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与感悟*

2016-02-14 20:09郭培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材高职

郭培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高职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与感悟*

郭培俊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为理解通识教育概念,采用思辨法,产生新感悟:通识为隐性知识;通识似水;通为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开发《科学与生活》为例,得出高职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内容具有八大特性和编写风格的八大特征。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材建设;科学与生活;感悟

世界是平的,社会却是多样化的。人们出于种种原因而聚集成互相之间存在差异的人群。现代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通识教育应然而生,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皆有论证。如何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关键是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而课程体系建构后关键又在于教材开发。高职通识教育教材开发有其自身特性和编写风格。如果说课程体系建构属于顶层设计,而一本具体教材的开发则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本文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和教材开发经验,从“行”“知”两方面对高职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建设谈谈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高职通识教育的概述及感悟

(一)高职通识教育的概述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目前,高职教育不仅存在着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的现象,而且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等现象。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对上述现象纠偏已成必然趋势。刘方涛等人撰文论证了高职学院进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1];陈向平撰文论证了高职园区进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2];温州通识教育研究院院长邱开金教授已撰文从否定的角度指出高职院校目前通识教育的误区和肤浅[3];本文作者通过专项调查得出结论:高职师生对开展通识教育极力赞同[4]。

通过文献搜索、分析、对比,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目前对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文献还不多。2012年,肖来付对近十年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述评,经统计得出通识教育理念进入中国20年来,学者对此已经做了比较多的理论研究[4]。但以关键词“高职+通识教育”搜索发现论文数量仅有200篇,仅占全部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总数的4.8%;以同样关键词搜索的博硕学位论文,高职类仅占2.5%。这种学术研究状况与当前高职院校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极不相称。

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构成分类,发现对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思考与设计等定性研究文章相对较多,而从诸如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法探讨、师资培养等实验性研究的文章较少。《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中写道:“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

许多学者专家初步达成的共识,认为,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着重建设“核心课程”,而核心课程建设关键在于优秀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关键在于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有了名师,才会出名教材,进而才会有名课程。所以建设一本好的通识教育教材,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缺乏名师的前提下,通过师资团队建设,发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团队作用,不失为一种建设创新教材的好举措。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感悟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作者通过学习、思辨,对通识有了新的感悟:

1.通识似水。水本身无形,却随势而形――灵活性强;分散成点,汇聚成河——分合性强;连续流畅,无孔不入——渗透性强;荡涤污浊,滋润万物——效用之大;藏氢纳氧,聚核堆能——潜能性强;无器无形,不易把握——变易性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道和通识都具有“水”的主要特征:处下、利物、不争、虚怀、有容、公正、无私、有信、仁慈、勇敢等。

譬如人体,60%~70%的是水分。从人体表征你看不出水分,但它却大量存在于人体各器官中。很难想象,一个缺水之人其生命该如何维系?目前的高职教育,比起本科教育,更缺乏通识这种“水”。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犹如久旱逢甘雨。

2.通识,乃隐性知识。犹如冰山,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显露出来的知识不过是冰山之一角。隐性知识的功能比显性知识的功能还要强大,但把握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以通识,一方面很重要,另一方面却比专业知识更难把握,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隐晦性。通识的隐晦性,决定了通识教育教材建设的难度和价值空间。

3.通为道。通可通,非常通,“道通为一”。此语出自《庄子·齐物论》,至少意有两层:一是说“道”就是“通”;二是说“道”总是与“通”紧密联系,不可分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可以说“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不难理解,古圣贤把道或通的地位放至极高。由此启发,通识教育在当今社会也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特性及编写风格

(一)教材内容的特性

1.普及性,也称可接受性。针对读者群为全体高职学生,教材所编内容就要让每位高职生学得懂。而高职生源较复杂,既有普高生,又有职高生,还有技校生。所以,编写教材难度和范围要兼顾“三校生”的共同基础。过简或太难都不合适如果把职高生没学过但普高生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复制当然不可取,把普高生没学过但职高生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复制也不可取。因为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补偿教育。教材内容编排要依照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法则,前提是要让每一位高职生都能接受。

2.广博性。通识教育是常识性的教育,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知识点多,素材丰富多彩。作为当今大学生,面对大数据来袭、堆信息包裹,所要了解、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太多,因此,通识教育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广义上应是包罗万象,有容乃大。所以把成“堆”的知识抽丝剥茧汇编成书(系列丛书),难度可想而知,难在内容的精选取舍。内容的取舍,通识课程开发,首要问题是做出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5]。

3.综合性,也称整体性。由于通识知识结点多,如果一一加以阐述,那通识教材将变成大学版《十万个为什么》,甚至过之不及。因此,对同一知识体系要高度概括,高屋建瓴;针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变化,要同时应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综合、权衡;或反过来,对同一知识点,它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要联合考究。当然首推原则是编者要有全球视野。

4.应用性。通识教育无“专业性”“功利性”是高层面的策略思想,其释放的要义在于理解通识首先要解放思想,才能走出非通识教育下的条条框框。无论通识被视为一种“补偿”、一种“奠基”,还是被认为是一种素质、必备能力,都离不开它的应用功能。

5.开放性。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容乃大,似宇宙太极。只有开放性的系统,才会与外界相通,才会通达。通识教材应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专业的局限,才会融会贯通,一以贯之。

6.启发性。通识要使人有所感触、有所回忆、有所享受、有所醒悟。

7.人文思想性。通识教育是一种理性回归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社群主义教育观认为,人文教育源自个人的社群生活,个人所有的人文素质和品格只有在社群里才能获得普遍有效性。通识离不开人文。通识教材编写应着力发掘“社群化”地方文化元素,结合学校特点、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色等进行自主选择、组合,开发校本通识课程内容,创新通识课程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6]。

文科生要学点工,工科生要学点文。无论何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知识,而知识涉及到发明创造人、发明创造过程,学习科学家的为人处事,有时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当今大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缺失的是人文思想和为人之道。大学生要像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学习,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其为人处事,学习知识之外的知识,学习知识的知识,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都将大有裨益。比如: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科学家灵感的产生背景、科学家爱国爱家的情怀等等都是通识的好取材。

8.职业性。高职通识教材编写,要渗透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渗透礼节礼仪、公司文化;渗透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理念。这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使然。

(二)教材编写风格特征

1.生活化。教材建设目的与开设通识课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所以内容选择首要原则是要有生活气息。

2.趣味化。吸引读者,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3.通俗化。由于非专业化要求使然,科学术语一般要转化为生活语言,科学定理要翻译成通用语言。深入浅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编写。面向读者群,要让全体读者看得懂。

4.简约化。由于内容多,语言要求言简意赅,以减少篇幅。

5.模块化。按不同专业分成几个模块。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数学又分成数字、函数、逻辑、数学史话等模块。

6.碎片化。也称离散化、点射化。各章节的知识点关联不大或不相关,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承接顺序。便于实行微课教学设计。

7.图表化。图表具有简捷性、形象性、层次性,易于记忆、理解、扩展。

8.故事、案例化。穿插故事、案例引入或应用。故事要生动,要有“讲”的现场感。

三、编写案例

以《科学与生活》[7]教材中的“黄金比”一节为例,来说明编写思路。

选材依据和基础:在中学对黄金比已有简单的定义,但学生对其认知还不够。成功的经验是选择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的内容作为通识的切入点。

编写体例:开篇很重要,一开始就要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说一开始上课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编写从中国国旗中的五角星说起:开篇提问“顶角多大的五角星最美观?”以激发读者兴趣;然后引出相关知识点——由相似三角形得出黄金比;接着介绍黄金比的应用。选材通过以下几点对知识应用加以叙述。

应用1:人体结构。提问:是否所有的女士都要穿高跟鞋?

应用2:照相取景。提问:天地分界线约在何处?

应用3:演讲站立在讲台何位置最恰当?

应用4:著名建筑结构如何体现0.618比例?

应用5:经典名著、电影电视剧、歌曲高潮点在何处?

应用6: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小康分界线0.40)、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是如何定义出来的?通过演算0.382=1-0.618≈0.4说明。

应用7:国旗的长宽比例:192:288;160: 240;128:192;96:144;64:96是否也蕴含了黄金比?

小结:列成表格。

最后,布置思考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曲共22节,高亢在何处?

在另外一个单元《裴波拉契数列》中再次提出思考:前后两项之比逼近何数?以此加深对黄金比的理解记忆与应用,扩充知识面。让整个教材看似形散,但又神聚。

四、通识教育教材开发的感受

作者及所领团队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在通识教育微课程教材编写探索过程中,有三点切身感受:

有趣味——搜索资料阅读有趣、编写过程体味有趣、教学过程说道有趣。

有作为——为学生需要服务做点贡献、为温州通识教育发展尽绵薄之力、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摸索一条新路子。

有难度——教材建设有难度,教学设计有难度、教学实施也有难度。难度在于面对庞大繁杂的知识如何进行取舍?知识量要与课时数相匹配,内容还要与学生基础相承接;编写的难度如何控制?既要符合高职生的基础和特点,又要不与专业书相雷同;如若太难则与本科通识教材就没什么区别,太简单则与中专教材没什么差别了。先后顺序又如何排列?针对一个个知识点,如何采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由于是探索性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微乎其微,所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高职通识系列教材的建设目的是通过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弥补专业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的职业人”[8]。《科学与生活》出版发行,这是通识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对高职通识教育教材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1]刘方涛.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0,6(1):45-47.

[2]陈向平.对高职园区实施通识教育可行性路径选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22):76-78.

[3]邱开金.“傍”着传统贴标签,不靠谱[N].中国教育报,2015-3-26(10).

[4]郭培俊.高职通识教育现状调查综合报告[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7-50.

[5]吴兴富张小军.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30):64-67.

[6]杜娟.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社群化的建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38,41.

[7]郭培俊.科学与生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0):6-9.

[8]周文清.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多元化考评方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2(21):6-7.

(责任编辑:邱开金)

Exp loration and Insightsof M icro-lecture TeachingM aterialConstruction for GeneralEducation in H 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GUO Pei-jun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we would like to adopt speculativemethod so as to generate new insights:the general is implicit know ledge,which is like water;the generalmeans Tao,and Tao is often doing nothing,butw ithoutexception.Taking"Science and Life"for exam ple,the construction ofm icro-lecture teachingmaterial for higher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sw ith eight featuresand thew riting style isalsowith eight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teachingmaterial construction;"Scienceand Life";insights

G714

A

1672-0105(2016)01-0007-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1.002

2015-12-18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研究院通识教育改革重大招标课题“高职通识教育之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实验(GMTS-2014A02)”

郭培俊,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建模、统计学教学及通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教材高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