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合理的语文知识教学序

2016-05-07 18:14郭吉成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素养

编者按:为梳理和共享名师成果、带领建设优质资源、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全省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自2014年底开始组织实施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计划在2年的建设周期里建成15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是在项目办的中期考核中获得优秀的工作室。以下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一组稿件是工作室近期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语文知识是语文的本体性知识之一,脱离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教学,需要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语文知识教学序。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构建这样一个序对保证语文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知识;知识教学序;语文素养

因工作需要,近期在全省各地听了几十节语文课,笔者有一个感觉,这些课中的大多课是语文课,但似乎又不是语文课。说是语文课,因为它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时间上的课;说它不是语文课,是因为这些课似乎有什么东西缺位了。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在语文教学中缺位了呢?经对几十节课的梳理分析,笔者以为,缺位的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科知识,即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被遗忘了,或者说被舍弃了!其实,只要我们回头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这几年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缺位现象表现得日趋严重,致使大多数学生写一句话头脑中丝毫没有动宾搭配的意思,分析一篇文章全然没有文章的章法概念,能读完一篇课文却说不清课文是什么文体,能说出文章的主旨情感却不知道文章的表达法、结构法。

我们都知道,从学科构成的层面来说,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必然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如领会作品内容(包括主旨、思想、人物、情感等)、感受语言特色、欣赏表现方法、分析结构形式等等。但九九归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既然是学科教学,其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构成这门学科的独特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是一门学科的本体知识之一[学科本体知识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语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就是借助语文知识去感受语言,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主旨,认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情感与美学意义。这也就是说,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这其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是本体中的本体,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该运用语文知识去教学课文,让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否则,缺乏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源,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语文教学或学习效果。

一、教材本身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虽然,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编排而使教材的知识体系模糊了,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材一定是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存在的,并且是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下,构成了教材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知识逻辑系统的。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古诗文课文的知识编排为例进行阐述。

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五)文言课文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五)古代诗词赋课文的知识体系如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到,教材的知识体系不仅存在,而且还非常具体,这些知识体系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语言知识与文章章法知识。从知识层面看,哪些知识是哪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材规定得非常清楚,并形成了分点教学、点线结合、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知识结构形态。如文言18个虚词,就分散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课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具体的课文时集中掌握其中的三到四个,以便在高中三到四个学期的学习时段内,完成对文言重点虚词的基础学习。所以,作为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也必须在教学某一篇具体的文言课文时落实相关知识的教学,并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对课文文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从而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段内完成一个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积累,循序渐进,逐步充实、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中学阶段的教材对本体性语文知识的教学(如语法知识)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而是主要落在对具体课文的教学层面上(这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教材的结果,从语文学习本体性的要求来看,这种教材编排方式似乎不妥)。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理解了“课文教学内容”,把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仅限于非本体性的文章内容(情感)的教学上,而将本体性知识内容的教学抛开,这样语文教学就成了被拧干了知识内容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本体性“学科知识”的支撑。从理论上说,本体性知识内容在教学中的缺位,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包括阅读思维、写作思维、观察思维)是不全面的。比如《寡人之于国》一文中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说话技巧及治国理念。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前后用了“也”“矣”“焉”三个虚词。这三个虚词看似平淡,但对人物的表情达意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抓住这三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再从语气着手反复咀嚼、玩味,因声求气,化静态知识为动态教学,人物形象就立刻鲜活生动起来,进而对孟子对话技巧及其内涵的理解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样,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理解其中第4自然段“月色中的荷塘”时,如果缺乏对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的认识,缺乏对比喻、排比、拟人、通感手法的理解,而只是单纯地去理解文章的情感,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感受得到作者在文中的那种特别的情感的。套用目前时髦的说法,语文知识缺位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失去了“本真”的语文教学。

二、“语文味”应该以语文知识的落实为前提

下面是某教师为《金岳霖先生》的教学先后设计的两种教学目标及其教学走势:

【教学目标1】(1)初步学会品读文中表现金岳霖先生的精彩语句,感受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2)初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及探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

分析这两项教学目标可知,教师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上的。正因为是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走势受此影响、束缚,导致《金岳霖先生》这篇文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俱存的作品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意义、情感意义分析课,课堂教学沉闷,毫无生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作者在设计和教学这篇课文时,忽略了教材中所规定的本体性知识教学内容——学习作品的细节描写,即通过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初步认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趣”的金岳霖先生,而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作者恰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如果没有了细节描写,那么金岳霖的“趣味”也就无法体现。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细节描写”这一知识内容从教学中挤出去,那么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文学意义就会被思想意义绑架,这样的课也就是语文味缺乏的课。

【教学目标2】(1)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三个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语段,分析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2)品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或语段,从细节描写中感受金岳霖先生的“趣味”与人格魅力,初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学习文章围绕人物性格特征选择材料和从外到内、由形及神的组织材料的方法。

很显然,第二次设计的教学目标与第一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次的教学目标,作者将关注的焦点移位到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推动教学的进程。这样的处理是合适的,因为这里实践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理,即对任何内容的学习,越是接近本体知识的源,那么,记忆的速度会越快,理解认识的程度会越深刻。从整堂课的教学走势来看,这位教师的第二堂课,显然比第一堂课更具有“语文味”,因为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是在学习 “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作用的基础上去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特征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与语文文本内容的学习有机融合,使学生觉得这样的语文课有趣、有味、有用。

这个教学案例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讨论上,而是要以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知识教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引导学生带着较为强烈的个体阅读去感受或感悟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内容。这既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怎样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阅读的认知问题,进而使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提升。

我们强调语文课教学要有语文味。其实,语文味应体现在语文学科的特性即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语文本体知识上。我们应该明白,语文教学(或学习)文本所潜在的美学内容(或意义)和表现形式是通过语文知识(如文体、表达形式、选词用词、结构形式、各种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等等)来呈现的,既然如此,那么语文教学也必须是建立在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认知文本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去认知文本所潜在的美学意义。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是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的。笔者始终认为,语文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某一文本“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表现”。后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一堂语文课只有关注了这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也才有真正的“语文味”。

三、语文教学要落实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那么语文实践的目的何在呢?难道语文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完整地掌握语文知识吗?如果对“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并不持否定态度,只是强调不要“刻意”,那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是“随意”的教学就可以掌握的吗?如果说语文知识教学不需要重视“系统、完整”,那岂不是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零散、残缺持肯定的态度了吗?语文实践是途径,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是目标,把二者对立起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欠妥的。

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笔者一直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是骨骼,文本内容是血肉,内容的学习脱离了知识的支撑,那就好比一个人缺少了骨骼,只有血肉是立不起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进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索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知识?

笔者认为,教学需要有序,语文知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序。我们只有遵循一个序去教学,语文知识才能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有了这样一个知识体系,语文教学才不会将语文文本内容的教学与语文知识的教学对立起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才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积累、运用。事实上,教材已经给我们构建了这个序(见表1、表2),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梳理、落实。从听课中,笔者感受到这个问题是明摆着的,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把教材中的这个知识梳理出来、构建起来,把它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因此,笔者认为,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每个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存在,并将这一知识体系梳理出来,再在教学中真正地去落实。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知识教学带动教材文本的教学,使语文知识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从而把语文知识教学的序真正构建起来。

有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序,语文教学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布好知识点的教学,使知识内容教学与教材文本内容的教学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文(或教材)教学内容,进而达成课标与教材所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完成真正的语文课的教学。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这一单元共有五篇课文,都是散文。从语文知识教学的角度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散文写作选择材料的方法及散文写作常见的表现方法。这一单元知识教学的总体要求是:散文文体的特征;散文材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各知识点的分布如下:

《想北平》:依据情感表达选择材料及材料在文章中的组织;评点法的学习。

《我心归去》:材料的组织、表达的角度。

《肖邦故园》:依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材料与组织材料。

《前方》:散文中联想手法的运用;散文中的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散文中的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散文的个性化语言的运用。

显然,教材的知识教学指向非常明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扎扎实实地按教材的要求去落实,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读文本,那么,学生学完这个单元就会对散文的基本特征、选材方法及常用的表现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并能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去解读文本的方法。同时,由于每篇课文知识的学习有特定指向,如果我们按照这特定的指向去教学,那么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自然也就突出了,每篇课文的教学也就会呈现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事实上,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形成,而这种能力与素养的形成正是语文教学所期望的。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语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知识教学创新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聚焦语文知识 提升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