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2016-04-17 02:42李丽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画信息技术素养

李丽霞

(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福建漳州363122)

注重能力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李丽霞

(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福建漳州363122)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小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的信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等方法,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信息能力;自主探究;任务驱动;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1]。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大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还未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发现问题,允许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闽教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8课《拼图形,比创意》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选图形下拉菜单,了解认识下拉菜单中各种自选图形及所在自选图形下拉菜单的位置。探究插入、调整、设置自选图形的操作要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操作等掌握知识要点,完成自学任务。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教材,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努力去分析并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除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线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2]它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围绕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特征展开课堂教学,它要求确定任务的具体目标,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恰恰能够实现这一点。

以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11课《形状补间动画》为例,在“创作其他的形状补间动画”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四个不同的动画实例“模拟乒乓球赛”“椭圆形变长方形”“黄色变蓝色”“大写字母A变小写字母a”;接着出示任务:根据播放的动画实例,创作类似的动画;对任务进行说明与提示:制作动画时,可以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等等,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能完成几个动画尽量完成,操作不太熟练的学生要求尽量完成两个动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任务、完成任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动画实例,把学生带入到动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创作。教师适时抛出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范例,制作其它形状补间动画的任务,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最终完成制作其他形状补间动画的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求学生可以创作与范例类似而不是相同的动画作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发挥,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并处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发挥想象与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采用多元评价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效的评价是巩固教学效果、纠正教学偏差的重要手段,并能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完成任务情况予以适当的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交流和各项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不断创新,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鼓励性评价和补充讲解。例如:学生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并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再请其他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作一个总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在评价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每节课的最后,请学生完成教材活动评价表,通过填写评价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课中掌握知识的程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机制,通过多元、灵活的评价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要适时渗透信息意识,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1]鲜文丹.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李继通.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导学式课堂教学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

G623.58

A

1673-9884(2016)06-0105-02

2016-05-05

福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项目编号:FJJKXB13-189)

李丽霞(1981-),女,福建仙游人,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初级教师。

猜你喜欢
动画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做个动画给你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动画发展史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