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符码操控下的大众“假象自由”

2016-02-18 22:56赵丹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码奴役

■ 赵丹丹

传媒符码操控下的大众“假象自由”

■ 赵丹丹

这个时代,大众身处于庞大的信息和媒介传播中,看似有着无以伦比的自由选择权,但其实这是一种“假象自由”。一则,借由各种传媒符号传播,传媒与商家合作包装、宣传商品,提供给大众丰盈的物质可供选择,但实则引发人们的过度需求,操纵和制造消费;二则,媒介以其单向传播过程和运作形式,执行着权力与社会舆论控制的垄断,符号渗透于社会文化中,相应地强化了对受众的文化控制。本文第一部分从两方面阐述传媒符码操控下的大众“假象自由”问题,这也是当今媒介符号传播中应引起注意的两个现象;第二部分则从两个维度进行反思。

一、受传媒符码控制的大众

1.传媒看似提供给大众越来越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实则引发人们的过度需求,操纵和制造消费

生活被媒介符号包裹的大众,每一天都接受着各种媒介信息。我们以传媒与消费这个核心问题为例,点面互涉,尝试论述。如传媒内容呈现的时装走秀、明星生活、珠光宝气,都在不停地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物”的信息、鼓励消费的信息,引发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渴望,产生消费动机。2016年“双十一”的火爆,商家和媒介一起打造了广大的华丽的消费盛宴。各路媒体对此现象的跟踪报道,其实也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下意识行为,促成购买动机。还如传媒符码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单件商品的购买行为方面,更体现为后继的一连串消费行为。在传媒符码的作用之下,一件商品往往具有身份、地位、情怀等看不见的意义指向,而且商品间有无形的、相互的关联和意义连接,能够形成连锁意义的动机控制。符号之间相互指认,指向身份地位等商品后的信息。比如一件优质上衣的消费,它会暗示需要一件高级裤装才相配,进而会带出包括衬衫、领带、皮鞋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商品之间的意义连接决定了消费行为的连锁反应。

丰富的大众传媒联合广告等形式产生的消费符号,让大众译码成无尽的需求。传媒创造了无止尽的需求,仿佛我们真的有选择自由一般。但其实如同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个体容易失去抵抗意识,麻痹在虚拟的永无止境的需求中,成为一种“官能性的人”。消费者没有消费到物品真正的价值和相伴的舒适的拥有感,只是消费了一种被刻意营造的海市蜃楼的稍纵即逝的意象。那是由光怪陆离的新闻传播与传媒艺术(影视艺术)制造出来的符号的幻境。于是完成了德波说的炫耀式景观表象对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下意识统治和支配。

2.传媒将符号渗透于社会文化中,强调了对大众的文化控制,操纵和制约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信息时代,对信息持有权、传播权的争夺,成为国家社会在诸多领域争夺的关键。其中,传媒、传媒艺术利用其自身无以伦比的声光电等手段,容易使受众身历其境,深受其价值取向影响,产生认同立场。

媒介的符码大量充斥于现代社会,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人们已经依赖传媒去接收信息,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形成价值,指导行动。在充满诱惑的符号旋涡中,如果传媒提供的内容背后是肤浅、庸俗的文化观念,自然容易使人们失去理性的判断力,成为符码的奴役。“个体不再热衷于公民权利等,他们更确切的说是被符码限定的客体对象的牺牲品。”①

以工业生产为组织核心的社会开始向符号社会回归。如今,社会的凝聚力似乎不再源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而是来自传播媒介的控制;在媒介融合时代里,传媒的多维形式、弗远不及的渗透,更让我们似乎“无路可逃”。

二、对大众受操控下的反思:被物的奴役与假象的自由

如前所述,在传媒符码的包裹之下,大众的自由度看似在扩大,实则处于被控制的境地。在这一语境下我们需要进行深切反思。

1.我们是否在被物奴役

人类工业化活动的后果与产物,没有为人服务,反而变客为主,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被物奴役、被传媒符码奴役的情况更是越加严重。这种支配,人们看似有着充分选择的自由,但其实人们在媒介符号的包围中,被物奴役了。

商品通过光芒四射的媒体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加深了对人深层欲望的引导和支配。消费关系研究中真正的主体不是物,而是作为消费者的大众。这是一个在新型布尔乔亚统治和奴役下的不幸的消费者。鲍德里亚也从更高的形而上学层面思考了这一点,他曾不无担忧的表示我们处在消费控制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控制当代人的生活,是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重要的定义。从这一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形下走进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看似有充分的选择的自由,但其实是被商品和传媒符号包裹下的奴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更在加深着我们的担忧。

2.我们是否在享有“假象的自由”

看似我们每一天都享有言论自由、选择自由、文化自由,但传媒符号已经在潜移默化间给你设定了你的文化观甚至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大众在享有的是一种“假象的自由”,或叫“想象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自由理论中,提到自由和奴役原则:“前者的行为,无论他愿意与否,完全不知道他所做的是什么,而后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支配,而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且仅做他所认识到在他的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他所最愿望的对象。”斯宾诺莎把前一种人称为奴隶;后一种人称为自由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斯宾诺莎又进一步解释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作用于人的意识,这些意识激动我们的内心产生渴望,当渴望作用于行为时,就成为了行动的原因。但我们的心灵对这种原因却缺乏充分的了解,只是不自觉地按照这种原因所实际激发的方向前进,全然没有反思这个方向到底对不对。实际上就是人们被不充足的思想作用于心灵,或理性被情感所钳制时产生的结果。这正形象的反映了现代传媒符码在一定程度上,它取代了人的自我选择。人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他们自认为心灵的决定就是他们的欲望本身,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们的自由在哪里;而且这种现象是全人类在当下共持的。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这个被新传播环境下被传媒早早确定,一些不善于思考的人很容易就跟着这种设定走。问题在于:事实的真相似乎看不见,大众能看见、听见的是传媒提供的所谓的“真相”。至于传媒给你的是否为事实之真,大众很难亲自考究。大众的自由是在传媒符码告知的有限信息中去选择,似乎如何“自由”选择都跑不出传媒“画的圈”。

三、结语:如何突破传媒符码的控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借助符号价值,消费成为一种我们重新编码的过程。大众传媒成为了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的共谋,异化价值的传播也造成了对大众的变相控制。传媒应在经济利益和公共价值方面平衡,不能因为商业运作导致公共责任的缺失,更要防止传媒消费主义蔓延,警惕不正确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相应的,大众应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与价值素养,增强价值的判断和辨析能力,理性看待传媒传播的内容,应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符码并保持清醒头脑和批判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牢牢不为不健康的传媒符码干扰所动,获得自由选择的真谛。

注释:

① 陈力丹、陆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②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22页。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西方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符码奴役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文化符码呈现
——以2018、2019年批评奖作品为例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