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创新: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2016-02-18 22:56赵丽芳钟进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双语

■ 赵丽芳 钟进文 扎 巴

坚守与创新: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 赵丽芳 钟进文 扎 巴

在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与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共性与民族院校的特色困扰着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本文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民族性出发,结合民族院校新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与问题探讨了基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需求,培养卓越新闻学人才的新理念、新模式。

民族院校;民族高等教育;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发展

民族院校是国家在不同时期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创立的特殊高等教育机构。经过5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民族院校在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突出的办学成就,使民族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发挥着其他高等院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民族院校如何办新闻专业?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如何体现?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与媒介融合的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共性与民族院校的特色如何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已严重困扰着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结合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藏学研究院联合于2014年9月创办新闻学(藏语基地班)。该班面向西藏及其他藏区,招收藏语较好、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一批藏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本文将结合办学经验,从办学定位、人才需求、培养理念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创新。

一、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特殊性何在?

民族院校肩负着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1941年为了团结更广大的少数民族同胞实现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了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团结各民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是当时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造就大量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好民族问题,新政府从1949年11月开始筹办中央民族学院,由此拉开了在中国北京、西北、西南、华中等地创设民族学院的序幕。

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对中央民族学院规定了如下任务:1.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2.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介绍并发扬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3.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①这三项任务指明了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研究创新以及传递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应该说,民族院校在过去的几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完成了上述使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为了争取“优质生源”和一流师资,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开始弱化,随之出现的是一种同质化教育倾向。

民族院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国家的期望,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所在。党和政府在中国教育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强调“民族院校不应等同于普通高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特点”。

当下在日趋激烈的高等院校资源竞争中如何谋得生存和发展机会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民族院校只有充分依靠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发展自己才能赢得竞争的砝码。笔者认为,在经济领域去库存,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在教育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类似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民族院校,虽然不断强调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上应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不同时期如何突出?突出什么样的特色?其实并没有达成共识。时隔50年回顾新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依然感觉教育体系有不完善之处,突出的需求体现在对双语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

二、民族高等教育中新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与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教育始于1960年开办的第一届少数民族在职干部新闻研究班,学制一年,学员30人。此举措是对上文所提及任务“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的一种体现,但是因种种原因,新闻研究班只开办一届。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再次萌生了创办正规的少数民族新闻学专业的念头。经咨询、调查,拟定了创建新闻专业的设想,得到学校支持。1983年经上级单位批准,1984年招收第一批新闻学专业学生,成为全国较早开办新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

除了1989年没有招生,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招生31届,培养了超过2000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超过1300人。办学之初,面向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学生是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办学定位。84级新闻学专业40名学生,来自19个民族②,很多学生都是双语(懂母语、懂汉语)学生。84级新闻学专业招收的2个藏族学生益西加措和普布多吉毕业后回到西藏,分别从事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益西加措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普布多吉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梳理30年的办学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暴露出以下两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社会影响力与校内影响力形成反差。虽然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是校内热门专业,无论是学生的第一志愿报考率、高考分数,还是转专业转入人数等方面都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但是就专业发展而言,与1984年同时期开办或恢复新闻学专业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比,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发展明显缓慢,社会影响力尤其不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差异性办学特色不足,盲目追求第一志愿率、高考分数等大一统标准和目标的结果。

第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降低,民族构成多样化程度降低,与民族院校办学定位形成偏离。进入211、985之后,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学生生源质量趋好,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培养同质化、教育公平的问题。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进入高水平学校的门槛提高,难度加大。以新闻学专业2013级为例,74名学生中,汉族学生44人,少数民族学生30人,来自12个民族;学生来自27个省(自治区),其中来自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省份的学生计31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省份的学生计43人;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使用双语的学生为数很少。

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降低,民族构成多样化程度降低,回到民族地区工作的学生比例降低,三个“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专业在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一定偏离。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办30年座谈会上,毕业校友强烈呼吁办学中一定要考虑民族构成的多样化和保障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求学的机会。这些呼吁和新闻学专业对办学30年的梳理与反思不谋而合,因此,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开设是基于办学历史与现状的调整与回归。

三、基于国家战略、民族地区需求与学校定位的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通过对办学30年的梳理与思考,结合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期望、学校定位和专业现状,我们认为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转型,基于新闻传播教育共性规律基础上办特色教育是必行之路。通过特色办学带动教学与科研,才能最终在主流院校竞争的场域中,有民族院校新闻学教育的一席之地和不可替代性;照搬复制如中国传媒大学、人大、复旦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模式只能越追越远。

中央民族大学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思考、探索始于2009年。但因种种原因,2013年之前仅停留于议事阶段。

2013年7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下发《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实施计划》(教高[2013]7号)。计划核心内容是“为适应新闻事业发展需要,选择若干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努力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适时地推动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2013年10月开始,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藏学院合作开设藏汉双语新闻学基地班,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教育在办学30年之际的重要结构调整之一。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具有实验性质,力求突出差异办学、特色办学、优质办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恰逢其时地推动了这一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并促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教育使命为民族地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1.基于国家战略的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新闻传播领域作为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置身全球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审视和关照中国边疆问题,边疆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边缘”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生存根基的全局性问题,无“边缘”“中心”之分。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国际舆论场还是国内舆论场,中国都面临诸多问题,遭遇很多挑战,对国内、国际传播提出了新挑战,对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单一民族语言的受众而言,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是他们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媒介所提供的新闻和信息是他们认知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

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受众就13亿人口而言是小众,但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特别是西藏和新疆地区只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受众来说,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绝不是小众,而是“大众”,他们的主体身份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重视。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传播符号,更富有亲和力,更易取得少数民族受众的信任,也能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受众服务。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建设,关系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构建,因为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内容建构可以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建构国家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培养双语少数民族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定位具有创新性和战略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因为少数民族学生首先是“本地通”,他们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讲清楚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在既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基础上,通过新闻学的专业培养,他们掌握新闻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步成长为一批“本地通”的专业人才。无论身处大都市,还是回到民族地区,他们都更熟悉地域、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天然的身份、文化、语言优势,能够更好地讲述“本民族的故事”,讲述民族地区现代化变迁与发展的故事。

因此,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探索基于责任、使命,是民族院校的一种担当。可以说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双语人才培养是国家工程。

2.基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实验班开办前后,我们先后到西藏、四川、青海等地进行了藏区受众与媒体人才需求调研,并与藏区媒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调查发现一:语言能力不同与媒体接触与使用有较大的相关性。民族地区受众有单语人、双语人或多语人。单语人更多依赖民族语言媒体,双语人或多语人(汉语+民族语言)的信息获取主要基于汉语文媒体,对母语媒体的接触更多是文化情感与文化自觉,因为母语节目具有天然的语言和文化亲和力;调查发现二:西藏与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社会相对闭塞,受众对信息的依赖远高于内地,但与受众需求相比,民族地区媒体的内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媒体专业理念滞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对应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业的变革反应迟钝;调查发现三:藏文媒体的主体性不够,对汉语媒体的依附性较强,主要依赖于翻译内容,自制节目能力严重不足,内容呈现本地化、自我窄化和歌舞娱乐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认同的建构③。这一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媒体生产者的非专业背景。我们走访过的藏文媒体采编人员以藏语言文学专业、汉藏翻译专业背景为主,藏汉双语使用能力不强,在工作中也缺乏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比如,1952年开始播音的青海藏语广播自创办以来,媒体工作人员超过200人,但无一人来自新闻传播专业。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四川、西藏等地的藏文报纸和藏语广播也大体如此。

在访谈与座谈中藏文媒体负责人认为培养藏汉双语的新闻传播人才对于民族地区藏文媒体是“及时雨”,纷纷表达出强烈的用人需求、在职培训的愿望。媒体的普遍需求是能够使用双语进行原创节目生产与制作的专业人才、需要懂藏语的新媒体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在四川康巴卫视座谈时,频道总监提到从过去中国传媒大学引进的人才非常优秀,但因为不懂藏语进入一线采编工作就很困难。今年新招了一个懂藏语的学生,在康巴卫视马上得到重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自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桑吉洛布,因对媒介技术感兴趣在读期间选修、自修了很多新媒体的课程,很快在四川党建集团《藏地阳光》脱颖而出。因此,培养藏汉双语的新闻传播人才无论对汉语媒体、藏文媒体既有人员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双语人才的极大缺口,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对双语媒体内容的强烈需求。缺口与需求之间应该是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应为、所为之地带。

四、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办学理念、模式与社会评价

结合当下传媒变革、国际形势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其一是培养能够用母语和汉语进行新闻传播的人才,中国边疆是占据了中国一半以上版图面积的辽阔地域。这些地域的巨大部分,由各少数民族的世居历史家园构成,不少生活在这些地域的少数民族只能用母语沟通世界。双语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更熟悉地域、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身份和语言优势,能更好地讲述“本民族的中国故事”;其二是应该培养具有大民族观,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观的人才,在尊重文化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基础上,摒弃狭隘的民族报道理念和“只讲本民族的事”,平衡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相关性;其三,随着西新工程、户户通工程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也进入了互联互通的世界,传媒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要应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媒介化,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全媒体观与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1.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办学理念与模式

基于以上思考,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懂国情、厚基础、宽视野、强双语、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四个结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专业课程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藏学研究院两院合作共同完成,开启了校内院系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课程主要包括汉语讲授的新闻学必修课、选修课和藏语讲授的藏语文、历史、宗教等课程。前者既要承担新闻学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承担起汉语使用能力的训练;后者通过“藏文文法”“藏文写作”“汉藏翻译”“藏族历史”等课程强化藏语母语使用能力。

“懂国情”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首要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考察、国情讲座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中国社会。如通过调研家乡“新农合”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新农合”政策实施、受益与问题所在等。通过对承德文化考察,不仅感受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而且深入了解清政府的民族政策。配合国家有关道路、政策、体制等方面解读的讲座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讲述中国故事。

“厚基础”主要希望将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识类的专业选修课,还通过开设历史、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以及读书会等,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宽广的人文知识。同时对系列讲座不做成绩考核的方式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博雅教育去功利的自由教育精神,在提供更多选择的基础上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

“宽视野”与“厚基础”息息相关,但更强调在培养和成长中的多种可能性,即眼界比知识的单纯获取更重要。通过各种高水平讲座、高水平演出、媒体参观,以多种形式在人文视野、技术视野和国际视野方面给学生更多拓展。

“强双语”的要求是精通藏语文、熟练使用汉语文。学生首先需要跨越不同藏区三种方言的交流障碍,逐渐实现自如转换与使用,能够准确精到地使用书面表达,这方面更多地培养工作由藏学院承担。通过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环节、写作比赛等强化汉语使用与交流能力,这方面更多地培养工作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担。当然,在有基础的条件下也为学生成为三语(母语、汉语、英语)人才提供机会,比如一直坚持的英语志愿者辅导。④

“重实践”主要通过工作坊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作品等一系列环节展开。“案例牵引”“项目驱动”“以战为训”“以赛带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尝试“订单式培养”,与地方媒体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地授课,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术业有专攻”。

2.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社会评价

正式招生之后,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⑤社会评价认为,此举符合民族教育的规律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探索给民族新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点。培养理念、定位、体系、办学符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很多量身定做的尝试与探索不仅符合民族教育的实际,也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宗旨。培养“懂国情、厚基础、宽视野、强双语、重实践”的新闻人才应是卓越新闻计划追求的重要目标。

来自其他高校的专家认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探索特色办学与差异化办学的方向值得肯定。这项工作是一种责任、使命,是一种担当,其他学校不可替代。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是中国对外传播与掌握国家话语权的新生力量。中国陆地边境线的跨界民族有三十多个,所以,培养双语人才既是国家工程,也是国门工程。康巴卫视、安多卫视落地藏区周边国家,藏语节目内容进入邻国电视频道,民族语言媒体也是对外传播体系中的重要构成。

总之,民族院校的新闻教育,一定要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来发展;既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更要突出特色,以完成民族教育的特殊使命。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出版社1984版,第408页。

② 19个民族是汉族、白族、布依族、藏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回族、黎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普米族、水族、土家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彝族、仡佬族。

③ 赵丽芳:《西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受众对母语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8期。

④ 英语辅导以英语主题班会或一对多的英语课方式开展。均有志愿者承担此项工作。2015年10月起,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担任英语志愿者。

⑤ 柴如瑾:《为藏区新闻事业培养“造血者”——中央民族大学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纪实》,《光明日报》,2015年7月26日,第8版。李淼:《民大藏语班:按下双语人才培养快进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6月30日,第6版。乌梦达:《中央民族大学启动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5-06/29/c_1115758635.htm,2015年6月29日。

(作者赵丽芳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钟进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扎巴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 俊】

*本文系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藏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MW-JGLX1554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双语
中央民族大学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数据中心介绍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在科学哲学的论域下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几次转向
——评《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微分方程团队简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