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实现习作教学高效课堂

2016-04-17 02:42李桂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细化习作课文

李桂玉

(顺昌县实验小学,福建顺昌353200)

细化目标实现习作教学高效课堂

李桂玉

(顺昌县实验小学,福建顺昌353200)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基于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宽泛的教学目标现象,强调了细化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谈如何细化目标,实现高效的习作课堂。我们的教学主张是根据单元导语、课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年级特点来确定每次习作要完成的一个小目标,逐个突破,最终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习作教学;高效课堂

有这么一个故事:1968年,罗伯·舒乐博士准备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将预算的700万资金化成一个个小目标,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在这神奇的化整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乐博士历时一年多筹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2000万美元,因他继续使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奇迹般地募集了足够的资金,让这个大教堂成为了加州胜景。罗伯·舒乐博士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将不可能完成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逐个击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很有启发。

一、细化目标,实现习作教学高效课堂的保障

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而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又关系到教学效率与质量[1]。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它犹如课堂教学的航标,指引着教师课堂上要教什么,怎么教,最终达到教学的期望结果。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1.当前习作教学现状强调细化目标的重要性

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恨不得将所有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希望学生每篇作文都是高质量的,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写人的文章一定要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动物的文章一定要写动物的外形、吃食、睡觉、活动等生活习性,等等,这样笼统地一把抓的教学目标,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高不可及,结果就是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满堂灌,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教不好;学生云里雾里,混沌一片,什么都想写却怎么也写不好。没有着力点,就无法细化目标,这样的习作教学肯定收效甚微。

2.作家文章指引细化目标的重要性

是不是写作文一定要写全呢?我们来看看几位作家是如何处理写作材料的。例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叶圣陶老先生它就只着重抓住叶和脚进行细致的描写,写叶子颜色的变化,写脚的形状特点,写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它的每个故事着力点就不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它重在对语言的描写,“求助车夫”重在对动作的描写,这样通过一个方面的细致描写把人物的特点凸显出来。作家的文章给教师以启示,在写文章的时候无须面面俱到,而应根据文章的中心选择恰当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同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无须面面俱到地教,可以根据习作内容进行某个方面的训练。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课教学可以将习作的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每次教学只需确定一个重点目标,合力完成这个目标,真切地学会一种写作技能,实现一课一得。长此以往,学生对各种写作技能了然于胸,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训练运用,融会贯通,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细化目标,对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细化目标,实现高效的习作教学课堂呢?

二、细化目标,实现习作教学的高效课堂

1.根据单元导语确定目标

人教课标版的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导语,它是引领教学的航标,它指明了整个单元教学思路,确定整组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导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更有明确本组课文学习之后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导语去确定本组习作的教学目标。例如,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语指出:“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学习本组课文要去感受真情的美好,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从这段导语中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这是一组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课文是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因此在本单元习作指导教学中,可将目标确定为: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情感。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着重对环境或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一位教师在执教本单元习作时,确定“环境描写”为教学目标,通过例文学习,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将事情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能更加有效地凸显文章的中心。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改时,要求在恰当的地方添加环境描写,让习作变得更加生动感人。由于学生掌握了环境描写的秘妙,修改后的文章精彩纷呈。例如,一位学生写他突然想吃苹果,叫妈妈帮忙买。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他把这件事置于一个烈日炎炎的环境之中,是不是更能体现妈妈对他的爱呢?又有一位学生写自己忘了带钥匙,被关在门外这样一件事,他将故事设置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邻居阿姨把他带到自己家等待父母的到来,这是不是更能体现邻居对他的关爱呢?还有一位学生描述了在一个拥挤的车站买票,一位外国游客与售票员沟通出现障碍,大家都很焦急的时候,作为英语教师的妈妈主动上前做起了翻译,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是不是更能体现妈妈的伟大呢?这样目标指向明确的习作教学是行之有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2.根据课文特点确定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它在展示作者描写的精彩内容的同时也在展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指向习作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2]。阅读是一种吸收,获得内在的充实与祥和,作文是一种输出。[3]阅读要为习作服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更要去思考如何指向习作,即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课文内容,更是一种写作的方法。然后将这种方法去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写一处景物,在本组课文中,《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按照浏览的顺序将双龙洞的景色有序地表达出来。在指导本单元的习作时,就可以将目标确定为按浏览的顺序将一处景物描写出来,指导之后学生的习作井然有序,条理清晰。一名学生这样描写校园美景的: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席台边上的花圃……站在主席台上向右边望去,围墙边一棵棵石榴树正吐着新芽……向左边望去,旧教学楼前的老樟树叶不甘寂寞地换上新绿装……校园中间是大操场。一下课同学们就涌到了操场上,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地呼吸着春的气息。……你看,春天的校园够有生气吧!由于目标明确而且容易操作,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如何有序地描写景物,效果可见一斑。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

教师的备课有“三备”: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教法。[4]学生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同一教学设计放在不同班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不同。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对世界认知的差异,自然产生了教学质或量的差异。教材是不变的资源,也是教师使用、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而教法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水平,结合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会写的地方,是学生写不好的地方。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会的、写不好的地方进行教学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童年趣事》中,通过阅读学生的导前作文,发现学生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很有特点的事情,同时学生的作文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在表达时无法突出一个“趣”字,这就好比有了好的原材料,因为没有盐巴、味精等调味品,写出来的文章无滋无味。根据学情,可将此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表达,让自己经历的事情变得富有趣味。根据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还适当地使用一些歇后语等,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有趣多了。一位学生这样描写她打野战的过程:“刚开始我躲在一棵树后,没过多久就被一群‘敌人’围攻了,我像只可怜兮兮的小老鼠四处逃窜着,寻求着帮助。可我还是没能逃出‘敌人’的魔爪,被抓住了。”“这一次我把我的藏身之所选在草丛中,像只小猫咪一样缩在草丛里,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儿还躲着个人。”“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了脚步声正向我这个方向走来,脚步声越来越大,紧接露出了一个身影,在我的身后摇晃着,我心想:‘时机到了!’我像一道闪电般从树后冲了出来,对着我的正前方一阵疯狂的扫射,我前方的那个‘敌人’就这样被我‘秒杀’了。”在描写中,小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打野战的经过描写得细致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突出“趣”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4.根据年级特点确定目标

教材的编排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作的指导也应是逐步提高地完成,同样是写人或事的习作指导中,应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这两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有共性,如果教学中不根据年级特点,一样进行指导,学生很容易将五年级写过的事重复写作,或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年级的训练点,循序渐进,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教学中如果把习作的训练目标放在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指导上,“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可以把心理活动描写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篇作文,让学生随着事情的发展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事情发生前内心的想法,事情发生过程中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事情结束后又会有什么想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则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把心理活动写细致,以《穷人》一文桑娜的心理活动经典片段为蓝本,指导学生通过写他人、写自己、写幻觉、写事情的后果等把心理活动细致地表达出来。这样根据年级特点的训练过程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线条到细致描写的指导过程,是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次习作教学确定一个小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走下去,习作教学必将迎来多彩的春天,学生的习作一定会愈加精彩。

[1]陈先云.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J].小学语文教学,2011(1).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潘新和.“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于漪.于漪老师的备课“三备法”[EB/OL].[2011-08-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5df9b 0100tnvo.html.

G420

A

1673-9884(2016)06-0036-03

2016-04-15

李桂玉(1972-),女,福建顺昌人,顺昌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细化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中小企业重在责任细化
“细化”市场,赚取百万财富
“住宅全装修”政策亟需细化完善
背课文
基于数据分析的大气腐蚀等级细化研究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