%),下肢肿胀者26例(65.0%),DVT者2例(5.0%);常规组发现下肢疼痛者26例(65.0%),下肢肿胀者27例(67.5%),DVT者8例(20.0%);干预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下肢疼痛以及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股、腘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情况比较 治疗后 ,干预组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2.13±10.15)、(37.45±9.56)、(32.48±7.95)cm/s,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2.15±8.24)、(28.45±9.13)、(26.13±7.14)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DVT出现后可经脱落产生肺栓塞,主要临床症状有胸闷表现、气短表现以及血氧饱和度极大降低表现等,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卒中患者于临床中的下肢DVT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主要有以下原因:①脑出血患者常服用止血类药,可能将机体活血功能过度激活,继而使其处于高凝状态下;②脑卒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机体功能出现明显地减弱,且会有程度不一的凝血功能亢进等高凝反应;③患者活动量少,长期卧床,致使患者肌力较差,肢体肌肉静脉泵的功能显著削弱,血液流速减慢,造成血栓。简而言之,造成DVT的主要原因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内壁破坏、处于高凝状态等,其中,脑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液滞留情况以及高凝状态[2]均可给予对应的药物医治,而血流缓慢滞留需经相应的护理措施予以干预,故对脑卒中患者行对应的护理干预可对预防下肢DVT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临床中,以往的护理方法太过于单一,其主要是采取肢体被动练习以及人工予以按摩法,且以上护理方法可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大,但是临床并无有效的指标用以评估,继而导致护理人员或者家属无法掌握按摩的力度以及按压的方向、范围等;由此可见,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需求。在临床中亦常使用弹力袜[3]预防下肢DVT,该治疗方法主要是对肌肉充分挤压,以能加速静脉回流;但此治疗方式对下肢肌肉的作用力属于一种恒定力,若患者肢体不能自由活动,则达不到对肢体产生循环压力的效果。相对而言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更能受到临床的中肯。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4]属于利用现代化机械技术而取代护理人员手法护理的无损害的治疗方法,通过该设备形成的循环机械作用可对下肢肌肉进行有序的按压。该治疗仪可自患者肢体的远端按摩开始,再由远到近有序地按压,其力度可同时作用于血管、淋巴管。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是根据多个并行的多腔气囊经充放气予以开展,可对静脉血液或者淋巴液进行局部加压按摩。当气囊放气时,其局部加压会所有降低,可使淋巴液或者静脉血液进行回流。经以上多次按摩,可加速下肢血液循环,可达到预防凝血因子聚集以及降低其对血管内膜的黏附程度,继而以免造成血液淤积。另外,该治疗方式,可经刺激使纤维溶解,进而使前列环素有所增加,以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DVT发生率较常规组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常规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能够将下肢DVT发生率降低,且操作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该治疗护理方法具有可行性。

[1]梁思爱,吴康琪,石天冠.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联合生化汤加减方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6,10(20):149-151.

[2]吴侠.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6(6):85-86.

[3]徐卫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2013,23(29):2695-2696.

[4]李志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北方药学,2013,6(11):108-1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96

2016-11-18]

514400 五华县中医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治疗仪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