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深度思考进发

2016-05-14 06:33纪林林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课堂思考

纪林林

摘 要:语文课堂不能只重形式而轻实效、图热闹,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实实在在地阅读、理解和体验,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向着深度思考进发。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学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上无准备之课;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进行有效提问、追问;教者不断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活学生思维,将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思考 提问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67-01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各种新理念、新思潮、新做法层出不穷,许多新模式、新创意、新问题也应接不暇,可以说语文课程改革是“波峰浪口”“风云激荡”。然而,许多语文课堂,七嘴八舌,哄哄嗡嗡,不知所云;有画画的,有唱歌的,有看视频的,不一而足;语文活动是“你唱罢来我登场”,学生们兴奋,表演得很投入;表面上热热闹闹,场面上轰轰烈烈。教者的设计脱离了文本,没有启迪思维,撞击心灵;学生也没有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懒于思考,应付敷衍。正如省教研室朱芒芒先生曾指出:有些语文课“过度强调活动,过分放纵思维,架空文本,缺少思考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已经给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思路和方向,要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改变上述语文课堂的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

1 提高教学技能

有人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很不够了,教师要“智如泉涌”。因而,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不管是文学的,还是哲学的、科技的,不断地充实自己,打好文化的精神的底子,站在语文学科的前沿,潜心研究教育理论,钻研教法学法,认真吃透教材,涉猎有关资料,上下沟通,前后联系,必须比学生“棋高一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熟烂于心,教学时得心应手。

现代社会,科学昌明,人文发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光有本学科的“渊”还不够,还要“博”,要做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必须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避免上课时“卡壳”或者被学生“将住”,所以要尽可能多的涉猎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如教学《斜塔上实验》,教师要懂得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师就要储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2 精心设计教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并能走出文本,这有赖于教师有效提问。然而,许多课堂的提问流于形式,流于肤浅,常常是“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答,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缺少贴近文本、引发思考的主问题(中心问题);一些课堂如放电影,不管观众是否看懂了,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不会或不准,也不去启发诱导,也不去铺垫点拨,教者或给出标准答案,或自问自答;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部分老师不是在学生“愤悱”之时提问;还有教师提问后不注意倾听,有不置可否的,有总是一个“好”字的,不作具体点评,对的对在何处,错的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从何而来?

3 激活学生的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教师的教就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不是教书,教死书,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教向学”的过程。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问题意识得到增强,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心情愉悦,这样一种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疑追问,启发学生生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有产生探索求知的状态,就会激发起思维的活跃性,更能激发出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旦被点燃,但不能放纵,要让学生有“发呆”(思考)的时候,“让学生安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学习,让孩子独立学习”(严华银语)。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咏梅词一样,都是咏物言志,但所寄托的感情不同,表达的主旨不同,将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首先,在学生熟悉、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句。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这两首词有哪些异同点?学生议论纷纷:“都是写梅花的。”“都是通过梅花表达思想的。”“读起来觉得风格不同。”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并深入思考:这两首词的相同点有哪些?有学生答:都是写梅花的,都写出来梅花的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跟群芳争春的特点,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再思考:还有没有相同点?如梅花的品格。有学生说: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

第三,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诵读,说说“两首词有哪些不同”,刚才有同学说“风格的不同”,具体说说风格不同之处,学生交流思考后得出:毛泽东的词充满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的词孤高低沉之调。学生继续诵读两首词,抓住文本,并深度思考:这两首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梅花的形象。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悲凉寂寞,屡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则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这样的课堂设计,通过比较、设问和追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整节课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实现了深度思考。

语文课堂,要想绽放生命异彩,成为活力课堂,魅力课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把语文的本分事情做好,有效的提问、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深入文本深度思考的时候就可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朱丽.课堂提问中的“问题”检视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1(2)A.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课堂思考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