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研修“双驱动” 创新育种“双效应”——锦江区教学信息化研修工作室推进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2016-04-07 08:13曾乾炳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4期
关键词:锦江区研修学科

曾乾炳 陶 蕾



示范研修“双驱动” 创新育种“双效应”——锦江区教学信息化研修工作室推进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曾乾炳 陶 蕾

地处天府核心腹地的成都市锦江区,已经成为四川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却还没有摆脱现实的困扰:教育管理信息化蓬勃推进,教学信息化推进却抓不着头绪,进展缓慢。2012年,锦江区教育局实施了锦江区“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项目。三年来,网络研修工作室从无到有,已经发展为4个,形成了科学覆盖全区39所中小学校、3 000多名各学科教师的网络研修体系,切实推进了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图1 内容导图

一、“选种”——严格筛选 点面结合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典型的成都市区,教育信息化应该如何起步?锦江区教育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提出了“反木桶原理”:如果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一个学校或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却不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而恰恰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的。因为木桶是非生命体,而教育信息化恰恰是由人这一最富有能动性的生命群体决定的,所以要想补信息化区域不平衡的短板,必须从促进长板的生长来带动。

锦江教育人得到的启示是:面对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短木板”太多的实际,要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需在每一个学校发现并重点培养潜在的“长木板”。明确了工作思路,锦江区教育局启动了网络研修室的组建工作。首期锦江区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在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初中信息技术4个学科各部署一个。遴选“种子教师”是第一项基础工作,被简称为“选种”。网络研修室主持人的遴选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工作。电教馆从全区教师中遴选出各学科公认的4名教师,担任了第一批示范网络研修室主持人。他们既是学科教学骨干又是信息技术能手。接着,又按学科相近原则,通过学校选派和电教馆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把一些有信息技术素养和明显教学发展潜质的教师派入了各个网络研修室,组成了6~10人的研修团队。

图2 锦江区首期教学信息化研修工作室主持人与骨干成员

二、“培育”——机制保障 研培并进

经过最初的组建,锦江区教育局迅速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对示范网络研修室种子教师进行“培育”。

2012-2013年,网络研修的实践在全国刚刚起步,创新性和实践性自然都很强,区电教馆提出了“边研修,边实践;先研修,后示范”的工作原则,认真落实“与其待遇,定其要求,多元研培,平心静气,期许‘花开’”的工作基调,全面展开了种子教师能力培育工作。

示范网络研修工作室的研修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采用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PACK,如图3所示),从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等核心知识的整合以及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方面提升。

图3 TPACK知识框架

种子教师的研修培训计划是多元的。教育局向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定制了6个月的“锦江区教学信息化骨干教师研修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围绕研修主题和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研修室任务为核心,对各室(组)教师的各项知识、技能缺失点进行针对性设计,通过理论讲座、案例分析、对策讨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和提升。研修班师生在“锦江教师成长空间”首批注册,并基于该平台进行了规范性学习与灵活性学习。

图4 梁娟研修室在进行工作室空间设计

网络研修室还组织教师参加“Inter未来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教学变革课程的培训;参加惠普公司“优创”项目培训;赴上海、重庆观摩学习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方法;参加Apple公司技术交流活动;分期推荐“研修室”主持人和骨干教师参加“锦江区名师清华大学暑期研修”。区电教馆为各示范网络研修室特聘1名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做跟踪指导。种子教师——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既有定期的现场培训、研讨、做课,也通过视频连线、微课学习、邮箱往来、QQ交流与异地专家同行进行课堂实时互动和课例研讨。种子教师们反映,示范网络研修室思路明晰、策略落地,使他们走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初期迷茫懵懂,看到了无限创新可能。

图5 锦江区首期4所研修室的网络空间

三、“发芽”——学科应用示范 教师专业发展

一年的时间,首期4个研修室从稚嫩逐渐成熟,主持人和研修成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逐渐增强,示范网络研修室的“播种机”和“孵化器”的作用开始显现,聚合了区域信息化教学示范引领中心、信息化教学研修平台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功能。“研修室”主持人引领研修团队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构建新型学习方式;研修成员回到学校影响、帮助、带动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真实、有效的一线教学信息化。

杜玉小学语文研修室(以下简称“杜玉研修室”)2013年尝试构建“基于魔灯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平台”,致力于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初步形成基于魔灯平台下,语文阅读与习作评改教学新模式。2014年,以学生自带平板电脑的方式,开展基于应用工具的“iPad课堂”建设,并加入国际Tech EDGE(科技融入教育)项目研究。2015年,引入“全景课堂”平台,有效提升“iPad课堂”备课、上课效率,并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全面推广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可谓一步一莲花,发生质的变化,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图6 主持人杜玉在2015年度展示活动中

2014年,梁娟初中英语研修室(以下简称“梁娟研修室”)整体深度推进,在信息化环境及其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力度上更上一个台阶。这一年中,该网络研修工作室进行了3次大型展示活动,聚焦了3个主题:信息技术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支撑和整合;英语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英语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每一次的展示既梳理和总结前一阶段研修工作,又为下一个研究阶段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2015年,汪海鹰研修室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探索,初步总结出4个方向的操作模式“基于自主操作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全员参与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基于适度翻转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基于自动评测与数据分析的作业方式”。

马庆达研修室则长期研究PPT的深度应用与跨平台应用,为锦江区贡献了一批优秀的课件和微课资源,在全国、省、市多次获奖。并形成了深受好评的PPT深度应用系列区本培训课程。

图7 梁娟研修室骨干成员皇影在2014年度展示活动中

三年来,锦江教育资源云平台上,4个教学信息化研修室网络空间践行着“行胜于言”的宗旨。4个研修室团队,经常深入各校,到教师们中间,进行教材教法变革的调研;定期培训家长,致力打造家校共建实验课程的模式。

三年来,4个研修室共培育出教育信息化“种子教师”100余名,“种子教师”已成为所在学校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学骨干。在网络研修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锦江区在各级教学信息化应用竞赛中持续创造成绩优异,在成都市教育技术工作考核中连年排名第一。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研讨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连续4届成为西部地区区(县)级第一名,连续两届荣获优秀组织奖。据统计,全区85%的学校均有教师在该项赛事获奖。

从锦江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可以看到,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切实促进了全区绝大部分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能力提升,全区所有学校从中受了益。江苏省扬州市教科院的专家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交流时说到“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广度、参与的深度、思维的参与度、情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

图8 主持人杜玉在锦江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

四、“开花”——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锦江区中小学校的课堂里正在悄悄发生着四大变化。

1.角色之变

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研修室主持人和成员一直在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怎么改?如何重塑教师的角色?用什么方式使学生能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难忘地平线报告中关于未来学生学习的预期与展望,致力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具体应用,实践新型学习方式。教小学低段语文的杜玉老师,已年逾50,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老教师在小学不受学生欢迎”是个伪命题。她的iPad课堂妙趣横生,连前来指导课堂教学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专家们都为她竖起大拇指。她的iPad不仅作为电子书包,也不仅是沟通作业信息的交互工具,而是真正融入课程。她说,“我想的是让计算机成为讲师,教师成为教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包括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权威化等。”

2.教材之变

由书本是“圣经”到书本是“学材”。基于观念之变,梁娟老师的研修室跳出书本,在网络空间建起初中英语微课库,目前已上传微课140余节,丰富了课程资源。2015年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启动全覆盖的校本微课库建设,梁娟研修室的典型引路效益显著。杜玉研修室将语文课程整合成“主题阅读”与科技相融合;制作成相关的电子书籍、课程iBook以及iTunesU,系统地将语文教学与科技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数字教材。

3.学法之变

杜玉研修室的iPad课堂探索出“三环节教学法”即:任务前置、互动提升、理解重构。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更有效,更有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享受深度研究,深度学习的快乐。任务前置,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前概念”的建立。学生一定不是以一张白纸的姿态走进教室的,教师在上课前将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在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基本内容的学习,采用“双自式参与”,即自读,在“书”中学;自做,在“做”中学。互动提升,课中的“全深度互动”,课中个人问题,小组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求知需求,相互的交流与互动,让孩子们经历“提出质疑→思维碰撞→问题解决→产生新的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过程,实现思维碰撞提升,让真问题、真疑惑、真期待、真学习进入我们的课堂。理解重构,课后,学生通过平台展现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学生互评和自改作品,课后享受式提升,让学生即时交流,即时反馈,跨越时空,让孩子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与提升,获得成就感、认可感、幸福感。

梁娟研修室引领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在其3个校区同时开展“云班”教学,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初中英语深度学习实践,翻转课堂已成学科常态。信息技术在这里,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改变教学方式”。

4.评价之变

由传统评价到初步建立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着力在能力评价、思维评价、全程评价3个方面。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iPad课堂班级(即杜玉研修室相关班级),孩子们不再需要“一考定终生”。在他们的期末考试中,自己完成的“可视化作品”具有较高的权重,以语文为例,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小视频评价标准》关注直接指向“调整、合并、替代、去除、删减”等学生核心创新能力指标,变过去教师评估的主观性为客观性,变单一评估为多元评估。思维评价,通过《小学阅读评价指导任务卡》,关注了学生思维过程,将语文阅读能力及其过程指导细化在其中,凸显评价的指导功能。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水平和努力方向,把只重视结果变为注重学习过程。全程评价,在本项目评价中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了,家长、同学都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评价,完成后的作品放在网上,还有网民们进行评价,全程全方位的评价让评价更加全面公正。“例如,传统考试的‘写字’,我们只能判断是否正确,而无法了解书写笔画的过程,在‘可视化作品’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回放’详细了解孩子们一笔一画书写的详细过程。”

学校与家长建立起一致的评价沟通方式,更利于教师、家长、学生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运用这套评估系统,过去教师眼中学业优秀的学生,在iPad创新能力评估上得分可能并不高,因为他们可能更在意父母怎样说,老师怎样说,少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在传统意义上学业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可能却有着不一样的评价。他们可能因为从不同渠道获得多种信息而得到很高的评估。

五、结束语

根据需要,锦江的研修室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充。有道是,优育“种子”正当时,已然花开满园香;墙内恰是万紫千红,墙外已然万里香飘。锦江的示范网络研修工作室通过大量展示、研讨、培训活动,正在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锦江区之外的成都金堂、青白江,四川自贡、甘孜、阿坝等对口帮扶地区教师由此受益。四川省教育厅朱世宏厅长曾经批示肯定:“锦江区教育局信息化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特色突出,成效显著。”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以《建设高品质应用高效能——看成都市锦江区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题,对锦江区教育信息化作了专门报道。

作者信息

曾乾炳,本科,中教高级,馆长。陶蕾,本科,小教高级。成都市锦江区电化教育馆,610021

猜你喜欢
锦江区研修学科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学科新书导览】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成都市锦江区:从“心”出发 开展“六锦”社保服务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陈历章对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人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