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经济因素分析

2016-02-11 10:37高茂春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疆地区差距新疆

高茂春

(武警学院 边境与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边防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影响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经济因素分析

高茂春

(武警学院 边境与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边防系,河北 廊坊065000)

当前,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经济发展区域性差距明显,当与其特殊的地缘、民族、宗教等因素相结合,极易引发社会心理失衡,不满情绪增多,并成为新疆地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滋生的重要根源。

经济因素;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区域性差异;社会心理失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重要。当前新疆同全国一样,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这也说明,经济因素对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影响。

一、新疆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使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中央对新疆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特别是全国对新疆对口支援项目的不断落实,新疆的经济总量明显增长,200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 886.35亿元,2013年则达到了8 510亿元,为十年前的4.5倍。

首先,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区位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建国初期,甚至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新疆经济总量基数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便是经过近十几年中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新疆加大援助,新疆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情况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任重而道远。2009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 92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 88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3%[1]。201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为8 510亿元,在全国省区排名仅位列25位。2014年全国百强县新疆只占一席,而东部的江苏、浙江、山东则分别占有了27、26、26席。百强县排名首位的江苏江阴2013年GDP总量就达到了2 706亿元,几乎占到了整个新疆GDP的三分之一。

其次,从新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波动情况考察,其总体走势趋于平稳,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整体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其内涵式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疆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8 510亿元,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8 1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95.7%。2014年和2015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更是超过了其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总量*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 264.1亿元,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 744.68亿元;2015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 324.8亿元,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0 729.32亿元。——数据分别来自2014和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比重过高说明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依赖固定资产的投资,意味着投资回报率的低下。近几年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各种政策、财力、物力的倾斜,其他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功不可没。这一方面在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新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才能达到和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说明新疆地区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水平还不高,其自身经济发展能力还有待加强。

最后,新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还表现在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到2012年底,中国贫困人口仍有近一亿人,其中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六个省份,贫困发生率超过20%。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新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上,新疆27个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贫困县),超过新疆整个县级行政区划的30%。截止到2012年底新疆全区符合国家最新确定的扶贫标准人口为78万户、329万人[2],占新疆自治区总人口(2 181.3万人,2010年)的15.1%,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1%。此外,有数据显示,新疆贫困发生率也高于全国4.5%的水平,尤其是新脱贫的人口由于自身积累少,经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能力差,脱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容易返贫。南疆一些县贫困发生率甚至高达30%~40%[3],新疆扶贫工作依然任务艰巨。

(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2009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 92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1%……特别是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同全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09年南疆三地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疆的35.3%。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15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442元[4],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5%。这说明新疆地区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基础上,新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总的来看,新疆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北高南低”“腹地高、沿边低”“城市高、农村低”的特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扩大态势。

首先,从整个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来看,由于长久以来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上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新疆东部地区以及北部地区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与重要增长极。而新疆西南部尤其是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等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出生率较高以及缺乏大中型城市的有效带动等原因使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据《新疆统计年鉴2010》显示,天山北坡经济地区只占新疆面积的4.64%、人口总数的23.2%,但是却创造了新疆整个地区生产总值(GDP)的53%;而南疆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也仅为东疆地区的一半。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北高南低”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推动力量。

其次,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沿边地区。腹地地区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经济规模较大,经济效率较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处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前列;而沿边地带的博尔塔拉州、伊犁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等则总体规模偏小、经济效率较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经济发展缓慢,在新疆各州经济发展中属于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因此,除哈密地区外,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地州主要集中在新疆腹地地区,而其他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州则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的边境地区。

再次,新疆地区城乡经济差距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受新疆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劳动力就业不足,农村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偏弱,城乡居民国家转移性收入增长差异明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等因素制约,再加上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一定时期非均衡发展政策等的影响,使得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水平明显低于城镇人均年收入的提高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19元,1997年为1 500元,2008年为3 645元,2012年为6 394元,增长了53.7倍;同期城镇人均年收入则由1978年的319元,1997年的4 859元,2008年的11 468元,增长到2012年的17 921元,增长了56.18倍。城乡收入差绝对数由1978年的200元、1997年的3 359元、2008年的7 823元,增长到2012年的11 527元,差距不断扩大。

最后,新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各个特点还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南疆的和田、喀什等地区,既在南北疆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区,又处于新疆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新疆腹地地区*如全疆2 2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约为60%,而南疆的和田、喀什地区整个182.5万和413.8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则分别达到了83%和77.8%。,并且由于南疆农村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北疆与东部腹地地区农村人口比例,这就使得南疆广大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与新疆发达地区占有人口较大比例的城市人口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使得新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特点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发展状况对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

新疆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新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疆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进一步反映为不同区域间主体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或者说是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随着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事实都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学者胡鞍钢在研究前南斯拉夫解体时提到:前南斯拉夫解体是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不断积累激化的结果……除了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区经济相对差异不断扩大,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5]。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么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6]167“如果听任地区差异扩大,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会出乱子。”[6]364因此,分析经济因素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对于当前新疆维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落后,贫富差距扩大,容易引发社会心理失衡,不满情绪增多

长久以来,公平与正义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任何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行为都将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严重不满情绪。亚当.斯密就认为:“正义是支撑整个社会大厦的顶梁柱。倘若这根顶梁柱被折断,人类社会这一庞大的组织系统……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7]而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则是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公平与正义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很难被认为是一个公平与正义并存的社会,进而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在该社会的社会稳定性方面有所体现。这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尤其是落后地区人们的社会心理,挫伤落后地区在发展上的信心,引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温床。尤其是当前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往往是由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城乡间投资、教育、福利、社会保障等的差异性政策,部分地区官员腐败,以及行业间垄断性收入差异等诸多不合理因素所造成的,如果政府面对这一现状无动于衷、听之任之,那么必然会造成公民的严重不满、人们对政府信心的不足,严重时还将会导致人们对现有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削弱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也会利用这种社会不满与怀疑,煽动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散布谣言,抨击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以及发展政策,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不满与心理失衡。心理上不满情绪的增多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从而对社会稳定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一旦某些问题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被激发成为导火索,那么偶然性的事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激化”性的社会矛盾,进而严重影响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分。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疆民族构成中汉族人口为874.6万人,占总人口的4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 306.7万人,占总人口的59.9%,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1 089.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人口增长。因此,不管是从绝对数量来看,还是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坏,对新疆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绝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对新疆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从新疆经济发展差异与民族分布情况来看,二者也有着很大的重合。新疆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约占维吾尔族总人口的88.15%,尤其是喀什与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分别占到总人口的89.35%和96.91%。此外,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又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因此,新疆经济落后地区也往往是少数民族高度集中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再加上国家一些政策性帮扶,如教育、投资、转移支付等贯彻落实不到位,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区域发展非均衡政策等的影响,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实践中这种少数民族地区长久的贫困与落后又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结合,鼓动民族极端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以此为借口来制造事端,极大的影响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对与社会稳定相关的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差距下贫富差距的扩大,极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的贫富差距扩大,不仅表现在社会中贫困阶层人员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不同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在这种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中,大量低收入者日益被边缘化,高收入者则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来强化自己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并由此引发社会新的矛盾。长久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落后与低下,必然引起贫困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在通过自身努力或正常途径很难改变这种差距时,则可能借用各种非法手段与途径来改变现状,或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报复。

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也是产生人口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而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也会给社会的治安秩序带来消极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个人收入,但由于新疆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大多数,受语言、文化、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这些流动人员实际上在流入地未必能被域内企业所吸纳,其融入当地社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他们实际上是未能被当地所接受和认可的,这就会对这些流动人口产生极大的心理伤害,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加剧其对当地原有人群的不满,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并可能通过暴力、犯罪的方式表现出来,影响社会稳定。

最后,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下的持续性贫富差距,也是引发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诱因。当前,影响新疆地区社会稳定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因素是日益严重的暴力恐怖活动。从新疆暴力活动发生的分布情况来看,南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同样是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相对集中的地区,是暴力恐怖袭击活动比较严重的地区。并且从近些年新疆乃至全国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来看,某些地区甚至已经成为我国暴力恐怖活动的输出地。暴力恐怖活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因素也是其发生的重要根源性因素之一。如果经济上的持续性贫困再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交织在一起,则更易滋生恐怖主义。新疆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有绝对优势,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教育、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往往成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民族分裂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地区性与民族性的“贫困”问题大做文章,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挑拨和煽动,挑拨少数民族与汉族、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攻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煽动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制造事端,进行暴力恐怖袭击,危害新疆社会稳定。为了制造影响,达到目的,甚至向新疆以外地区输出暴力恐怖主义。近年来,以新疆乌鲁木齐“5·22”暴力恐怖袭击、北京“10·28”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云南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等为代表的暴力恐怖袭击活动,其组织、策划的违法犯罪分子多来自于新疆经济发展落后的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就是其集中体现。

三、结束语

影响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因素是其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新疆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长期存在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对社会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民生问题还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甚至外部势力介入*贫穷落后以及所谓的“维汉不平等”和“被剥夺”等,经常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和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干预、介入新疆问题,在当地煽动民族群众、制造社会动乱的借口。等方式表现出来,对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不管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还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一系列“坚持就业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口援疆国家战略”“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等政策,都体现出面对一段时期内严峻而复杂的新疆稳定形势。为了实现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中央充分认识到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重要”,发展和稳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必须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李克强同志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也就成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重要基础。

[1]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0(6).

[2] 阎静.新疆329万人将纳入“十二五”农村扶贫新标准[EB/OL].(2011-11-30)[2015-04-30].http://xjdaily.com/news/xinjiang/605033.shtml.

[3]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EB/OL].(2012-11-03)[2015-03-20].http://www.seac.gov.cn/gjmw/zt/2012-11-3/1174269570071782.htm.

[4] 唐先滨,谢军伟.新疆梦的维度构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2):32-35.

[5] 胡鞍钢.前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1996(1):41-43.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7.

[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杜彬)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Xinjiang Region

GAO Maochun

(Border&Exit-entrySecurityResearchBase;DepartmentofBorder-controlandImmigration,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The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Xinjiang region are influ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ed are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region is low,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big. Combined with its special geopolitical factors, ethnic factor, as well as religious factor, it is very easy to los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to incur the disconten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llegal activities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of Xinjiang region.

economic factors;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Xinjiang region; regional gap; los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balance

2016-05-31

2015年度武警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计划课题“维稳视角下影响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多因素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ZQNJS201530)阶段性成果

高茂春(1976—),男,河北泊头人,副教授。

D631.46

A

1008-2077(2016)09-0017-05

猜你喜欢
新疆地区差距新疆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写好“服”这个字——新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星级服务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的临床研究
多元文化护理在新疆地区的发展与思考
新疆多怪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