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体育活动中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

2016-03-29 18:15顾启兰许文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文化意识体育活动

顾启兰,许文婷

(常州工学院数理与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体育活动中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

顾启兰,许文婷

(常州工学院数理与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场所不仅是在办公室、课堂和学生宿舍,也可以转移到操场、户外,可以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人文素养培养联系起来。适度、健康的体育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意识和进行心理调适的重要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践行人文精神,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体育活动;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意识;人文素养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不仅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个体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意识、社会感情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的途径之一。人文素养就是具备一定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知行一致实践人文行为,即始终把人文关怀作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把人作为终极关怀的素养。它包括鲜明的主体意识、健康的道德意识、丰富的文化意识以及健康的心理等。在物质与金钱至上的消费社会里,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用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户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少,这极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关联入手探讨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体育活动与主体意识培育

辅导员的中心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在办公室里展开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而且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学生的体育活动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主体,应得到重视。早在西周,人才教育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全方面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文化修养高、军事能力强的人。其中“射、御”就是射箭、骑马和驾车,具备这样体育技能的人即可独立进行战事活动,可见,体育活动很早就在古代教育中发挥“立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活动也是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体育活动处处都显示了人的能力和自信,无处不在彰显人的情感、意志和人对自由、解放的渴求与努力。

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体育认知能力较高,但参与比率、频率较低,活动时间较少,并且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单调,体育消费水平也比较低。这也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主动参与体验和被动接受欣赏两种。学校举办的校级运动会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但实际上学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率并不高,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校级运动会就相当于放假。而一些女大学生课余时间宁可“窝”在宿舍里,也不愿到操场走走。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竞赛,目的不仅仅是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让学生离开网络,走出宿舍,更是要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定期组织班对班、年级与年级的篮球对抗赛,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让操场成为展现学生活力的舞台。18~24岁的大学生身体机能旺盛,有着较强的表现欲,都有成为焦点的成就意识,只要有适宜的空间,他们乐于创新,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辅导员应组织、支持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以旗帜、标语、口号等形式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主体意识。

二、体育活动与道德意识培育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社会道德现象。如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公平竞争,能否协同合作,是否尊重他人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来教育青年。理想的体育活动应以富有人文精神的运动来实现选手之间建立友谊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应该满足大学生对道德的内在需求,提供大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的实践机会。

大学生在竞赛中的很多行为,反映了其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道德行为规范与伦理价值标准。体育活动中的大学生是真实的,他们对于比赛的胜负、荣誉的得失、个人的肢体碰撞的反应是最真实的。赛场上大学生为了获胜互相合作,互相碰撞,但是名义上的胜利永远只属于一方,如何公平竞争、增进友谊和团结实际上是大学生的一次道德选择和实践。正如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前主席Willy Daume所说,“庆祝比赛胜利的仪式上没有公平竞赛这个奖项,没有为此设立的奖金、奖牌、证书。获胜是体育比赛中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而公平竞赛却不是显而易见的”[1]。大学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见证真实的道德冲突,他们有机会自己去面对、独立去解决这种冲突,特别是在“不公平”“不合作”的现象面前,学会冷静客观地处理问题。辅导员的适时介入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校与校、院系及班级之间增进交流合作,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建立起来。学生所认同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对团队、对院系、对学校的感情,有利于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体育活动与文化意识培育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大学生群体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受到太多的影像诱惑,搜索引擎的存在也使很多大学生放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很多大学生忽略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重大人才工程中的第五点就是文化名家工程,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文化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可以很好地将人文素养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中国古代体育如“气”、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动静相因等无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无不是中国文化观念的呈现。《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虽然这段话是说音乐在古代社会的作用,然而“舞”也可以理解成现代的健身操,由此,体育活动与音乐、民心的宣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大学生打太极拳、跑步、练武术等,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如儒家“和谐中庸”的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要“礼让”,注重心性修为、身心合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无争”与“有礼”决定了中国的体育精神应含蓄礼让,不因争夺名利而逾越法度规范。体育比赛不是排异而是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彼此友好和谐相处。

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要互相尊重,还要尊重裁判员、观众;观众也要尊重运动员的表现。引导大学生体会道家的“形神统一”“动静合一”的思想,将学习和体育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按照自然的变化调整自身内外环境的平衡。“文化”,英文译为“culture”,拉丁语译为“cults”,其词义中就有“耕作”的意思。因而,讲到文化就意味着身体不断劳作。坚持“体育教育化”的理念,不仅重视体育活动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也要秉持通过体育活动开展文化教育的思想。辅导员可组织大学生们开展体育活动,让他们的身体动起来,体会身体运动产生的乐趣。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邦主张体育教育化,体育即教育,“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2]。参与什么体育活动,以什么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表征了这个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不要忽略辅导员在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四、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培育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其重要职责之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等方面不如意时,往往会选择抽烟酗酒、沉溺网络、暴饮暴食等发泄情绪,很多女生迷恋节食瘦身,熬夜晚起,饮食常常不规律,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体育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是激烈的、对抗的,情绪的表达是高昂的、直接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减缓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但有消极锻炼依赖的学生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充分认识、足够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可以联合体育教师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以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况,预防和及时处理大学生出现的消极情绪。一方面通过开展竞技类比赛,还原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克服挫折心理,真切地体会竞争的激烈,正确处理与他人的摩擦冲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们观看比赛。观看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精神享受,一种负面情绪释放的方式。为胜利欢呼,为拼搏喝彩,校园中充满激情的呐喊和紧张的竞赛将熟悉的和陌生的大学生们联系到了一起。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向学生撒出人文关怀的种子,引导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去适应外在的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踏入社会。

五、结语

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基于自身的需要自觉或被动参与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是学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组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活动,让大学生体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运动场成为道德思想教育的课堂,让体育活动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辅导员应深入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化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为学生服务,和大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41-146.

[2]方万邦.体育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15.

责任编辑:赵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1-0106-03

作者简介:顾启兰(1977—),女,讲师。

收稿日期:2015-04-30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1.024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文化意识体育活动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