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2016-04-17 02:42苏义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德育

苏义新

(寿宁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寿宁355500)

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苏义新

(寿宁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寿宁355500)

文章对志愿服务活动在中等职业德育课中的实践进行研究,目的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角色饰演、创设情景、服务社会、志愿者+的志愿者引领志愿服务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构建德育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在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的活动式教学。

志愿服务活动;中职德育课;教学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认知特点、成长规律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1]做到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性。今后,这将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的依据,也将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德育课题研究的方向。

笔者所在学校寿宁职专通过对2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当前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近86%的学生认为课堂了无生机,教师教的老套,学生学的害怕,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无味。课堂情况是教师辛苦授课,学生却是心不在焉,课堂教学因循守旧,课堂无谈笑风声,没有思想交锋,如此上课的结果是摧残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的思考力发展。无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就得不到落实,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就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得到中职生认同。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遵循“三贴近”的活动,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自愿服务”为载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的抽象概念化的知识在有针对的活动中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通过亲自活动加强对德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基此,我校开展有关志愿者活动的省级课题研究,研究教师在设计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当如何采取高效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何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机会,打破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突破原有教学时间、空间的束缚,深化对中职德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我们努力探索,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四种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模式的德育教学。

一、在角色饰演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学

角色饰演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2]它是学生比较乐于参与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符合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和“生活预备之说”的理论。对中职毕业生很小就要进入社会,任职前具有的生疏、迷茫和盲从特点而言,角色饰演志愿服务活动将给与中职生提前步入职业实践的经历,帮助他们顺应未来职业要求。在中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时,教师的备课就要发生调整,由个人的“微课”准备,转变为教师和学生“集课”准备,教师从学生中抽选志愿者出现在求职面试场景进行活动,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和充当应聘者时,让学生体验应聘者需要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处理问题能力,促进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增加学生在饰演应聘者面试过程中的乐趣,提高他们面试技能水平和未来成功的机会。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让志愿者先动起来主动学,还可以分享和感知经验与心得,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和传染其他同学。接着教师将“集课”大餐端到全部学生面前,让志愿者引领学生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求职面试场景,开展传帮带的启发式学习,促使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主动汲取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在角色饰演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不同角色产生体验效果,对角色反串形成换位思考的模式,进行活动交流和思想交锋中学生领会、消化和反思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饰演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训练学生养成过程中的自立思维缺陷问题及独立处理问题的水平。教师还需关注的是,角色饰演活动不仅能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而且能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课程中大量应用。

二、在创设情景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学

创设情境志愿服务活动是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以志愿服务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活动的局面,冲破课堂既有形式的束缚,指导学生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善于独立思考,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感受,最后学生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发现到分析再到解决,螺旋式提升。通过活动扭转学生被动介入的过程是一个对所学课题知识具有深刻的了解、掌握和养成的过程,这不但改变了教师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有效回避了大量单向灌输知识给学生,形成双向互动,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心理健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志愿服务课堂的即时行动、志愿者活动的场景、志愿者的故事或者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的录像播放等形式,引发他们的思想上、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进而由此激发领悟。在“保护资源环境”的教学课题中,引用志愿者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故事为切入点,由教师和志愿者迁移学生融入课题中,晒出志愿者的思维动态过程,模拟共同参与获得感受,让学生以故事中主人身份陈述做和不做的缘由,进行对事不对人的思想交锋,并且在教师和学生间轻松互动和共同讨论中产生领悟和反思。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消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大家齐心协力,主动助推志愿服务活动为“启动机”的学习形式,达到升华学生情感认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学

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是让学生以兴趣为启动点,用掌握知识和技能自愿服务社会,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并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跨学科教育,让专业科服务于德育科的系统教学教育,让服务社会志愿活动成为学生个体良好行为养成的催化剂。服务社会志愿者活动强调的是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实现真正专业服务水平和自我品德思想践行。推动中等职业学生德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美丽寿宁”志愿服务行动中,组织志愿者参与河道清理、植绿护水、植树造林、污染源排查;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开展保护山川河流、植树造林志愿服务,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志愿者活动从实践中来的,到实践中去,深刻领会,内化《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保护资源环境”和“依法企业经营”等教学内容。经过每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中职生都是一次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洗礼。对于激励他们养成更多优良品质、坚定正确的德育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他们在服务社会志愿活动中能够把其它专业科知识和品德素质一同施展,共同升华,并把难以理解的德育理论知识转换成生活化的知识,它让中职生亲自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学、有所得,从而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以日常生活为起点,去关心、参加周围公共事务,培养与他人之间的共同认可情感,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扩大到其他学校、地区。因此,学生服务社会的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模式或内容,而是依照各个区域的学生共同的需求,来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共领域环境,学生服务社会的建设形式上是在改造社会,而本质上却是在“造人”。[3]

四、在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学

马丁·霍夫曼认为,榜样、强化和说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者和全国道德模范交流、互动,全国道德模范以定期或不定期做客学校讲座,高尚的道德思想由全国道德模范“投射”给志愿者和校园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寿宁县作为一个山区小县,人口仅有二十八万人,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以来,连续三届都榜上有名,在道德建设领域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动人局面。全国道德模范做客学校讲座,道德模范的讲座活动形式灵活,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关于道德知识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全国道德模范亲身传授自己的事迹,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的德育就在自己身边。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引领作用,催生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他们围绕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德育讲座,并且引导学生对热点的德育见闻和身边的喜闻乐见现象以一种当面锣、对面鼓的交流互动方式向同学传授德育知识,在讲座中耳濡目染地对同学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在灵活有趣互动方式中改善同学某些不良心态。学生经过思想碰撞,感情共鸣,潜移默化中不断感悟和反思,逐步提高道德思想水平。在德育教学中,应邀教师和学生志愿者,通过“诵校规、唱校歌、讲同学事”等活动,一起观看志愿者制作身边道德事迹的小动漫,共同进行分析现象和探究德育理论,促进学生掌握德育理论基础,让学生懂得和遵守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让志愿者服务活动回到课堂中来,改变课堂模式,使课堂有新鲜感,学生有兴趣,乐于接纳学习。通过此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触和领悟中建构正确的道德思想,协助完成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全国道德模范和寿宁南阳义务消防队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着眼于“志愿者要有新亮点,新载体要有新成效”,用心打磨志愿者活动服务教学教育,初步形成了“兴趣、专业、自愿、活动”四部曲,协同教学推进由个人兴趣、专业特色、自愿服务、服务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学生参加兴趣小组、自发成立服务专业队、自愿参与服务活动,自动在志愿者活动和教育教学的平台上发挥所能。壮大志愿者服务活动队伍,夯实人人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常态化,形成兴趣开头、服务过程、学习为果的志愿服务活动学习方式和方法。点燃课堂氛围,唤醒学生参与,满足学生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中教育教学任务。

总之,中等职业德育课程的教学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基础之上,依据中职德育的大纲,依托中职校的特点,注重中职生的兴趣,汲取地方文化的内涵,发挥中职校专业的特色。教师从课程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有效地开展角色饰演、创设情景、服务社会、志愿者+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德育的社会价值观和志愿服务活动、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采用恰当实效的活动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中职生的学习自立性、实践性和创造性,[4]使中职生在活动学习中建构德育知识、培养能力中建立正确德育观念、思想意识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在以“活动”为主的多元化行动过程中实现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的活动式教学目标。

[1]王军.中职德育教学评价的原则及目标探讨[J].中文信息,2014(3).

[2]贾素英.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3).

[3]李图强,李家福.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1(5).

[4]姚阳.高职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G711

A

1673-9884(2016)06-0111-03

2016-05-2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FJJK15-571)

苏义新(1969-),男,福建寿宁人,寿宁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德育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