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人物的宣传报道——以《难忘中国之声》为例

2016-03-01 02:29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录音稿件笔者

李 俊

(作者单位:遵义市广播电视台)

浅谈对人物的宣传报道——以《难忘中国之声》为例

李 俊

(作者单位:遵义市广播电视台)

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设了《难忘的中国之声》栏目,该栏目一直关注着中国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作为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权威性和公益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播出的人物都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广播电视台作为西部的一家地州市级广播电台,稿件在国家级媒体中播出,有一定的难度。但自2011年起,遵义市共有55条人物录音报道在《难忘的中国之声》栏目播出,其中笔者采写的有48个,对宣传遵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难忘中国之声》人物报道为例,浅谈如何做好人物宣传报道。

中国之声;人物宣传;遵义广播电视台

1 传递正能量是媒体必须坚守的社会责任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让“48字”凝聚起新闻舆论的正能量。

一直以来,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坚决把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贴近生活、群众喜爱的新闻报道为抓手,弘扬社会正能量;以宣传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迹,春风化雨、鼓舞人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人了解热爱遵义。

遵义广播电视台十分注重对人物的宣传报道,正面人物报道对社会发展很重要,需要加大报道的力度,对于已报道的正面人物的知名度提升上,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雷锋在50多年后仍然能够成为受众印象最深刻的正面人物的重要原因,正是媒介通过持续不断的报道,不断强化着雷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不管受众对雷锋精神如何看待,不管雷锋精神对受众到底有怎样的影响,至少从知晓乃至深深记住该人物的层面来看,媒体报道确实功不可没。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提升正面人物知晓度方面,媒体报道是有效果的,而这种效果的实现与正面人物报道的次数、频率和方式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

遵义广播电视台在为《难忘中国之声》提供稿件过程中,在选题上注重选取,一是乐于奉献、做出突出贡献和讲究诚信人物,二是包括了顽强奋斗、助人为乐人物,三是包括了具有牺牲精神和见义勇为人物。只要发现了重要的价值,就派出记者精心采访。

2013年4月20日早上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地震,4月22号下午,遵义籍志愿者汪策主动请缨,冒着余震的危险,从成都送药到芦山灾区。然而,不幸路途突发坠石,美丽的女孩永远长眠在了异乡。随后笔者深入到汪策的家乡,以及成都市采访,采制了大量的录音。采制了《最美志愿者汪策》在中央台《难忘的中国之声》栏目播出。

笔者在采访这个稿件中,特别注重了一些细节: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汪策追悼会上,成都市民自发前来为汪策送行。一些志愿者表示,要将抗震英雄汪策的志愿精神永远传递下去:

录音:“对她出事,我们表示痛心,以后还有这种(救灾)活动,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参加,她的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大家延续下去。”

汪策的生前好友说,汪策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曾多次深入灾区,送药送温暖:“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我和她去了一次都江堰市,当时去送药品和物品,送猪肉,她一直对公益事业比较热心。”

汪策的舅舅难过地说:“我想对孩子说,谢谢你,我的孩子,谢谢你这么多年给亲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关怀,谢谢你曾经给我们生活快乐,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里再做好事。”

这条新闻在《难忘中国之声》播出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忘的中国之声》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声音档案化、节目公益化、历史细节化、纪实情感化等特点。《难忘的中国之声》的片题口号是:“用声音记录中国”“流动的声音档案,难忘的中国之声。”其用意就在于用声音记录奔涌向前、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为这个时代留存声音档案,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出发,挖掘精神的力量,弘扬正气。

同时《难忘的中国之声》是公益节目,节目时长不超过三分钟,有的甚至只有一分钟,多次播放。公益节目只要做得有艺术品位,人们是不厌其烦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舆论引导力量。《难忘的中国之声》一般都安排在整点报时或半点报时前播出,安排在当天的9:00、14:30、21:30报时前播出,和广告的播出时段一样,让人听得亲切而仔细。

2 做好人物报道要抓住人物的闪光点

笔者在采写 《难忘的中国之声》人物稿件时,注重把采访对象最闪光、最精彩的风景展现出来,要着重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性格内涵等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的东西。比如笔者采写的《盲人马义琼》,27岁的马义琼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双星村的一位盲女,因小时候双眼患白内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18岁时完全失明。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马义琼参加了当地政府举办的盲人免费按摩培训班。

录音:“我爸爸妈妈在背后永远支持我,我没有悲观过,我先后到广州、深圳盲人按摩院打工,还学了盲文。”

2008年马义琼回到遵义,在城区开了一家盲人按摩院,作为一个残疾人,马义琼5年的创业经历,得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帮助。

录音:“我要回报社会,免费向盲人朋友传授按摩技能,希望更多盲人朋友都能学到一门很好的技术,每个盲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有个美好未来。”

马义琼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中国之声》通过主人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揭示这位女性身患残疾却自强不息、在遭遇种种家庭不幸之后却笑对人生的坚强性格和热爱生活的乐观品质,带给听众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笔者认为采写难忘中国之声稿件,尽量用最"抓"人的话开头。2015年难忘中国之声播出的笔者采写的《抗战老兵刘登望》,开头以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中的主题歌《地道战》为背景音乐。

91岁的抗战老兵刘登望,1943年参加了八路军,当年在河北深县与日军作斗争。作者采制了珍贵的原音;有刘老眼含热泪的深情回望;有不曾知晓的尘封档案。

录音:“我们村党支部负责领导村民挖地道,全村统一挖,每天挖,后来发展到村与村连通,我们耿(家庄)孤(城)土(北上路几村)琅(寓)抗日根据地,是河北省深县比较模范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刘登望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到集市上用喇叭宣传抗战胜利了。刘登望希望人们珍爱和平,永远记住日军投降日。

作品的结尾是刘老的同期声“8月15号是日本投降日,我们大家要永远记住这个节日,抗日战争经过八年艰苦斗争,是不容易,这是一个值得欢庆的节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节目最亮的地方在于将抗日战争时期刘登望等革命前辈所在的环境亮了出来,瞬间就能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节目在2015年9月播出,围绕中宣部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坚持正确导向推出的优秀作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难忘中国之声》稿件要求解说词语言精炼而生动。录音占据了较大篇幅,解说虽少,但却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笔者采写的《白衣天使束晓梅代表》,其开场是束晓梅在病房与病人对话的录音:“现在这么样?今天上午吃东西了吗?你哪里痛?好了……”

整个节目长为2分钟,其中录音占1分10秒。报道了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束晓梅博士,深入基层调研,心系山区群众,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要重视儿科医院的建设,也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掷地有声,有情有义,听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难忘中国之声播出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其网站广告上刊载后,不仅吸引各网络媒体的“眼球”,而且影响力随之被迅速放大和扩散,达到非常理想的传播效果。

笔者采写的《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陈兴普》《“知心民警”陈丽容》《多面手警察刘怀旭》《医生党员陈艳》《好老师刘轶》《“爱心妈妈”刘芳》《神枪手李杨兴》《90后孝子焦学金》《“最美政法干警”樊春跃》等稿件,大都在中广网上刊登。

猜你喜欢
录音稿件笔者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老师,别走……
Listen and Choose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Listen and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