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6-03-20 22:54重庆市南川区马嘴小学校杨应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困境

重庆市南川区马嘴小学校 杨应希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重庆市南川区马嘴小学校 杨应希

摘要:“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早出现于英美国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许多城市学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发关于本校的校本课程,但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却存在目标模糊、价值偏离、专业失准等诸多问题。农村学校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发校本课程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为例,浅谈当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及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学校 困境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数学校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很少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许多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在英美等国家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我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何谓“校本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笔者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和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利用当地特色和资源开发新课程,新编教材。近几年,许多城市学校利用本校的有效资源,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很大成果,甚至已经形成学校自己的模式。反观农村地区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却陷入困境。

1.农村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个性,没有体现自身的传统优势。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起步早、水平高、硬件强,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本课程理论以及模式。反观农村学校尤其是内地的农村学校,它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普遍起步晚、水平低、硬件弱,大多数农村学校陷入经验主义,无可避免地复制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忽视对农村自身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依照城市学校经验的校本课程只流于形式,不能适应农村学校的发展,甚至会使农村陷入泥潭,停滞不前。还有部分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还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上,忽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被看作是学生需要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思考的对象。既然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非常明显,那么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体现农村特色。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更贴近大自然,有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风物,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科学技术资源。这些资源分布广泛,领域众多,总量充足,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编制适合本学校的优质校本课程教材或许能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解决农村学生面临的困难。

2.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农村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学到教科书上的知识,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很多农村教师都是城市生源的师范类毕业生,缺少对农村基本认识的了解,缺乏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他们一心想考调回城,把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作一个跳板。另外,农村教师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知识和能力。长久以来,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农村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无法重构自己的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无法增强农村教师自身的专业归属感。许多农村教师就算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也是迫于领导压力,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发校本课程,不可能真正从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角度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更不知道怎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农村学生乡愁情感的流失。农村学校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得不进城务工。父母进城务工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对子女的要求也发生变化。他们把“读好书,以后能进城找到一个好工作”作为孩子学习的唯一目的,不需要子女在家干农活和家务。有的家长甚至让子女初中毕业就和他们一起进城务工。农村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渐渐失去对农村的认同,失去对农村的热情,他们更加向往大城市。例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希望自己能考个好大学,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几乎没有人希望留在农村。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学生的乡愁情感正在逐渐流失,这对于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起到阻碍作用。针对这些困境,农村学校应如何采取相应对策?笔者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1.努力争取全方位支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教师数量不足,国家投资有限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农村学校是被动等待帮助还是努力争取全方位支持?答案显然是后者。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领导结识了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的制片人,领导把开发农村校本课程的想法告诉制片人,希望能得到支持。制片人很有兴趣,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南川,对笔者所在学校进行调研,决定打造一堂关于自然教育的校本课程。在学校和电视台的努力下,这门课程得到香港福幼基金会的资金援助,得到重庆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的具体指导以及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的技术支撑。

2.树立正确理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色,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独有文化和资源,开发具有乡土意蕴和教育价值的课程,明确课程开发的纲要和方案,安排好具体板块,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周围的药物植物资源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三年级自然教育课程为例,该课程可分为九大板块:①自然观察(五感观察法),旨在让学生用五感感受大自然;②收集(叶片、花、果的收集),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并且了解家乡的植物,如车前草、吉祥草、马兰花、野棉花、白苏、白花败酱、三叶鬼针草、黄花蒿、火棘、三脉紫菀等;③移植和种植,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了植物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地点移植和种植合适的植物;④绘画植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记录生长情况;⑤鸟类观察;⑥制作鸟窝,培养动手能力;⑦简单了解植物的药理知识;⑧学会制药方式;⑨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以作文的方式写个人学习心得并且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

这九大板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自然融入农村学生生活中,结合农村生活体验激发农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笔者所在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把几块空地打造成公共花园,建立“自然博物馆”,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标本挂在“自然博物馆”里供全体师生欣赏。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农村教师更是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灵魂。学校应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有关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水平,增强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为了更好地打造自然教育课程,组织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参观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邀请药研所专家为学生介绍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价值,组织教师参观南川金佛山600亩的玉簪花培育基地,派遣五位教师在暑假时参加重庆市缙云山自然教育培训。通过这些活动和培训,全体教师的自然教育知识得到提高。这些自然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了教师的专业归属感,使教师们不遗余力地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编纂校本课程的教材中,带领农村学生重拾乡愁情感。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农村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并且能在其中体验到快乐,享受到乐趣,让他们以后依旧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在不断探索和深化中。只要广大农村学校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特色资源,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一定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课程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 波.农村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5

[2]王 倩.开发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必要性之分析[J].教育探索,2008

[3]王艳梅.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72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