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绘本创作要素探析

2016-04-04 21:11王丽馨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关键词:绘本色彩创作

王丽馨(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绘本创作要素探析

王丽馨(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导。接受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注重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元对话关系,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强调文学作品在阅读群体内心引发的感知效果。儿童绘本的创作者需要熟悉儿童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建构儿童内心映像的能力,运用恰当的造型和色彩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水平的作品,从而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接受理论;儿童绘本;创作要素

一、接受理论的出现及应用领域

西方文学创作范式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阶段(新批评)以及近年来注意力显著转向读者阶段”。[1]19世纪中叶以后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学研究的主流也采用实证主义范式,即以考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的关系或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与历史的关系为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鉴于文学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的评论始终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文学理论的思维重点逐步转移到对文学的接受与影响问题的研究上。接受理论在出现之前,作家群体和文学理论或关注作品本身,或关注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或关注文学创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当具有的体系和内在规律。上述观点都把重点放在作品和时代背景,侧重于承认作品的生命来自作品自身的存在,只有接受理论对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体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体现读者阶段的集大成者,就是接受理论(ReceptionalAesthetic)。接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到高潮,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它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H·R·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儿等5名文学理论家创立,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截止到目前,接受理论在文坛领域虽然没有赢得如实证主义、形式主义曾经有过的显赫地位,但是由于它为文学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因而对很多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也承认,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经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了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地位。

二、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指导意义

第一,重视作品时空的延长。作品创作出来只是第一步,没有读者的阅读和延伸理解,作品仍处于未完成阶段。作家的创作仅仅是创造了文字,读者阅读文字才能实现作品的终极目标。阅读行为包括认知、思维、情绪、唤醒、认同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常常可以借助于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唤醒自己的生活积淀,从而固化或者改变原有的生活理念。

第二,尊重读者的自我理解。不承认文学本文只有一个主题,读者同时也是鉴赏家、传播者和批评家,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读者由于个性天赋、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等主观因素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认识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只要观点合情、合理、合法,就应当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精神自由、良心自由、宽容精神是社会成员之间互惠共存的根基。

第三,读者的观点和见解处于第一的位置。“期待视野”是H·R·姚斯提出的一个中心概念,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情感唤醒,认为读者感受或阐释作品的着眼点需要建立在不时代、不同群体构成的差异性模式上,强调读者从作者的叙述中发现、悟到了什么,侧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关系,作品的完美实现要依赖读者在观念和行为中将之具体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作品本身本文与读者的审美活动相融合,否则仅仅是一些被印在纸张上的印刷符号而已。“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只有阅谈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2]

上述理论观点对儿童绘本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的特点表现为心智和肢体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尚不成熟。那么,作为成年人的作者应当如何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创作出符合儿童需要的绘本?一部优秀的绘本具备了什么要素才对儿童的心智成长具有正面促进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终极目的是完善人的人格和能力,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个体。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创作优秀绘本的基础和依据。皮亚杰认为,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的熏陶同时影响着儿童对世界构成的认知方式,儿童的大脑在其感知范围内处理着复杂的信息从而实现平衡。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符号系统的逐步训练是儿童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重要工具,在其理论框架中,“最近发展区”阶段和“脚手架”阶段是两个重要概念,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段独立完成的成就为第一阶段,“脚手架”阶段是指儿童在成年人帮助下提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和阅读等方式引导儿童往更高级别的潜能发展。

接受理论作为绘本创作的一个新兴理论,强调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儿童心理学以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为研究对象,虽然接受理论和学前儿童心理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共同指向一个区域,即儿童读物不仅要基于儿童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而且更要适量提前,具备启发、引导的功能。

三、接受理论与儿童绘本创作要素

1.道德观念的树立

接受理论认为,作品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期待期和想象空间。针对儿童教育而言,在这个期待期内应当对儿童进行价值观教育并使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得以巩固。儿童的道德认知表现为对是非、对错、善恶等伦理思想的判断以及据此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三岁左右的幼儿就已经对某些行为产生了朴素道德的意识,他们会感到自己必须做某些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情,开始认识到某些规范的权威性”,[3]在进入4岁以后进入他律道德阶段,表现为遵从父母和赞同因果惩罚,“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4]诚实、公正、友善、礼仪、友谊、互助、同情、尊敬、羞愧、自豪等都是自儿童时期就可以逐步培养的道德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幼儿教育都非常重视品格教育。美国的绘本题材就处处彰显着主流价值和国家精神,甚至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讲述哲学原理,如古希腊神话绘本故事《酒桶里的第欧根尼》,用诙谐幽默的文字、厚重浓郁的油画色彩向孩子展示了古希腊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人生哲理,简单易记,通俗易懂。近几年来,中国优秀的绘本题材开始专注于绘本阅读中的道德意识唤醒,曾经斩获国内外优秀大奖的绘本《团圆》,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向儿童诠释了春节的概念,家庭团聚的欢喜与离别的悲伤,潜移默化中宣扬了骨肉亲情和家庭幸福。儿童在品味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境,不知不觉中道德情感得以提升。

绘本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方式。绘本里面的故事情节、色彩、构图对儿童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父母的养育行为会影响幼儿对道德的理解,幼儿园也是培育幼儿完善道德理念的重要场所,因此绘本作者应当广泛阅读中外书籍,深挖其中蕴含的正能量主题,将它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形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品质的教化。

2.色彩的把握

接受理论强化作者对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儿童不仅是绘本最重要的读者群体,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身心和智力尚处于发育阶段,但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对色彩的敏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发育的特色之一。“儿童早期研究发现,儿童在早期艺术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潜能,适合的形象、色彩、声音、节奏等会引发儿童的愉悦与放松”,[5]“实验数据显示,儿童在三岁半以后的三个月中,就掌握了黑、白、红、绿、黄、蓝、紫、粉、橘这9个基本色彩词汇的用法”。[6]因此,儿童生长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色彩的认知度大于对文字的认知度,绘本中的文字表达部分都处于辅助地位,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文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却能直观显示出来。观察表明,儿童最容易接受的颜色是红、黄、蓝和绿色四种,纯色和饱和度高的色彩都是儿童所爱,所以色彩是吸引儿童行之有效的工具,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打造画面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中的色彩将文字视觉化,可以快速传递给孩子情绪、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与观察的能力从而愉悦儿童的身心,完善他们的人格。颜色鲜亮的色彩与简化的装饰能满足儿童瞬间记忆的生理需求,许多绘本采用了水彩的技法,平面的构图将纯度很高的颜色通过水粉的稀释,形成柔和通透的非自然景观下的色调,符合儿童丰富多彩和活泼有趣的心理活动。例如熊亮创作的《年》中用了大量的纯红色系,通过水彩的薄画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年兽”的特征。浓郁的红色,装饰的笔触,故意的留白,使作品散发着欢乐、热闹的气氛,从而提高了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使其在愉悦的情绪下记住了春节的概念。正因为色彩在绘本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绘本奖项如美国的凯迪克大奖和英国格林威大奖,其遴选优秀作品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即是绘本的艺术风格是否独特且恰当,而色彩设计与造型设计是确立绘本艺术风格的两大支柱。

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针对色彩而言,作者需要掌握视觉设计艺术心理学和儿童色彩感知理论,处理好设计师的“心”和色彩本身的“质”之间的关系。绘本中的色彩是培养儿童审美艺术修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平淡的小事物通过色彩的感染力,在无限想象力的儿童世界里留下了深刻的色彩记忆,儿童通过颜色的记忆将符号化的作品激活,从而增加了绘本作品的时空延续性,这也是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绘本应当具有的内涵之一。

3.造型的夸张

美术的本质是为满足视觉需求而运用物质材料塑造形象的过程,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字典的解释,“型”就是样式,美术造型就是创作者将脑海中的影像投射到一定物质载体上的行为,儿童绘本中的造型就是作者将符合儿童审美水平的画面再现于书本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接受理论要求全面考虑读者的感受,将作品——读者——影响视为一个整体链条,而以影响为终端。“儿童书籍插画本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艺术形式,能在不同层面进行交流,并在儿童的意识中留下深刻烙印。”[7]。

造型、色彩和肌理是美术作品的三大本质特征,儿童对视觉形象早于对文字的认知,因此绘本要在故事主角的造型上体现创新思维。好的绘本造型需要直观的肢体语言、形象的姿势和丰富的面部特征,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角色的丰富感知都依赖于此。儿童依靠表象进行思维,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突出,能否用简介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并进而唤醒儿童感觉器官的好奇和偏好,是衡量一部绘本作品是否被读者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绘制出亲近儿童的视觉形象,在平衡绘画艺术的完美和儿童可读的趣味性之间,后者应该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绘本设计师难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审视其稚嫩的美术涂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灵感。通过幼儿课堂观察发现,儿童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论是处于涂鸦期,还是写实阶段的孩童,都是将周围所熟知的环境通过联想与夸张,借助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平涂色彩在画纸上重现。之所以如此,和儿童的心理成熟期以及感知深度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是以视觉影像为基础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儿童绘本造型风格有个性拟人、夸张变形、简洁抽象三种,夸张的造型风格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迄今依是绘本造型创作的主流,将人或物通过灵气生动的线条描绘,使细节的放大、暗含的凸显、潜藏的外露,从而产生一种醒目的,或是出人意料的强烈效果。

市场上畅销的绘本主角夸张造型分为两种,一是源于固有形态的夸张造型,如绘本《大嘴狗》中,夸张了现实中金毛狗的形象,小眼睛,长耳朵,与众不同的大嘴巴;他装扮成绅士的样子,戴着围巾,穿着西装,还提着一个包。独具风格的造型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使其接受一个道理,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正是你的“与众不同”生活才会有奇迹发生;二是源于幻想的夸张造型,如《城市里来了一条龙》,传统的中国龙的形象经过二次创造,充满童趣地飞翔在城市的想象空间里,阅读后中国龙的形象便定格在童年记忆中。这些绘本造型延续了接受理论中强调读者从作者的叙述中发现、悟到了什么的观点,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

夸张的造型创作手法无定式,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处于何种形态下,其造型都要符合人体、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正常的透视规律,有合理的现实空间逻辑,能产生一个具有丰富感知的三维立体生命,才能既有真实感又有想象空间,从而引导儿童走进绘本,专心致志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接受理论对绘本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绘本艺术作品的创作一定程度上要难于供成人阅读的读物,作者要熟谙儿童心理,对造型艺术理论有着精深的了解,熟练掌握化繁为简的技艺,从而进入既尊重现实又脱离现实的创作意境。

综上所述,接受理论对儿童绘本的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创作不是作者自身天马行空的行为,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个流水线上,读者才是最重要的主体,这一观点对于儿童绘本的创作而言尤其如此。儿童阶段的认知特点表现为对道德初步进入他律认知阶段,对色彩的认知度大于对文字的认知度。因此,绘本的作者要清晰了解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特质,从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素材中提炼出简单而富有寓意的主题,将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夸张、独特、简练、自由的艺术品格加以发挥,并且具有良好的审美水准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才能创作出符合儿童需要的优秀作品。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

[2]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莎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42.

[4]王晓丽.学前儿童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40.

[5]王秀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5.

[6]杨永林、丁韬、杨小璐.顺序、类属、难度——儿童色彩语码习得中的几个问题[M].外国语.2008.

[7](英)马丁·索尔兹伯里.国际最新童书插画[M].王震,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70

(责任编辑:梁田)

J20

A

1008-9675(2016)04-0194-03

2016-05-10

王丽馨(1974-),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绘本色彩创作
绘本
绘本
绘本
《一墙之隔》创作谈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创作随笔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