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6-04-17 02:42叶秀敏沈妙芬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视域文本课文

叶秀敏 沈妙芬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诏安363500)

对话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叶秀敏 沈妙芬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诏安363500)

在对话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瞄准课程“三维”目标,恰当运用有效对话教学策略,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抓住文后问题展开自主对话,进行自主质疑;在课中探究环节实施合作探究,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在课后拓展环节进行拓展阅读与拓展练笔,从而促使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等各种教学相关要素,借助对话形式实施有效互动,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

对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话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接触、商量、讨论等方式的谈话。对话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1]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就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得到启发和开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对话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瞄准课程“三维”目标,恰当运用有效对话教学策略,整合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等各种教学相关要素,让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之间,借助对话形式实施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

一、对话视域下的课前预习: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对话视域下的课前预习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围绕相关的学习目标,在课前凭借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抓住文后问题等,独立自主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促使学生初步达到感知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悟,乃至提出学习中产生的困惑,为课堂互动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后问题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精读课文的后面,都有阅读这篇课文的学习问题。这些文后问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学段课程目标及具体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特点,紧扣文本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学习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问题,以此为话题走进文本,让学生以往知识储备、已有的生活体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得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文本发生碰撞,产生初步的阅读感悟,为课堂中的互动对话、学习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后面有四个学习问题,其中第3个问题是: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了引领学生以此文后问题为话题在预习中展开自主对话,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1.把学习问题转换成对话话题:(1)为什么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呢?(2)“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哪些跟课文相类似事例呢?2.在预习中展开自主对话的要求:(1)带着以上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划出与问题相关的具体语句,在旁边做适当的批注;(2)厘清在预习中展开自主对话的收获:哪个问题弄明白了,哪个问题还有什么理解模糊之处,哪个问题还很困惑?……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的自主对话所产生的相关阅读感悟,就成为课堂中进一步展开互动对话、合作探究的坚实基础。

(二)自主质疑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是否与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学生能否与文本对话中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关键是要检查学生预习后的什么学习收获?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要看看学生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中产生了什么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思维的价值。可以这样说,在课前预习,自主质疑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最为重要的自主阅读成果。因此,在对话视域下的课前预习,教师要进行质疑方法的渗透,或引导学生抓住文题展开质疑,或捕捉文本认知冲突点提出体现思维激烈碰撞的问题,或叩问文本作者提出文本价值取向的质疑等等。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质疑”环节,笔者提供自主质疑方法:(1)抓住最为感兴趣语句质疑;(2)抓住事情前因后果质疑;(3)抓住文中细节进行质疑。这样,学生在预习环节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产生的质疑问题,就成为了课堂互动对话的富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话视域下的课中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对话视域下的课中探究,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在预习对话中产生的质疑问题,巧妙捕捉教学预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点,在此基础上搭建合作探究对话平台,引领学生围绕文本,在探究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相互碰撞、实现情感的交流,从而凸显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效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合作探究是生生对话的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与文本所进行的对话而产生的质疑问题,这是课中引导学生实施探究的良好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预习中产生的质疑,并巧妙对这些质疑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富有探究学习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对话话题,展开合作探究对话。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在预习中学生提出如下质疑:1.“我”非常想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为什么“我”跟母亲拿到钱后并没有买书,却反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呢?2.课文为什么要特别写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声呢?3.写母亲毫不犹豫拿钱给我买书,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母亲的反对呢?等等,将问题探究指向慈母之情是如何的深,从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可见,学生以合作探究为对话平台,在有效的对话探究中展开思维的激烈碰撞,进行心与心的深入交流,分享各自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快乐成长。

(二)凸显个性是师生对话的核心

在受到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同虚设,变成教师单向的考点知识的灌输,学生的个性棱角被教师的“标准答案”所抹杀。就小学而言,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儿童,因此,要准确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立场,还必须研究、观照儿童的特点。[2]新课改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独特体验、独立思考,凸显个性成为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的核心。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哪怕是学生一声由衷赞叹、一句体现智慧的看法、一点独特的感悟,都会受到教师的充分的重视与尊重。对话视域下的师生对话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对话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情感与情感、智慧与智慧发生激烈碰撞、交融,从而充分彰显个性特征,使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权利和阅读感受得到充分的保障。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巴迪写的同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则是“糟糕透了”,到底是谁的评价才是正确的呢?大部分学生的看法是:两个人的评价都没有错,母亲是从七八岁孩子能写诗这个角度进行评价,而父亲是从诗的质量这一角度进行评价的。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独到的见解:母亲和父亲的评价都有片面性,严格地说,他们的评价都是错的。在教学中,笔者对这位学生的看法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尊重,肯定其阅读思考的独创性,并让这位学生进一步说说理由。这位学生接着阐述如下看法:母亲在肯定孩子会写诗的同时,应当指出其诗中存在的缺点;而父亲的评价不应当以成人的角度来评价诗,应从孩子会写诗的水平上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见解折射出学生可贵的辩证思维的光芒。

三、对话视域下的课后拓展: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对话视域下的课后拓展,是在课堂对话探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教师紧扣学生阅读实际水平,针对学生阅读心理,根据阅读学习文本与课外阅读文本、学生生活等的紧密联系,巧妙地为学生创设拓展性阅读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新话题,实施拓展性阅读和拓展性练笔,从而成为学生课堂阅读学习意犹未尽的阅读对话延伸。

(一)拓展阅读是与课外文本对话的契机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文本展开对话探究后,这并不是阅读学习的结束,而应当进一步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阅读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阅读文本特点及学生阅读基础,巧妙创设与课外阅读文本进行对话的契机,或以主题相似为推荐阅读课外文本链接点,或以课文原著或课文作者为推荐阅读课外文本切入点,或以课文表现手法为推荐阅读课外文本拓展点,以此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学习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实现有效迁移,成为学生与课外文本对话的交流策略,有效提升阅读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学生对武松在酒店喝酒的表现与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机智勇敢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产生疑惑,笔者以这个问题为拓展阅读引发点:武松是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位英雄,这部名著中武松的英雄故事写得很精彩,大家可以到原著中读读武松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到武松英雄的魅力,由此激发了阅读更多有关武松的故事,从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与《水浒传》进行对话的平台。这样,从课内文本出发,以课内文本为基点,有效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对接,可以避免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的盲目和无序,使课“内”“外”阅读有效对接,同步进行,保证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3]

(二)拓展练笔是学生实现自我对话的途径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范例作用,让阅读教学聚焦语言表达。[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话之后,文本的价值取向,生生、师生、生本及学生与编者等对话中产生的情感、智慧的激烈碰撞,必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学生便有了一种自我倾吐、自我对话的冲动与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冲动与欲望,或抓住文本的插图,或抓住描写的精彩句段,或抓住文本言尽意犹未尽之处,或抓住文本趣味点等等,巧妙开辟拓展练笔的训练途径,促使学生凭借这些拓展练笔点,有效实现学生的自我对话,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夯实语文素养。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这篇课文,拓展练笔可以这样创设:1.抓住中心句引导仿写训练:同学们,作者与珍珠鸟的和谐相处的画面,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你也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吧,你又是与它怎样和谐相处的呢?请你模仿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写自己与某种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表现的中心可以跟课文一样——“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引导学生说说准备如何把课文的写法运用到仿写的作文中,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进行学法迁移中会碰到的困难。3.习作写完后,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4.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及其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创设相关的仿写训练,让学生在自我对话中有效提升阅读与习作能力。

对话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对话的机会,让对话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各种对话中展示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智慧、幸福成长。

[1]李娟.小组合作,开启“不教”之门[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5(12).

[2]包林军.以“学生立场”为基点构建课堂新生态[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6(1).

[3]沈远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要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11).

[4]王锋.王林波.聚焦表达,让阅读与习作同生共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5(7/8).

G420

A

1673-9884(2016)06-0047-03

2016-03-28

福建省2015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51469,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叶秀敏(1971-),男,福建诏安人,诏安县实验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视域文本课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