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
——蒋胜男《芈月传》“小儿女大历史”的书写冒险

2016-03-15 02:00北京庄庸
名作欣赏 2016年22期
关键词:少女历史时代

北京 庄庸

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
——蒋胜男《芈月传》“小儿女大历史”的书写冒险

北京庄庸

小说《芈月传》中芈月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是由三个“小姑娘的心结”来支配的,这是一种女性自身裂变的轨迹。《芈月传》诞生的时代,亲历和见证着女性、女系、女权从争爱争宠,到争独立、梦想和身份地位的转变。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代表着一种女性势力的崛起。

《芈月传》 网络文学 “她”时代

芈月三问

作为一个评论者,开篇我先说一下自己做评论的立场:作者写作者的,我评我自己的。我的评论与作者无关。就像那句话说的,“我爱你,与你无关”,仅此而已。

作者是以小说故事的方式,为混乱的现实生活赋予某种形式和秩序,这就是“作品为世界立法”;评论是以挖掘甚至是强加于其上的方式,挖掘作者作品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评论为作品估值”。所以,有时候,评论出来的东西,跟作者最初想的,可能毫无干系。

因此,我不能说“作者写了什么”,而只能说“我看见了什么”——作者作品让我看见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从这个立场出发,我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很个人化的观点:蒋胜男的《芈月传》以小儿女日常小心结,写大争之世大历史,为当下如何缝补“撕裂的时代”提供了一种历险的视角。

对此,我觉得可以用一种“问题逻辑”、三条“框架脉络”、九条“文本或潮流线索”来进行概括、梳理和考察。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思路、逻辑和智慧,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问题倒逼改革”“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我以为,《芈月传》有一个很特别的叙事模式,就是“问题倒逼故事”——整部作品都是以“问题”为轴心,来讲述故事。

这个“轴心问题”,我将其提炼为“芈月三问”。

芈月一生,都在像屈原一样,问天问地问自己,空前绝后三大问——每一问,都像是当代女性对于这个时代的集体拷问:

一问父亲/父王/父系如天。天都塌了,还怎么撑起来?

二问母亲/女儿/女人之路,是否可以像男人一样,“王天下”?或者说,是不是像“王”一样,就可把天重新撑起来?

三问自我求索之道,像庄子鲲鹏展翅,到底是个人意识的“逍遥游”,还是集体无意识的“鲲鹏即实力”?

三“问”,问出了芈月一生——这就是问题倒逼故事。从少女之心的小情结出发,到作为太后“宫”执天下,整部《芈月传》,讲的就是一个不甘心的女性,在大争之世寻找自我意识、身份认同和天下位置的大历史。

我的评论,就是想从这个角度,来发掘这个文本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到底有何价值和意义。

作品自身的脉络:小心结大历史

我们常说,“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指对历史的诠释很随心随意。

但换一个视角来说,或可以来概括《芈月传》讲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小说中大历史的逻辑,即芈月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是由三个“小姑娘的心结”来支配的。

我个人觉得,这是《芈月传》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它绾了三个小姑娘才会绾的“结”,但那股狠劲儿,却支配了整个“大争之世、争霸天下”的大历史:第一,从“霸星”到“失宠之女”;第二,从“生母遗嘱三条”到“一生条条皆违背”;第三,从“初恋”到“初夜”和“初恋,再见初恋”。

第一个“结”起于芈月作为霸星宠女(连举世无双的和氏璧都成为她承身配件佩戴了六年),结于楚威王突然离世失宠(天塌了),终于孟嬴出嫁,芈月“最后一丝童年的幻想也就此破灭”。

“原来每个受父王宠爱的小公主,都只是人世间的幻觉,原来就算曾存在过,最终也会消失。”这是芈月在父权谱系里寻找自我的意识、身份认同和位置。

第二个“结”绾起于生母向氏绝别离,结于与养母莒姬陌路并少女初潮,最后终于质于燕国与孟嬴重见后的“心如死灰”。

“第一,不要做媵;第二,不要嫁入王室;第三,不要再嫁。你还记得吗,记得吗?”

“母亲,对不起,你临终说的话,我大半都违背了,可是我不得已的,不得已的。”

这是芈月在母系图谱里寻找自我的意识、身份认同和位置。

第三个“结”绾于与黄歇情窦初开(每一份初恋都是少女最美好的情怀和最坚实的依靠,而芈月的初恋,尤其有一股“狠劲”?什么“狠”?对比看张爱玲的《爱》,可以揣摩和体会),结于山鬼舞自枕席于秦王驷(每一种初夜都是成长中的疼痛与蜕变:这个蜕变具有非常强大的逻辑。如何强大?对比电视剧《芈月传》或许可以揣摩和体会),终于逃离燕国时“初恋,再见初恋”,彻底否定了过去的纠结(每一种再见初恋都是对前任、现任和后任的无限否定)。

“那飘荡在躯壳外的灵魂,终于归窍,那曾经被禁锢于樊篱的自己,终于回来。此刻,她是芈月,她不只是秦王遗妾,也不只是秦质子嬴稷的母亲。她是她自己,听从自己的心而行,为自己而活。”这是在性别关系图谱里寻找芈月自我的意识、身份和位置。

网文的脉络:重构““女性向””历史

在网络文学女频史的起承转合潮流中看《芈月传》,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女频小说从“争爱争宠争自我”升华到重构“女性向”历史。《芈月传》承传“女性向大历史”争夺话语权的女频传统,于2015年通过转译、落地,重新接续传统文脉,并“被代表”“女性向”历史书写群体,直面传统“男性向”历史情结的审视与质疑。

2003年至2007年,“女性向”大历史书写在网文中崛起:《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琅琊榜》等一大批精品网络文学和精品作家诞生。这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2009年至2014年,无线端升起,全面转向日常萌和轻穿越架空。2015年上半年的电视剧《琅琊榜》已经可以见出“日常化”和“宅腐基萌”等亚文化元素对“女性向”大历史书写和大众流行文化生产机制与体制、业态与形态的侵入。2015年下半年《芈月传》入市,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女性向”大历史书写的重续前缘,同时,在网络类型文潮流进入社会大众流行和主流化过程的变异与承传中,以“女性大历史”接续“历史书写”的传统文脉。但在一些最关键处亦有反动和颠覆,如对中国“男性向”历史书写传统情结造成挑战甚至颠覆。因此,《芈月传》必然“被代表”“女性向”历史书写群体,接受来自传统“男性向”历史情结的审视与质疑。

可以将《芈月传》中“女性向”的少女初恋情结和《刺客聂隐娘》中“男性向”的少女初恋情结对比起来看,你将有可能洞悉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国男性精英群体中一种隐秘的传统心结,以及他们被《芈月传》等女性历史群体书写“冒犯的愤怒”。

《芈月传》在“十年宫斗史”中,完成了从争爱到争宠到争女性自身的自我意识、独立和梦想的转折与谱系。一如我之前所说,女频“宫斗史”,甚至都是在从《金枝玉孽1》到《金枝玉孽2》之间萌孽和形成的,并经历了我所概括的三大转折与变化:

第一阶段,是争爱。像《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都是争爱。爱是唯一,爱情大过天,这还停留在浪漫言情的阶段。《步步惊心》已经有了点变化的小端倪,就是那个女主人公为什么并没有拼死跟随八爷而是转向四爷的怀抱。若按以前的套路,那肯定是至死不渝的。

第二个阶段,是争宠,像《甄嬛传》。争宠是为了什么?最初的宫斗文中,有的是为了复仇,比如《凤求凰》;有的是为了生存,比如《甄嬛传》。但是,争宠争来的是什么?不就是地位和权力吗?哪怕在文中女主实则和某人有了真感情,但是作品都在明白无误地讲述一点——“皇帝的宠爱是你最佳的武器”。

第三个阶段,是争独立——争地位、争自我、争梦想。《庶女攻略》是这种意识的萌孽——摆明了要争权,争地位。为了什么?权力和地位能让自己拥有话语权,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拼尽力气,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让自己能够活下来。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庶女攻略》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个发展线中,《芈月传》可以说是最终“旗帜鲜明”“集大成式”地完成了这种从争地位到争自我、争梦想的演变轨迹。

《芈月传》浓缩了网络文学以“性别革命”重建女性自我意识、两性关系和女性族群认同的发展史。比如,《庶女攻略》“把老公当老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追求两性平等之爱,《木兰无长兄》对两性性别角色进行逆转并寻找“剩女价值”……从“霸道总裁流”的权威父亲,到“邻家大叔”的中产阶级父亲,再到“小爸爸或娘爸”的平民父亲,《芈月传》里其本都有体现。你看看秦王那个角色就明白了,这个人物是非常复杂的。

可以说,《芈月传》中“一个女人和她的四个男人”的关系,浓缩了网络文学对性别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对“女人何以为女人”和如何重建“两性关系”与自我意识,一直都在提出拷问。

时代的脉络:当代女性生存困境和时代哲学

从大争之世“芈月传”到21世纪“她”时代,我们可以来看“芈月热”背后的当代女性生存困境和时代哲学。

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W概念股”,即女性概念股(“芈月”也是一支“W概念股”),代表了“超级IP热”商业化潮流背后的“文学精神”。21世纪以来,女性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商业消费概念;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成为商业消费的轴心动力,“女性消费主义在中国崛起”,“女性阅读”“性别写作”“她时代”……制造了整个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中“W概念股”强势崛起的大潮流。当下的超级IP热里面,女性题材的作品,几乎占领了大半壁江山。在当下超级IP热的商业消费潮流中,如何理解一种新的“文学精神”?《芈月传》从“欲望导向”到“精神诉求”的转向,给我们以某种启示。

“历女”是借用于日本的流行语。在日本媒体发布的2009年度新词流行语中,“历女”位居前十。据称,历女是日本战国时期辅助将军们平定天下的女性,常常在将军们把握不定,或遭遇危机的时候出来帮将军们做出决定、解决难题。

二十至三十几岁的日本女性,出现了“历女”追捧族:她们喜看日本战国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系列“大河史剧”,追捧这类题材的主人公即历史上的那些“历女”们;许多职业女性成了历史小说的忠实“粉丝”,由此“历女”们催热日本历史读物,带动了女性学习历史、回归本国文化传统的阅读欲望;“历女”潮还造就 “历女市场”,“朝日新闻出版株式会社书籍编辑部长矢部万纪子分析,女性读者身处当前的差别社会,遭遇到人际关系僵化等诸多问题,她们渴望从历史小说所描绘的‘古老而美好的日本’当中寻找温暖,治愈心灵的创伤”。

几乎就在日本“历女热”的同时,在中国网络女性作家里,也出现了一大批我所谓的三高(高知、高资、高姿)“历女”式女性群体,她们推动了整个网络文学/文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文抄流”到“知识考古”“文解潮流”(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和“知识谱系重建”的转折与嬗变。

“网文”成为一个引子,让许多作者和读者迈过专业、历史和传统的门槛,成为其中的“专家”……“看完《星辰变》和《搜神记》,就看了不少山海经考古研究的书”;“最近看古言,都快成古代继承法专家了,读了好多博士论文……我自己写论文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心过”;“读者跟着读故事,也去读古书,考据党就是这么出来的”。“历女”们如是说。

于是,继“百家讲坛”、“天涯草根说史”热之后,现在,网文成了普及知识、历史和传统的一种好载体:简单的抄诗抄词抄知识,仍然会是“小爽点”之一,但是,真正的“大爽点”已经开始转移到对这种知识的重释与重译、重述与重塑,甚至是对整个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系的重构,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洞察力、预判力和行动力。

比如说,“新婚姻法”出台以后,在古言中出现大量女性财产、婚嫁、身份和地位的“知识考古”和“谱系重建”,上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作品都是这种潮流中的一种折射。蒋胜男在《芈月传》中,其实也承袭了知识考古和重建知识体系的潮流,不过,她的视角是从“女财”变成了“女才”:对《诗经》《楚辞》以及那些蚕桑、神祭等的考古和还原。

这或许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化母题、故事原型和类型模式)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的知识考古、“文解潮流”和“知识谱系重建”,或许会是下一波网络文学超级IP的诞生之源。

“芈月热”中的“她时代”——在男权社会中重建女性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的亚文化X微社群和大众化与主流化运动,是女权主义与父权社会之间的博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曾两度以“W经济”(Womenomics)为题,预言“世界经济越来越掌握在女性手中”。“W经济”与“W股”仍然是相比较“M股”(男性概念股)而言的——这似乎是为了有力证明或只是证明“女性撑起半边天”。但事实上,这种论证已经成为“过去时”。

真正的进行时和将来时,是要考证“W经济”在和“M经济”相比较的性别框架之下,“W股”自身演变的轨迹和动力。因此,对于女性来说,最重要的自我概念不是相对于男性社会而言(虽然,女性自我的概念界定,要在男—女两性的概念比较和前提框架下进行),而是相对于女性自身而言: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的决裂,现代女性阵营的分化,同一女性的变化,同种女性多元化需求的细分……

所以,“她时代”并不只是“他时代”之外的“她”的时代,也是女性之间“她”和“她”之间激烈博弈的“她”们时代,包括大规模地清除“异己”运动:像圣母、白莲花、绿茶婊、女神、女汉子等一系列流行的概念背后,都隐念着女性对“女性族群中以男性他者的眼光来构建自身角色的异己分子”强烈的质疑、排斥、抨击甚至是清除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对比出电视剧《芈月传》和原著小说《芈月传》的核心差异:为何说电视剧《芈月传》是传统的、男人的、大众的故事体系与价值观念,而原著小说《芈月传》为何是新锐的、女性的、先锋的叙事模式与理念、哲学?你就直接对比芈月、芈殊、芈茵三个不同的“她”,以及彼此的关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女性自身裂变的轨迹,而非“他视觉中的她”身份的寻找。这才是《芈月传》真正戳中时代痛点的地方。

少女成长心结:小可以安家,大可以定邦

我做博士论文时,曾经顺带考察了中国从由母系社会主导权力的“大母神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祭司王朝时代”(类似于太阳王和月亮神的婚媾),再经过春秋战国“大争之世”“群雄争霸”,在秦汉之后,中国终于全面进入由父系和男权主导的家国天下社会,并且以“八卦”之心,写了一份类似于“中国女神在父系与男权社会的视觉形象演变”的研究提纲,如女神们是如何从权力无力的“母亲神”,一步步变成自荐枕席、共度云雨、只能靠身体上位的“巫山神女”们的。看《芈月传》就勾起了这方面的很多回忆。(当然,这纯粹是我跟历史瞎捣蛋闹着玩的。不能当真,更不能当学术研究看。)

我以为,芈月生活的时代,正是母系社会到父权社会权力重心转移、激烈震荡的“最后一公里”。所以春秋战国,其实是两大权力集团最后的博弈,整个时代其实就被撕裂成了无数的碎片,只不过有的碎片大些,有的碎片小一些。就像屈原楚辞谱系中原是隶属于大母神神话谱系中的女神形象(如大司命和少司命),被全面篡改成男性视角中被意淫的女性形象(如山鬼),其实就是这种历史和时代的一种折射和隐喻。

《芈月传》诞生的时代,亲历和见证着一种女性、女系、女权从争爱到争宠,再到争自身的独立、梦想和身份地位的反动。这不太好说是一种女权主义对男权社会的反攻,但至少,从某种意义来说,确实代表着一种女性势力的崛起。而这些势力,成为当下中国人分类群、分阶层、分群体的人群细分之后又重新组织起来的亚文化X微社群“重组”主导力量,比如宅腐基萌中的腐女群体、中国式家长集体焦虑中的妈妈友群体、从《来自星星的你》到《太阳的后裔》中消费男色的年轻色女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在这种重组运动中寻找自我的意识、族群的认同、文化的建构,并在寻找着不同社群和阶层之间的安全边界和契约规则,寻找着整个社群和社会之间重新订立契约即“为世界立法(立规矩)”的新秩序重建。

中国当下最焦虑的事情,其实就是弥合裂缝、达成共识、秩序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一直坚持着2007年我跟《悦己》主编对话时的一个观点:21世纪是“中国式女道”崛起的时代。女性的力量,将是平抚这个社会的焦躁、不安全感和不确定的重要力量。所以,不能低估女性自身的“少女成长心结”对于缝补这个“撕裂的时代”的重要影响。

比如说,从大的角度来说,对于蔡英文自身“为何是单身女总统”的缘由即“少女之心结”追根溯源,或许我们能够研判和预判,她对台湾的执政,对于中国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将有何影响。而从小的最细微的角度来说,当下一系列的“凤凰男孔雀女”“辣妈熊孩”“当婆婆遇见妈”“母女战争”等社会、家庭和个人问题的背后,都与原生家庭中的“少女成长心结”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个女人的“第二人生”,往往由她的“第一人生”隐秘地支配着的。少女成长心结,小可以安家,大可以定邦。怎可忽视?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从“少女的成长心结”这个视角来解读《芈月传》对大争之世、争霸天下的大历史叙述的轴心。

一切历史,均是对当代生活的启迪与阐发。一如“历女们宏大叙事抱负的反面,正是对现实的失望。抱负有多大,失望就有多深”,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群体们,需要知古明今,“从历史比较中寻找参照依据做判断”,重建自己的生活、现实和人生。这是今天研讨《芈月传》最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作 者: 庄庸,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

重估俄苏文学(二十)

猜你喜欢
少女历史时代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