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03-15 02:00湖北吴婧雯云南周明全
名作欣赏 2016年22期

湖北 吴婧雯 云南 周明全

产业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北吴婧雯 云南周明全

周明全:我看到你们学校学报对你的采访,你说你因为大一的时候,教“广播电视概论”的老师推荐你看了一百部电影,因而走上了电影评论这条路。当时看这么多电影,对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电影是哪几部?为什么?

吴婧雯:坦白地讲,“广播电视概论”这门课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广播电视的相关理论,以及电影的分级制度、分镜头、电影稿本的编写等基础课程。课上,任课教师列出《剪刀手爱德华》《日戈瓦医生》《滑动门》等百余部参考影片让我们学习。对于那会儿刚涉猎这个专业的我们,大多数电影晦涩且难以看下去。电影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有这样一种光影艺术能将人们从幻觉拉回现实,再从现实回到荧幕,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愉悦,它存在着理性与感性,有限与无限的可能。如果要说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影片当属《楚门的世界》,彼得·威尔执导,影片精心编织了一场关于虚拟的真实与谎言。这也是我专业从事影评的开始。还有就是鬼才昆汀的《低俗小说》,看似六个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各自讲述了一个不同的事件,共同的戏剧属性将它们紧密相连,在单个事件中又有无数未知的可能性。电影顽童蒂姆·波顿有过封闭的童年,那部《剪刀手爱德华》中有一个诡异得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将剪刀手看作是蒂姆·波顿的化身:奇异的外表、诗性的灵魂、独特的认知方式,表现了他孤独和难以与他周围人沟通的心境。

周明全:你的导师徐兆寿既写小说,也做文学、文化研究,还在学校搞了“重返经典”的论坛,可谓多面手,能谈谈他对你的影响吗?

吴婧雯:三年又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导师徐兆寿先生的谆谆教导下,研究相关文艺理论以及现当代的文学现象,渐渐步入了文学的领域。“重返经典”大课堂犹如一场饕餮盛宴,给我们开出的文史哲相关经典读物,名家解读精髓,透过一百本书、一百部电影,进入文学或影视作品本身,还原真实的文本,使我受益良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导师还让我研习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方法论》等与文艺理论方法有关的书籍,从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至今不能忘却的是当我无从下笔、停滞不前时,徐老师的鼓励犹在耳畔:现在的你遇到一个瓶颈,克服困难便能大有所获。这些年我跟随徐老师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参加学术研讨会开拓了视野,更学会分析和处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在导师的一步步指引下,我走上了影视批评这条坎坷之路。

周明全:我看你的电影评论,个人感悟式的东西很多,从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定位,进行学理性探究的文章较少,你是觉得个人感悟式的表达更利于你观点的彰显还是觉得从史的角度来评价太繁芜而无意义?

吴婧雯:可能与当初我看电影的切入点有关,喜欢将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仿佛一吐为快,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每看一部片子,不免带入很多个人的东西,就是您说的个人感悟,是最直接有效的观影体验,这是我对影片的立足点,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要比冷峻的史料铺设更显温情。随着相关理论学习的深入,今后也许我会跳出影片本身,对于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伦理道德以及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周明全:看了你两本评论电影的书,感觉你看的影片很多,你认为好电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吴婧雯:美国第一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中暗自神伤:真正的好电影不多,甚至连电影专业的学生都没看过布努埃尔、布列松或者小津安二郎的任何一部影片。究竟怎样才能称得上好电影呢?在我看来应当是较少受到市场左右、审美需求、投资方的影响,尽可能摆脱他们的束缚进行的影片创作;一部好的影片当是那些表达了创作者深沉的情感,激起视觉或听觉甚至味觉等感官刺激,有着艺术的追求,并且在它上映若干年后,仍能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影片中的某个情节,为某些场景动容。上映时斩获多少奖,创造多少票房,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多少人会清楚地记得呢?而令观众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或者转场甚至是某个经典镜头仍能够记忆犹新,准确描述出来,才称得上是一部好的影片。

周明全:你对《百鸟朝凤》跪求排片事件如何看?你觉得当下的电影市场生态正常吗?

吴婧雯:2009年时,中国电影票房不到39亿,屏幕也不过4700块,当时流行一种叫“独立电影”的说法,游离于体制和限定外以小成本投资的文艺片居多,创作者以自我宣泄和情感表达为终极目的,全然将票房和市场抛于九霄云外。于是就有了像方励这样的独立制片人创办劳雷影业,同独立导演合作了《颐和园》《苹果》等,拿了些奖项,但没有赚到票房。商业和文艺片的界定,用一句浅显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想赚钱,就拍商业片,要想拿奖,就拍文艺片。”

文艺片或者艺术片占据的份额少得可怜:上映一波三折的《一个勺子》票房1900万,斩获金马奖五项大奖的《推拿》只有1290万,贾樟柯最赚钱的片子《山河故人》不过3000万,这些相较于同期上映的进口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的周内票房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零头。眼下已经是知名制片人的方励转战《后会无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后,最新的一部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前一部影片路演时他说:“一部回归初心的诚意之作,砸进多少(钱)都愿意。”这次为争取《百鸟朝凤》的排片,他惊天一跪,所有人未曾料想到,他用如此激烈的方式面对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无论发展路途如何艰难,经历了什么潮流变化,它始终坚守着深厚的文化主线,未曾阻断。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脉络和现实主义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鲜艳光明,在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集体对这种现实主义反应得尤为强烈。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值得注意的有《小时代》系列的上映,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导演郭敬明的疯狂粉丝,他们在翘首盼望中纷纷倾尽所能支持作品。除此之外还有根据真人秀综艺节目改编的大电影如《奔跑吧兄弟》《爸爸的假期》,均超过4亿票房。冯小刚导演就曾炮轰:“综艺电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过分营销忽视本体,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由此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奇观、异形甚至媚俗化的发展态势。

周明全:你觉得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如何?你认为哪几部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水准和高度?

吴婧雯:201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变化发展的第十个年头,2002年的全年9.2亿票房到2012年底,同比增长30.18%,其中国产票房占全部票房总额48.46%。2013年以《泰囧》为代表的中小成本电影构成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影片成功逆袭。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17.69亿,2014年达到296.39亿,2015年达到440.69亿,单从票房反映出中国电影发展呈现的良好态势。我之前没有做过有关电影史的梳理,泛泛地从断代看,《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红河谷》《英雄》《苏州河》《山河故人》《悲情城市》《重庆森林》《新龙门客栈》《风柜来的人》等影片反映了一定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周明全:中国动漫的发展前景如何?

吴婧雯:1926年,中国产生了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中国动漫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壮大,明显具有现实的讽刺和批判特点。3D巨制的历史巨作《秦时明月》,以及在2013年深受青年喜爱的《十万个冷笑话》,还有正在更新的《尸兄》等剧的风靡,为中国动漫迎来了广阔的市场。日本的动漫《死神》《妖精的尾巴》《黑子的篮球》等作品更新已接近尾声,占据动漫市场十年之久的《火影忍者》也即将结束,这是中国动漫借此发展的大好时机。近些年,像腾讯这样的大型门户网站,举办了许多动漫网游比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周明全:当下的观众爱看的都是大片,国外大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很大份额,中国名导、巨星们的所谓大片巨作,一般也都有很好的票房,你对大片笼罩市场、左右观众口味的现象如何看?

吴婧雯: 2012年2月18日,中国和美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确定在每年进口的二十部分账影片配额的基础上再增加十四部进口分账的高新技术格式美国电影,票房比例分账也由原来的17.5%提高到25%,至此国产影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我在台湾研修的时候,同编剧陈世杰老师(他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了电视剧《孽子》)聊天,他说跟大陆导演冯小刚成功合作编写《非诚勿扰》后(陈国富曾制作类似题材的电影《征婚启事》),感到内地有丰富的市场和资源在吸引港台地区的导演和演员纷纷转向大陆市场。电影作为一种及时有效的产品,生命周期很短,需要保持不断创新,其商业运作呈现出高风险性和高度灵活性。2002年张艺谋的一部《英雄》开启中国大片的时代,《英雄》的公映终结了内地电影市场近十年的低迷期,开启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由此来看,电影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观众选择了票房占据主导的大片时代,电影产业化将会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明全:中国科幻小说家的《三体》,已获世界文学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已经接近世界的最高水平,你觉得这会不会激励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吴婧雯:本土科幻小说获得认可,类似于将《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搬上荧幕成为可能。《星球大战》系列在过去近四十年长盛不衰,再到漫威漫画公司(Marvel Comics)根据漫画改编而成的宇宙英雄系列电影在2015年《蚁人》上映实现第二阶段的收官,科幻类型电影成为类型电影中的重要组成。中国类似科幻电影如何将纯熟的作品《三体》拍成电影,满足观众对于科幻故事的需求,功能往往大于形式,创作者的偏好信念、角色、主旨、风格、属性和想要表达的故事氛围,将会决定一个故事的特性和布局,小说描述的内容如何转化为影视语言,唤起共同的深层记忆和触动内心深处的故事,是中国科幻电影生产者在创作中需要注意的。

周明全:你本科开始研究电影,硕士也在继续做电影研究,马上硕士毕业了吧,请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

吴婧雯:本科至研究生七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这一路有些五味杂陈,更多的是不舍,即将告别校园和师友。最近一段时间事情过于繁杂,有些倦怠,需要调整一下,主要是想接下来干什么。未来我将继续进行影视作品批评与评论,不拘泥于时下的作品,

还要整理准备出版的研修记,之前拖得有些久了。

作 者: 吴婧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出版影评集《养一对青眼》,2014年出版评论集《流连在光影之隙》,现为甘肃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周明全,青年批评家,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