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继往开来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18 22:56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教授

■ 庞 亮 冯 帆

夯实基础 继往开来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庞 亮 冯 帆

2016年10月15日,“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众多学者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赵玉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研究”终期成果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一、从无到有: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路径

从上世纪20年代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诞生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研究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今年恰逢中广联合会成立30周年,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时召开会议,对梳理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历史、探讨学科体系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玉明教授回顾了中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学学科最初设立的目的在于为刚刚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教学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但以“广播电视学科”和“广播电视学”作为独立研究主体的内容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学科作为隶属于 “新闻与传播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已越发显示出与美学、电影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相交叉的特点。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学界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地位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针对上述情况,赵玉明教授提出有必要加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研究,明确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定位。

中国传媒大学艾红红教授梳理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从上世纪20年代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维度上将其细分为三个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她还从学科建构的维度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理论、实践和历史研究等层面的创新和突破。在发言中,她特别谈到了1985年至2012年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从理论设想到相对完整的二级学科,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走过了曲折发展的30年,经验和道路都值得认真反思。这也凸显了赵玉明教授明确广播电视学学科定位,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周亭研究员回顾了本课题从立项直至最终结项的全过程。阐释了自己作为课题参加者在进行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十年中从赵玉明教授和其他课题组成员身上所收获和学习到的成长与经验。

二、百尺竿头: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应夯实史论研究

广播电视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呈现出跨学科和基础性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内涵、外延以及知识链条体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中的实务研究和现象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学科基础的史论研究却被忽视。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润泽教授认为,越是在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就越是凸显出夯实史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刘自雄副教授也认为,现阶段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中应强调基础研究,以平衡当前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浮躁氛围。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赵玉明教授及本项目在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谈到学科建设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他认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研究及其影响与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集中表现在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与广播电视媒介地位的失衡;广播电视学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经典学说相脱离;广播电视学界探索与业界实践相游离等方面。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建立以广播电视理论的历史演进为经度,以广播电视理论的研究范畴为纬度的坐标系。采用理论整合法将不适合我国政治文化因素的内容“削平”;将需要突出的理论学说“磨尖”;将学科特色“同化”为系统,逐步实现从广播电视“述评”性研究到学科主体性的自觉表达。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也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表达了相似观点,认为与其他学科的建设相比,当前广电学科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湖南师范大学王文利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要从“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这两个层面上考察学科建设。按照这个标准,当下的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研究存在着“学科的‘独立地位’需巩固”“部分理论及方法论机械移植”“部分子学科名不副实”“理论批评和学术论争意识不强”“重视应用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等突出问题。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成文胜副教授、刘书峰副编审也分别从教育教学实践和广播电视志中早期人物的写作特点和不足等细节入手,分析了当前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和广播电视学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砥砺前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需着眼未来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传媒教育研究》杂志社张志君总编辑提出了“注重四个维度,借助三种力量”的观点。他认为广播电视学学科的良性发展应建立在对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全面把控上。要处理好“瞻前”与“顾后”,“本土”与“域外”,“内化”与“呈现”以及“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借助政府力量、学界和业界力量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南京财经大学谢鼎新教授在以《广播学科史的重写》为题的发言中呈现了民国框架下的独特研究视角。他提出,使用“民国框架”进行广播电视学学科史论层面的研究具有还原历史、拓展内容、建构模式等多方面的价值,这对于改变当前广播电视史较多从革命史观出发的现状,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发展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环境,发掘以往游离于广播史之外更多相关内容以及强化广播史研究的实证性、本土性和学术性都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重庆大学齐辉教授以及北京语言大学高金萍教授则从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广播侵略与殖民宣传和正在进行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广播电视的表现这两个案例深入剖析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构中史学研究与应用业务研究的具体方法。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变局,给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是选择固步自封还是主动拥抱互联网,与会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提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关注新兴媒介,特别是网络音视频的发展。石长顺教授强调要着力建构新型主流媒体,从现代广播电视的传输体系、多元化传播主体、传播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发展这四个方面加强研究。《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在肯定当前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成果突破的同时,也表示广播电视不仅遭遇到新兴媒体的冲击,各种新兴学科也在冲击着尚未完全建成的广播电视学科。他提出面对这种喜忧参半的局面,广播电视学科应顺势而为,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度实现对新媒体环境的兼容。

本次研讨会话题非常全面,不仅包含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更包含对广播电视学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反思评价及预测考量。专家们呈现的研究集中代表了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必将为我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广播电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丰富的视阈、方法和理论。

(作者庞亮系中国传媒大学发展规划与法制办公室研究员;冯帆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孙翌飞作品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