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史料构筑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

2016-04-14 01:14黄福生
考试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黄福生

摘 要: 任何历史课程,都不能回避对历史客观的描述。本文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历史教学转化成对历史事实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使学生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真实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材料进行构建课堂,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历史材料 历史意味 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历史资料,将其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依据,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观点。这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我国史料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教学中并未受到有效重视,也未得到具体实践。

一、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一)史料教学的核心概念

史料是什么?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遗留的痕迹,是研究历史和编写历史传记时所选用的资料,是一种历史信息。史料主要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个大类。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资源,是作为学生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要素。史料教学的核心就是将历史资料运用到课堂中,可以使课堂更具历史意味,能够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学生自我的分析、判断、整理的能力,能够将主观意识渗透到历史认识的客体当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二)现状分析

历史资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教师在选用史料中难免出现问题,总结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料引用过多或者过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史料越多越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史料并不是历史知识本身,它的存在是为了丰富知识的理解,过多的史料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一部分教师走向史料运用过少或者没有的极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讲述书本现有知识,完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忽视了学生能动性培养,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

第二,教学设计没有质量。如何判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答相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史料提供新的历史情景,提出具有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而目前相当多的老师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或教学手段的陈旧无法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史料内容固定。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史料都是由教师选择的,这样使教学陷入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问题,造成所学知识仅限于应对考试,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如何选择史料并运用

历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

(一)精心选择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史料不等于历史本身,它是重构历史的重要基础,是当时历史的记载对当时历史的一种主观反应的产物。首先,既然是主观的东西难免出现真伪难定、以偏概全的现象,所以教师在选择时就要用心,需要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甄别,能够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后再应用到教学中。其次,史料数量是多如繁星的,在教学中需要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满足教学目的的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时分析“圆明园劫后遗址”图片或者在学习“三公九卿”这一知识点的同时加入“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结构图,这些图片资料都能形象深刻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发展探究式的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这就要求通过课堂提供历史资料,尤其是“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特色的历史资料,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探究式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显得很重要。例如:在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这一课时,在解释“三民主义”时,针对“民权主义”这一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权主义”的理解,提供“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①恶劣政治的根本指什么?②民权主义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③民权主义为什么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有何局限性?

(三)改进史料教学,使之为教学服务。

史料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所以挖掘史料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信息,也是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找寻的模式自主就某些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史料的搜寻。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七课中“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的知识点,可以加入鲁道夫·冯·耶林(十九世纪西方伟大的法学家)在《罗马法精神》这一著作中的言论作为理解史料。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就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有解释现在出现的问题才能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历史教育的核心不是为了引导人们明白过去发生过什么,而是为了引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向前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史料的应用,构建充满历史意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明富.基于史料构筑历史课堂的智慧与价值认知——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两弹一星》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版),2014(08).

[2]张绍春.中国现代教育史料的类型、特点与作用[J].海峡教育研究,2013(09).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初探
浅谈高等数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