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2016-03-04 20:34齐文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家乡活动语文

齐文丽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沐石河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0)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齐文丽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沐石河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0)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初探

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小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力求从“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1]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符合新课改理念。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小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后,组织学生开展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表演、演讲的形式,赞美家乡。如“我的家乡好”本地孩子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钟敏毓秀。有爱国诗人屈原,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的说“我们这的纽荷尔,长虹等脐橙新品种誉满天下。”“九畹溪漂流更是惊险刺激”来自外地的孩子说:“我家乡的荔枝玲珑剔透,甜润爽口”学生那对家乡的热爱,那份自豪感真令所有的人震憾。手抄报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及传说、古诗、对联等等。通过这次活动,使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2]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确立学习主题,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社会等问题,它的主题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把课文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同时,有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去查一查、读一读介绍祖国名胜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过课堂所得。

三、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感悟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通过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产生问题意识。如学习《葡萄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新开发的工业园区,由此产生一个研究型的主题:探寻家乡的变化。在形成了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后,学生开始实地调查,探寻家乡的变化。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而且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意识。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假如我们把小课题研究引进课堂,能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如《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教师可结合本地的传统节日,针对一些特殊的民间文化资源,及时提供给学生一个古老而崭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养蚕风俗。学生可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建立课题组,对养蚕的历史、风俗、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对家乡的养蚕风俗有更深的了解。

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实现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掘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的探究能力也会延伸到语文学习中,主动地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来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如教学《太阳》一课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太阳的问题。于是,学生有的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太阳每秒钟能发出多少能量?”还有的问:“太阳是怎样运动昵?”……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提问,使他们的求知火苗越烧越旺呢?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接受的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独立探究知识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通过观察日出、日落的情景,使他们对太阳的研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外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学生通过广泛搜集有关太阳的文章,自己阅读并探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考中,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都得到了发展,远远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多元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1]张瑞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J].河南教育,2002(2).

[2]胡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办特色学校[J].辽宁教育,2008(9).

猜你喜欢
家乡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