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探究

2016-05-14 04:11翁清华
职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互联网+互联网

翁清华

摘 要:自2015年“两会”以来,“互联网+”开始成为各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界紧锣密鼓地开启了“互联网+教育”的探究与尝试,部分行业企业也开展了“互联网+培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本文借鉴现有的一些研究实践经验,对“互联网+”时代重构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培训管理、培训师、培训课程、教学、学习等应用要素展开探究,提出了重塑“互联网+”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早日完成中职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共生体系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教师培训 体系模型 资源共享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教育部向各省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抓住“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征程上,教育界开启了“互联网+教育”新的探究与尝试。

培训是继续教育,是教育的延伸,是终身化教育。所以在内涵上,“互联网+教育”与“互联网+培训”相同或相近。笔者借鉴教育界、企业界“互联网+教育(培训)”最新的研究实践经验,对“互联网+”如何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深度融合进行探究,力图找到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效率及质量的新策略、新途径及新模式。

一、“互联网+培训”的内涵

笔者融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碧武先及其他一些专家的观点,重新诠释“互联网+培训”的内涵。

互联网+培训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以开放、共享、平等的互联网精神为核心,以富有创造性、颠覆性、包容性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云、网、端”技术平台,重塑培训工具、内容、方法、模式的过程。其内涵是培训在线化、可视化、数字化、自主化、个性化、常态化;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学员可按需取得;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泛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培训管理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动态化、规范化,服务保障更精准、到位。

二、重塑“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传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培训模式有诸多弊端,如培训时空受限制、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同质化(教师不能按个人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缺乏多样化等,这些都不利于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为例,近5年,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系统内培训资源不足等原因,专业教师中平均每年能外出参加培训的人数仅为35%,校本培训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毕竟培训资源有限。据了解,其他职业院校也大致如此。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只有与时俱进,让“互联网+”与培训完美融合,将教师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纳入快车道,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2.现有“互联网+教育(培训)”的研究实践经验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改革道路上行进了20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人们对网络课程、远程培训(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接纳基础。尤其是近两年,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界对“互联网+”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开展了更为深入的探究与实践,在重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创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模式、教育服务管理模式已初显成效,这为重塑“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提供了思路、方法和经验上的借鉴。

3.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学习新模式正在蓬勃兴起,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1)MOOC(慕课)、微课等新的课堂呈现形式受到青睐。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受美国著名高校MOOC(慕课)改革的影响,国内的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始了MOOC(慕课)实践,华为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也开展了MOOC(慕课)开发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成人参与到“互联网+教育(培训)”当中来,并逐渐感受到其中的种种实惠。据对北大某门MOOC(慕课)课程学习者的调查显示,成人是该门MOOC(慕课)的学习主体,3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7.7%。可见,高校MOOC(慕课)逐渐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途径。从小学到大学,微课教学也正在兴起,深受学生欢迎;在不少企业,业务培训中嵌入微课教学的方式,也赢得员工好评。

(2)“微培训”成为成人学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其中,手机网民达5.94亿。在移动终端使用微信、微博、QQ、飞信等平台开展在线“微培训”,逐渐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该方式具有灵活方便、个性化、成本低等优势,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互联网+”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模型的构建

“互联网+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技术平台建设、大数据管理、系统协同、整个培训链形态的创新等。与其他行业员工培训体系相似,“互联网+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从应用形态上看,包含“一个中心,五大要素”,构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完整体系,如图1所示。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职业院校的教师学员为中心(含一体化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文化基础课教师),满足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为其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可跨越时空的培训,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在通识领域、专业领域均学有所得,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互联网+”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是指培训管理者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对培训各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实现培训目标的活动过程。“互联网+”模式的培训管理,需要由一个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来完成,系统建设从硬件(底层技术支撑平台)到软件(制度层面和实施层面),都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体现开放、共享、包容的互联网精神。培训管理系统建设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底层基础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即“云+网+端”,“云”即计算和大数据;“网”即宽带网、移动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端”即电脑、移动设备、传感器等终端硬件基础设施。

第二步,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要实现全面性、动态化、系统化的培训管理目标,必须设计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至少包含资源库、项目库、过程库等三大功能区,见表1。

第三步,管理系统整体技术架构设计。技术架构是支撑技工院校培训资源共享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开发涉及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较成熟。为明晰系统结构、方便拓展系统功能,将系统架构分为四层,即应用模块层、核心引擎层、数据管理层、数据存储层,见表2。

3.“互联网+”培训课程

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课程,形式和内容均需植入互联网基因。

(1)课程形式。课程的设计制作渗透互联网技术,以MOOC、微课、移动公开课、教师互动社区等形式呈现,具立体化、富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交互性等互联网特质。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相适应;既有点面结合、条块分割,又不失系统化,便于学员各取所需。通识领域内容应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研法、课堂组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教练技术、语言及逻辑思维训练等;专业领域内容应包含技工院校现有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前沿知识,以及适应形势即将开设的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创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各个范围的培训课程资源库,做到全国、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并使资源不断优化。

4.“互联网+”培训师

“互联网+”培训师,是指培训师必须具备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思维及教学技能,走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要当好职业院校教师的老师,培训师必须适应4个方面的新挑战。

(1)具备互联网思维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互联培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时代,针对各种新常态培训模式,培训师需要掌握MOOC、微课、面向学员移动端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制作、教学资源二维码制作等技术。

(2)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培训组织形态。能从以往固定地点、时间的培训,转变到线上培训、线上线下(O2O)混合式培训,提升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技能。

(3)具备团队协同能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之一是共享、包容,“互联网+”时代,培训教学不再是某个培训师的孤军奋战,而是专业化军团作战。因此,应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特长和技能的人才吸纳进来,分工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课程开发、授课、管理、培训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同时,应积极鼓励技工院校教学一线的专家、名师和优秀者,加入到培训师行列当中,壮大培训力量。

(4)掌握教练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培训师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众行集团创始人刘永中给出的答案:在美国是Google,在中国是百度。意思是说只要能上网,电脑或手机在某些时候相当于老师。可见,“灌输”式、“演讲”式教学(培训)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让其在一定的时间里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何引导和协助教师学员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其教学效果?这是同时摆在职业院校教师和培训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能化解这一难题的,就是教练技术。

百度百科对“教练技术”及“教练”两个词的解释是教练技术是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就是能洞悉学员的心态,熟练运用教练技术或策略、工具以激发学员的潜能,帮助学员及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的人。掌握教练技术、当好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练,是培训师的必备技能。只有培训师这个“教练”合格了,职业院校教师这个“教练”才有可能合格,形成良性循环。

5.“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要体现以学员为主体,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使培训方式更灵活有效。例如纯理论性、知识性的培训,可采用在线培训模式;纯专业技能培训、教练技术培训等,可采用线下培训模式,或建立模拟实验室,采用O2O培训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培训或经验交流,可采用“茶馆式”、在线专家讲座或同伴互教的T2T模式(Teacher to Teacher)等。各种在线培训形式(如MOOC、移动学习等)应尽量嵌入“互动社区”,增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交互性,提升培训效果。

6.“互联网+”学习

“互联网+”下的培训,不仅要实现泛在学习、移动学习,而且要求开发实时反馈工具,以监测学习过程及效果。

(1)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其明显优势在于培训随时随地,解决技工院校师资不足导致的多数教师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难题,提高培训覆盖率及效率;培训个性化,教师可各取所需,增强优势、补长短板。

(2)过程监控及效果评价。通过开发反馈工具、增强培训课程的交互性,达到约束学员纪律、减少学员流失率的目的。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模式。依据不同的培训模式及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如考核方式个性化、团队化、学习化、创作化等。

四、建议与设想

“互联网+”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面广,工程复杂。但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认清形势、顺势而为,是每一位职业教育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构建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中职院校教师都能共享、共生培训资源,促进培训公平,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完成这项工程,上至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关系;下至各中职院校要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1.政府层面

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各种资源的投入极大,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借力”,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1)平台的搭建与市场运作。可考虑两种模式(均为第三方模式)。其一,中职院校主管部门与民间专业培训公司、网络技术公司合作,构建培训技术平台、开发培训课程。政府不参与运营,而是以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方式向合作公司购买培训产品,然后提供给中职院校。其二,由政府出资和主导,协调整合相关资源,成立独立的中职院校教师培训公司,负责培训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培训服务费用由中职院校支付,或政府给予部分财政补贴。

(2)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中职院校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监管委员会,成员由各省较具影响力的中职院校专家、名师组成。监管委员会的职责:制定相关监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培训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调查,对培训工作进行指导,保障整个培训体系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中职院校层面

(1)做好平台系统对接。各院校应投入专项资金、配套专业人员,建设好本校技术平台和管理系统。一旦大平台与小平台形成有效对接,就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

(2)支持大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学校与培训公司是共生共荣关系,因此,中职院校应在各方面给予培训公司大力支持。例如线下培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为公司提供培训场地、培训设备、培训师资;线上培训,可让院校的专家、名师加入坐镇。

参考文献:

[1]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

[2]吴峰,李杰.“互联网+”时代中国成人学习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5(5).

[3]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

[4]魏非,姜昌华.从简单迁移到系统重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管理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5]顾邦友.培训师的桎梏与自救[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12).

[6]史志陶,宗小忠.“互联网+”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6).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互联网+互联网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