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优化

2016-03-04 20:34丁艳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思想品德

丁艳艳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学 山东东营 257000)

让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优化

丁艳艳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学 山东东营 257000)

思想品德与社会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能端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行。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结合,通过科学、适切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儿童去体验他们生活中的阳光和愉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小学 思想品德与社会 生活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针对儿童好奇心强、可塑性好以及乐于探究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多品德良好、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儿童。笔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紧紧联系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不断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情绪,不断激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学校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重视,我们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就目前来讲,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思想教育课程仍然是以“说教”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导致课程设置上存在偏差,与社会脱节,这严重桎梏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僵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当前观念的僵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作风太浓,固守着大人管教小孩的旧思想。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阳光和愉悦的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主体地位的足够重视,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分数与排名。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将升学率、生源以及学校的声誉放在首位,重“智”轻“德”,将与应试无关的思想品德课程“束之高阁”,这严重阻碍了品德教育的发展。

2.课堂效果不理想

由于品德教育不在应试的范畴之内,导致学校对相应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情况中品德教育课时安排严重缩水,其课时甚至在临近考试时期被数学、语文等“征用”;其次,师资配备的短板。有关资料表明,大部分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部分学校的品德教育的教师甚至是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的;最后,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许多教师以单向说教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品德道理,但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品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新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1.在创设情境中感染学生情绪

教师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将情感作为一根教学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认真根据教材内容,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不断变换教学的内容、方式和强度,有效构建教学情境,感染学生情绪。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进行与教材主题相对应的多媒体演示、课堂游戏活动、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教学活动,不断创设教学情境,真正让小学生在愉悦、轻松、活泼的情绪下进入课文意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悟、去体验、去提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创新力,并且促进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

2.在质疑解答中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在质疑解答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不断留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从有效提出问题、设计问题,不断矫正问题的角度,真正将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还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教师不要不分重点地一一解答学生的提问,关键要不断鼓励学生解答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就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这样一个教学范例:在一个市民公园,一名同学一会儿像野马一样在草坪上奔跑,一会又跑到围墙上乱写乱画,一会儿又跳上长条椅乱蹦乱跳,围观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他。听到笔者这个教学范例时,有的同学就轻声地质疑,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愤怒批评该学生的行为了。当笔者看到同学们的情绪都已经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就抓住时机向学生提出诸如“公共秩序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一系列问题,之后,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真正质疑,解答问题,有效提升,不断地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3.在拓展渠道中提升学生素质

为了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就必须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走进社会,从而让大社会能够有机融入小课堂,使课外知识活泼地进入课堂教学,并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不能单单地囿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是要因地制宜,有效依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能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硬抽象的道理寓于平常的生活事例中,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从而真正创造性地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将目光穿过课本,引向广阔无边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真正积累生活经验,培养生活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例如,在教学交通规则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确保学生安安全全上学和平平安安回家,笔者就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交通安全标志、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自发举办交通标志的展览会,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交通标志的平台,并让学生逐一介绍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安装在什么地方,如果在路上遇到这些交通标志应该如何做等。同时,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一名交警”的模拟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指挥学生有秩序行进,从而帮助学生熟悉主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了解安全常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交通规则良好的习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协作,通过社会舆论的引导,媒体的宣传,为品德的形成、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大家庭的氛围中,结合学校、家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润物于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道德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思想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微博时代下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