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共享与创新:“中国传播论坛”暨“新媒体公共传播”(2016)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6-02-18 22:56张淑华王佳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舆论媒介

■ 张淑华 王佳林

传播的共享与创新:“中国传播论坛”暨“新媒体公共传播”(2016)国际研讨会综述

■ 张淑华 王佳林

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兴起,使得“公”与“共”的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新的社会公地与公共领域是否可借此成型,它能否激发社会公共讨论,形成跨越社会群体与地理疆域的社会共识,值得学术研究者深思;另一方面,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公共资源与私有资源重新整合,将商品经济的过程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公私之间的界限正在调整,共享与共创的理念产生新的内涵,这也不断引发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新变动。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穆青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播的共享与创新——第十六届中国传播论坛(2016)暨第二届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2016年9月22日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学者和学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传播的共享与创新”进行解读。

一、新媒体与公共性:理性审视媒介公共性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媒体勃兴的背景下,围绕社会治理的“公共性”研究面临着新问题。香港浸会大学Colin Sparks 教授在《Innovation,publics and consumers》在主题发言中,对当下的公共传播模式、方向与路径表示担忧。他指出,虽然新媒介技术带来了公共传播实践的新机遇,但是大众依然缺乏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同时,与精英化的官方媒介相比,提供公共传播空间的传统媒介将会因为其商业属性使公共传播功能不断被边缘化直至消亡,进而使大众更加缺乏公共话语权。暨南大学副教授曾凡斌的研究发现,中国网民受利益相关和政治心理的影响,呈现出了中间阶层的中下层和社会底层共同构成了网络问政主体的特征,侧面印证了Colin Sparks的观点。与之相应,对于媒介公共性的发挥也提出了创新要求。华中农业大学毕耕副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研究,提出了媒体主导、全民参与、过程管控、信息反馈、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和环境协调等创新机制和模式,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当下问题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回应。

二、新媒介技术与传播生态:创新中再生产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以算法客户端、数据新闻与智能编辑为代表的新应用,形成了对媒体传播生态的冲击。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多个向度,并因此使得媒介业态、行业规范及评价体系等发生改变。郑州大学王茜认为,未来网络新闻资讯市场将朝着资深编辑+智能大数据算法融合的方向发展;郑州大学张淑华教授以Pokemon Go游戏为例解析了增强现实技术(AR)广泛的传播应用及其对新闻传播业的意义和挑战,但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新媒介技术的伦理反思和担忧;北京电视台于烜博士指出中国电视媒体开始从局部渠道拓展向整体产业融合转变,互联网电视成为未来融合业务重点,以及跨屏移动端商业发展空间巨大。这些对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都提出了媒介发展创新与工具理性问题。

三、公共事件与舆情:在博弈中引导

公共事件与舆情的研究提供了审视当前互联网国家治理的可能性。成都理工大学唐英教授提出,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域在媒介应用、内容结构、沟通反馈等方面的差异,表明了“两个舆论场”对抗的现实和沟通的必要,需要重建平等对话与信任。重庆大学董天策教授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为切入点,提出了当前网络现象研究的学术话语与价值立场问题,反对针对网络舆论的污名化倾向。要解决当下两个舆论场割裂的现状,一方面要求官方舆论场重视民意和舆论引导,如郑州大学王文提出的官方媒体应遵循报道平衡的原则,正面面对舆论和合理引导分流,以使网络舆论回归常态与理性;另一方面,民间舆论场也应避免情绪化,如海南师范大学杨秀侃副教授提出的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情绪表达、专业话语作用,引导自媒体理性发声,避免“泛娱乐化”的大众狂欢。

四、媒介使用与社会认同:重申媒介关怀

单波教授在他题为《价值观念的跨文化理解——以“谦虚”为例》的主题发言中指出,跨文化理解即不同文化间意义的相互认知与解释,并在对话之中产生意义分享和认同。这一观点也可以推演到更大视阈,用以解释人们媒介使用的动机和意义。北京交通大学陈静茜博士对老年群体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发现,社会交往是老年人使用微信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在老年人电视媒介的使用上,郑州大学李瑛副教授提出了老年电视节目设置应该实现心绪转换与情感释放、现实与拟态人际关系的建立、代偿性满足与自我价值的确认等建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王蕾也指出,白领群体的微信使用功能主要集中于自我形象管理、社会关系维护以及信息知识的存储。重新审视媒介的社会关怀及其社会建构功能,对于当下的社会治理具有启示价值。

五、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化:人的价值自我重构

随着新媒体对人类生活介入程度和影响力的加深,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媒介需求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媒介文化成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申凡教授结合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及约旦曲线,对博客传播中的“面向公众的自我暴露心理”进行解析,发现博主普遍具有自我价值呈现的心理诉求。澳门科技大学张罗妮娜则关注了社交媒体自拍行为,提出了人们自拍时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爱自拍的男性和女性一样带有自我物化倾向等有趣现象。基于已有大众媒体推崇理想身材的内容对个体自身身体不满意程度起重要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香港中文大学安晓静发现,新媒体接触、大众媒体接触和线上外貌展示会显著激发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并倾向于影响男性对自身体质和肌肉不满意程度的增加。中国传媒大学何晨对女性青年粉丝群的研究发现,青年女性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粉丝群活动,建立起自己的共同体和重塑自尊,并通过自我价值的重构来捍卫女性权利、对抗现实生活困境。这既是探索女性主义实践的新路径,也是网络时代塑造的独特文化景观。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校长大会致辞所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播的共享与创新’,希望通过深度的学术研讨,重新挖掘传播的公共性,增进新媒体的普惠性”,这也正是本次会议的使命与魅力所在。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17-CXTD-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淑华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佳林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舆论管理与公共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