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法”走出中职古诗文教学困境

2016-05-14 05:11胡丹飞
职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有效课堂建构主义

胡丹飞

摘 要:中职古诗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因畏惧而陷入困难,老师因课堂效率低下而陷入困境。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介绍了如何通过“七步法”,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融入古诗文学习课堂,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中职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困境 建构主义 七步法 有效课堂

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排名第一的怕,文言文教学的道路就显得颇为艰难。在学生眼中,只要有文言字眼出现的课文,都被盖上文言文的标签,直接打入冷宫。作为中职生,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他们就有可能陷入听不懂的困境。因为觉得难,所以有了畏惧心理,学习起来也会特别累。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太自信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挫伤,学习古诗文这条艰难的路会变得更为曲折。阻挡老师前行的是课堂的效率。为了学好知识,老师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法。然而这种教学法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且效率低下。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价值。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这一理论提醒笔者: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他们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因而在古诗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个体、激发个体兴趣、授予个体方法、为个体创设情境,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拨开迷雾走出困境。当然,古诗文课堂也可以是德育的一个平台,更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措施。笔者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七步法”,通过“读”、“逗”、“授”、“画”、“演”、“育”、“励”七步,把古诗文课堂交回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七步法”的指引下,在情境中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下面谈谈笔者的“七步法”是如何操作的。

一、“读”

“读”者,“读心”也。“读”是前提,是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熟悉学生这个知识建构者。

1.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只有对教学主体的学习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契合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老师需要从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要有大致的把握。

2.充分了解学生个性

要驾驭语文课堂,了解学生的个性也非常重要。个性活跃的学生,或许更适合讨论的课堂形式;个性沉稳的学生,更喜欢理性思考。面对不同个性的教学主体,授课过程中的课堂生成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3.充分了解班级管理机制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团体,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奖励机制。作为任课老师有必要了解一下班级相关机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顺势借用班级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逗”

所谓“逗”,就是逗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中职生的文言基础薄弱,但是他们的兴趣还是比较广泛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他们的兴趣方向,并合理激发,课堂会更有生机。比如学生对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耳熟能详,但是对他们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抓住这一点,笔者在讲解《将进酒》这首诗时,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兴致盎然地向学生讲述了李白。从“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到“御手调羹”、“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不羁,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不屈。一个飘逸豪放、集“儒、道、侠”于一体的李白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便有了亲切感,课堂也比较活跃。

“逗”是多角度。只要学生感兴趣,笔者可以从作者、从背景、从主题等角度展开。用契合学生兴趣方向来激活课堂,追求高效。如学习《静女》,可以介绍一下在《诗经》中出现较多的爱情诗;学习《六国论》,可以对当时天下的形势做一个颇为详尽的讲解。兴趣被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课堂就更有效了。“逗”是催化剂,是调味料,能有效激活课堂。

三、“授”

“授”即“授之以渔”的授。宓重行老师说:“中学的文言文不应由老师一篇一篇‘教,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来自学。”这个观点,与建构主义理论无疑是合拍的。教师作为帮助者,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途径。中职老师教学古诗文时如果彻底放手比较困难,但至少应该做一做放手的事情,如让学生买好《古汉语字典》,让学生多归纳常见字词的用法,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合作翻译……都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文学习中来,无论学习古诗文这条路多么难走,学生的收获都会是满满的。“授”是拐杖,是助行器,在学习道路上起到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

四、“画”

“画”者,绘画也。古代诗歌最擅长的就是运用意象营造出意境,面对绝妙的意境,在赏析诗歌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的中职生,很有可能吞吞吐吐,语言匮乏。面对此种情形,笔者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绘画的要求不要太高,不然不是绘画专业的学生会手足无措,只要学生能大致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比如在学习《雨铃霖》时,在寻找出意象之后,让学生绘制连环画来呈现整首词。起初学生觉得特别新鲜,然后开始认真画画,教室里嬉笑声不断,但是却让老师看到了一群动脑筋思考的学生。只要有适合用绘画来表现的情境,都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不例外,在《沂水春风》这一课,笔者也尝试让学生用简笔画呈现了当时就坐的位置图,学生都是很努力地去读懂课文,然后再动笔画,这样古诗文学习的主动权又到学生那里去了,岂不快哉!

五、“演”

“演”即表演。如果课堂上“画”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演”就可出场了。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再现情境,既能让学生对角色有更充分的了解和体会,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样也活跃了课堂。在学习《长亭送别》时,课文学习接近尾声,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临别叮嘱”这一情景。学生的表现真的出乎意料,除了别出心裁的“方言版”和“演唱版”,还有一个男生拿出眼镜布当道具,一边抹泪一边恶狠狠地说:“你如果在外面有女的了,我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放了你的血。”然后马上转用温柔的腔调说:“你知道吗?”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一节意犹未尽的语文课,只因为有了表演这个环节,令人久久沉醉。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积极融入角色,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知识也在不断构建中。“画”和“演”犹如学生的创作,既是构建的过程,也是展示的结果,同时也用创新的方式激活了原本沉闷的课堂。这两步犹如两注清流注入课堂,让课堂清亮而又有活力。

六、“育”

“育”者,育人也。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中国历史上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职高就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人生比较迷茫,导致平时表现出懒散、无所谓的状态。与其板起脸来严肃地教育他们,不如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德育主题,适时点拨会来得更深入人心。有一次,学完《琵琶行》,接着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一个学生幽幽地吐出一句:“唉,这些人呀都是被贬之后才会写出那些诗的。”听完这话,同学们都笑了,没有同情,没有理解。笔者笑着赞同了该同学的话,面对课堂突发的状况,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方面的德育主题。

1.直面挫折

这些诗人无疑都是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文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面对挫折,要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要有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直视挫折,勇敢面对。

2.闪亮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在为你打开一扇窗”,身在职高可能是一次失误,但是千万不要把打开的那扇窗也关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展现自我风采的领域,无论是学习、技能、文体,任何一个方面都要让自己有一个放光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完整。

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那一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扣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凡事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不必在乎结果。凡事都应该尽力而为,才能无愧于心。这样的德育教育就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古诗文课堂更加有生命力。“育”是灯塔,是指南针,指引着学生前行的方向。

七、“励”

“励”乃激励。中职生文言文基础差,老师切不可要求过高,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都应该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1.评价标准放宽,多鼓励少批评

如何评价,老师的标准很重要。要求过高,则优秀者甚少,难免气恼忧心。面对基础差的中职生,教师应该在衡量本班学生的学情之后,从中间水平确定一个标准。对优秀者多多表扬,对需要进步的多多激励。多发现学生优点,多鼓励,相信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

2.评价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

如果教师单一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将会挫伤很大一批学生的自信。老师可以把更多的评价放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情况都能成为评价的依据。在课堂上老师宜创设适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朗读、绘画、表演等,创设一个平台有利于学生发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励”是强心针,补充剂,能让学生更加鼓足勇气前行,更有信心去主动获取知识。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有效课堂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