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情况下警卫人员应激反应研究

2016-02-11 10:37郝登峰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勤务警卫执勤

郝登峰

(武警学院 警卫系,河北 廊坊 065000)



突发情况下警卫人员应激反应研究

郝登峰

(武警学院 警卫系,河北 廊坊065000)

警卫勤务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卫人员的应激反应能力。从应激意识、应激思维、应激状态、应激行为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警卫人员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激反应能力。

警卫人员;突发情况;应激反应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考察活动日渐增多。然而,国内外环境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来看,局部冲突仍在加剧,恐怖事件持续不断;从国内形势来看,社会矛盾仍然存在,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警卫工作空前繁重。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对警卫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卫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警卫勤务任务的圆满完成,不仅有赖于严密的组织、警卫人员过硬的技能,更取决于警卫人员在突发情况下的临机应激反应。

二、突发情况下警卫人员应激反应的概念

应激反应,指警卫人员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做出的应变反应和处置能力。其核心在于“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简单机械、固定教条式的反应,而是建立在强烈应激意识之上的能动反应,是警卫人员针对应激处置的征兆和态势,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的自觉行为,是以意识、能力为基本内容的关键资源和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警卫人员能够保持现实或潜在执勤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更是贯穿于整个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关键性条件因素[1]。

警卫人员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情绪表现,直接关系到警卫任务的成败。一般情况下,警卫对象国际影响越大、活动路线越公开,警卫人员的心理压力就越大,进入行动前的情绪紧张度也就越高。当警卫人员身处熟悉、简单的自然空间时,容易形成积极的应激心理;而在陌生、复杂的自然空间里,则易形成消极的应激心理。因此,可以把警卫人员在应激处置中的情绪表现分为两种:一是积极情绪。它是应激行为的动力,有助于警卫人员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主要表现为使命感倍增,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意志坚定,由紧张而激发出身体各部位潜能,使得警卫人员思维敏捷,动作果敢,能迅速做出大胆而合理的举动,取得应激处置的成功。二是消极情绪,即焦虑、恐惧。它是应激行为的阻力,不利于警卫人员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主要表现为由危险带来的恐惧,由困难带来的刺激,复杂环境、艰苦条件、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干扰。这些因过度紧张、焦虑和恐惧带来的消极情绪,势必会影响机体机能的发挥,造成警卫人员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降低,思维钝化、停滞,行为举止失常、进退失据,认识、判断、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应激处置失败[2]。

三、突发情况下警卫人员应激反应分析

警卫人员在遭遇突发情况时,应激反应主要包括应激意识、应激思维、应激状态和应激行为四个过程。四者之间相互关联、依次递进。当突发情况发生前或发生时,警卫人员应当保持一定的应激意识;视情况快速思考,并对突发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进而进入对称的应激状态;最后,依据突发情况危险程度,采取具体的处置行动。

(一)应激意识

应激意识,是警卫人员在日常工作或勤务工作中,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职业意识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警卫人员对突发情况所表现出来的反应、认知和心理准备。应激意识充足,则能在激烈、复杂、瞬息万变的突发情况中反应正确、思维清晰、状态对称、行为得当[2]。它对警卫人员能否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达成快速反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上许多警卫对象遇袭身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警卫人员的应激意识不足,缺乏预防和处置突发事变的应激心理准备,或没有做出正确的应激反应,导致思维紊乱,行为不当。

(二)应激思维

应激思维,是警卫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危险进行概括和间接反映、加工而成的一种思维形式。应激思维以一定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客观关系进行多层加工,揭露其内在特征,反映其本质和危险规律性的联系,包括对危险情况的分析与判断、抽象与具体、针对性与普遍性。应激思维是否正确、充分、迅速,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应对突发事件的警力配置和战术效果,直接关系到决策正确与否和警卫勤务的成败。

(三)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警卫人员面对突发情况时,心理活动体现在行动上的一种反应。不同危险程度的突发事件,对人体和心理造成的压力程度不同。按照突发情况的危险程度,可将应激状态分为五个等级,通常用白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五种颜色区分,颜色越深,表明危险度越高[3]。在警卫勤务中,警卫人员发现危险因素出现时,应立即做出反应。此时的心理应激状态应表现为黄色、橙色,并持续保持,危险因素没有排除前,戒备状态不能解除。

(四)应激行为

应激行为,是指警卫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由心理指导行为的过程。在突发情况下,警卫人员要灵活运用各种战术行为和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准确及时的反应,使方案得以顺畅贯彻实施,突发情况得以正确处置。失败的警卫勤务案例大多表现为:突发情况发生时,警卫人员应激行为不当,行动预案不能得到正确贯彻执行;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行动路线图粗糙、模糊;警卫人员之间缺乏协同配合和战术掩护意识,时间上缺乏同时性默契和继时性默契,空间上缺乏距离位置的默契和行动方式的默契,不能准确感知和及时回应同伴发出的信息;对暴恐分子的控制不能形成合力,位置和距离的选择不符合战术要求,相互之间不能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和掩护;没有创建有利于力量整合的时空优势,没有为处置危险制造“时间差”和“缓冲地带”。

四、提高警卫人员突发情况下应激反应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积极的应激意识

快速反应,意识先行。在警卫勤务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警卫人员应迅速调整自身应激意识。应激意识越积极、越清晰,做出的应激反应就越快,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心理活动与身体行动的统一程度就越高。积极的应激意识能使警卫人员随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大脑神经启动灵敏,能够准确判断现场危险程度并形成合理的心理定势,以便做好突发情况处置前的心理调节,激活执勤意识,增强处置的心理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一般情况下,分工越合理,责任越具体,处置的针对性越强,团队协作的效果越好,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反之,则会造成警卫人员之间各自为战,缺乏链条式思维,意图不明、信息不灵、责任不清、沟通不力、配合不畅,相互之间关系不稳定、机械分割、互不因果,使应激处置陷入无序、盲目的境地,从而贻误时机,增大警卫对象受威胁程度[4]。培养积极的应激意识,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不断强化警卫人员强烈的应激意识及高度的应激素养。培养警卫人员既有忠于职守、英勇顽强、敢于献身的高贵品德,又有稳定的心理、冷静的头脑,以及较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并能迅速反应、科学决策、果断处置,避免和减少无谓的牺牲。二是要制定详尽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反复演练。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加强针对性的战术性程式化执勤思维训练,使警卫人员的潜意识能够在应激处置时,借助迁移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培养职业需要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从而达成突发情况处置中正确的应激反应。

(二)保持积极的应激思维

培养和提高警卫人员自我调控情绪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警卫人员把突发情况处置中可能或已经形成的紧张、恐惧心理,以及成功和失败的体验都进行积极的想象、再现,并在脑海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力求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警卫人员通过自我启发和建立积极的思维定势,并调动身体内部潜能,实现对情绪、思维、行为三方面的最佳控制,以促进心理的平衡发展,避免意外失败情况的发生。警卫人员要克服消极思维,提高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应激处置中。保持积极的应激思维,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养成科学思维。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迅速全面地搜集和寻找各方面危险信息,科学合理地进行应激思维,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研断,区分危险等级,进行遴选和取舍,厘清潜在关系,从一个危险信号中找出各种危险的普遍特征,并相互印证,以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二是要创新思维方式。利用事物因果关系,寻找本质属性,注重放大各种危险细节,扩大思维想象空间,培养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避免“思维僵化”和“思维定式”,逐渐形成本能的、战术性的条件反射,进而培养和提高警卫人员的应变意识。三是要保持应激思维。警卫人员在执勤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危情意识,对潜在的危险要有所预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的感知,及时将意识和思维进行调整,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控制,以增大安全系数,最大限度地避免消极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进入对称的应激状态

应激意识的提高,与警卫人员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激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使警卫人员的身体产生“记忆”,当遭遇突发事件或意识中出现“危险”信号时,不需思考便可进入对称的应激状态,身体和心理迅速做出反应,保持戒备状态,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抢占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和先机,规避风险,化解危机。应激状态的对称性,要求警卫人员在执勤过程中,依据突发情况的危险等级,意识和行动必须同时进入相称的应激状态,并使身心都在理性的掌控之中,注意观察、发现各种预警信号,并随事态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状态,达到身心合一[5]。在执勤的整个过程中,警卫人员心理准备越充分,获取心理优势、应激状态的转换与升级就越快,争取执勤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警卫对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为此,警卫人员要尽量避免出现黑色应激状态,心理上要有前期的精神准备,一旦发生此类情况,能及时调整自身应激状态,消除潜在危险。培养对称的应激状态,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培养积极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二是要培养制怒、制暴、消恐、忌愁、节哀、常乐的本领;三是要提前做好执勤前的心理调节;四是要迅速进入对称的应激状态,激发执勤意识,增强心理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避免盲目处置。

(四)选择适当的应激行为

通过加强突发情况下应激处置的技战术训练(如执勤心理训练、实战对抗演练等),使警卫人员掌握控制和调节自身状态的基本方法,克服应激状态下各种负面干扰,维持突发情况下的心理平衡,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能量储备和心理活动水平。挖掘警卫人员的心理潜力,使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定的情绪,理性、科学地分析各类危险因素,准确判断、排除潜在危险,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瞬间决断的盲目性、随意性[2]。针对突发情况的不同危险等级,采用合理的应激行为,组成既灵活多样,又充分发挥职能的整体力量系统,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和改善警卫人员的协调配合和应变能力。发挥各单位的联动、快速反应、整体执勤的优势,达到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最佳配合,凸显执勤效果,实现警卫执勤队伍功能的整体优化,最大限度地释放警卫人员应激处突的潜能,提高行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确保警卫对象或警卫勤务工作的圆满完成。选择适当的应激行为,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平战结合。将平时训练和执勤处突灵活地结合起来,使应激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性行为。二是要既明确分工,又随机应变。根据突发情况应对的需要,结合现有警力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相互之间的协同动作、协同时机、协同方式,熟悉联络方法、技术动作、战术运用,掌握突发情况时的任务转换、相互支援、交替掩护方法。三是要简化指挥程序。尽可能缩短处置行动的组织和决策周期,在执勤动态中,依据突发情况的危险等级,迅速聚集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执勤要素的内在潜能,选择相应的应激行为,提高突发情况处置的成功率,确保警卫勤务的圆满完成。

五、结束语

在警卫勤务的应激处置中,经常呈现机遇与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的危机状态。要达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基本要求,实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促成应激处置由机械、被动、无序型向灵活、主动、理智型的转变,就需要警卫人员正确运用自身技能,及时预知危险,在危险中求机遇、在危险中求稳妥、在危险中求安全,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激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内在潜能,确保警卫对象的绝对安全和警卫勤务的圆满完成。

[1] 张振声.现代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3.

[2] 郭林.临战处置中的应激反应之透视[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2):27-30.

[3] 丁雪琴,殷恒婵.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5.

[4] 首届公安机关现场处置指挥战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11.

[5] 黄子坚.公安射击与枪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7.

(责任编辑刘彦超)

A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Staff’s Emergency Response

HAO Dengfeng

(SecurityDepartment,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To a large extent, whether the security work can be accomplished successfully is dependent on security staff’s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respons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curity staff’s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emergency response and suggest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response.

security staff; emergency; stress response

2016-03-31

郝登峰(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

●警卫研究

D631.3

A

1008-2077(2016)09-0026-04

猜你喜欢
勤务警卫执勤
关于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勤务的思考
探析智慧交通在交管“情指勤督一体化”勤务改革中的应用
小学生踮脚为雨中执勤交警撑伞
中央警卫师警卫开国大典逸事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为你撑伞
毛主席和警卫战士相互敬礼
基于弱定义Agent的补充勤务维修行为建模
略论警卫工作立法的必要性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