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波动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分析

2016-05-26 05:22严思屏
关键词:汇率波动

严思屏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汇率波动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开放经济中汇率的波动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汇率波动的视角,分析当前汇率的波动对跨境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跨境贸易的变化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最后鉴于人民币汇率机制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相互促进的结论,提出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完善外汇交易市场,加强配套保障,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汇率波动; 跨境贸易; 跨境人民币业务

从宏观层面而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工具也有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能力。反之,汇率的波动以及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将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正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基于汇率波动的视角,分析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的影响以及跨境贸易的变化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旨于掌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态势,应对汇率风险,不断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的影响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短期内汇率波动对贸易量、贸易平衡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看,汇率政策对贸易结构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汇率制度的改革。2005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从2005年到2015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11%,其中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达45.5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为56.76%。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0.0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0.69%。*数据来源:中国外汇网 http://www.chinaforex.com.cn/index.php/cms/item-view-id-37895.shtml。据相关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显著,弹性加大,对汇率的总体预期稳定。

对于汇率持续性波动,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进出口企业会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些措施包括:一是根据汇率波动幅度,积极与客户协商调整出口产品价格;二是增加国内销售,调整内外销比例;三是加快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四是充分利用进出口贸易融资等银行理财产品,同时使用外汇衍生产品金融工具避险,主要有进出口押汇、福费廷、海外代付、远期、掉期等,以提前转换交易币种或锁定未来收汇时点汇率;五是在客户接受前提下,选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进出口企业应对措施的传递,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量、贸易额以及贸易结构都产生重要影响。

(一)汇率与出口贸易量总体呈现反向变动

根据以英国琼·罗宾逊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汇率变动引起贸易收支变动的弹性分析法以及“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本币贬值,出口贸易量增加,进口贸易量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减少;本币升值,出口贸易量减少,进口贸易量增加,国际收支的赤字增加。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进出口贸易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出口金额的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对比来看,汇率波动与出口增速总体为反向变动的趋势,即本币升值,对出口呈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图1所示。

(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促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

根据许家云等(2015)研究,实际汇率升值时,出口企业会减少出口商品的种类,即出口产品范围缩小。同时,实际汇率升值时,多产品出口企业核心产品和非核心产品的出口收入之比上升,即升值提高了多产品企业的产品出口集中度,使企业集中于出口效率高的产品。[1]同时,徐海俊等(2014)研究也显示:在新的汇率机制作用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不仅会带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还会大大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2]

表1 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期的出口商品结构表(%)

数据来源:商务部统计数据(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计算而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逐年增长。从表1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逐年减少,反之,工业制成品的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量是工业制成品中增长最快的。到2014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达到了95.2%,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优化。

二、跨境贸易变化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地位提升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

2005年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期间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波动但总体升值的趋势,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5.54%,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6.76%。从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来看,除2008—2009年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出现逆增长外,我国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后增速有所放缓,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增速变化图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我国涉外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结算时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2012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显著增长,且整体变化情况与我国进出口额变动趋势相符,即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图3 中国进出口总值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变化图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二)进出口总体情况助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见图3)

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6.43万亿元,其中进口额12.04万亿元,出口额14.39万亿元,贸易顺差2.35万亿元,同比增长45.9%,进出口增速稳中向好。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在出口方面,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6%;纺织鞋服、箱包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8万亿元,占出口额的20.7%。由于出口的商品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缺少高附加值,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结算货币选择上缺乏主动权。同时我国企业的进口又主要集中于国外的资源性、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可替代性弱,使我国企业在贸易结算中又处于被动。总之,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失去了选择结算货币的主导权,增加了我国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难度。因此,提高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外贸产业升级和进出口结构优化,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

(三)贸易类型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影响

跨境贸易的类型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一般贸易指在进出口贸易中是以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方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贸易,往往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国内价值链较短。

图4 中国出口贸易类型变化图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2005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出口贸易结构得到优化(见图4)。由于加工贸易可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对结算币种缺乏话语权,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较低。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运作模式,逐步压缩和淘汰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努力拉伸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条,有利于提升出口商的议价权,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量。

(四)进出口产品类型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影响

1.资源性产品。资源性产品包括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往往体现为大宗交易。由于资源性产品替代弹性小、进口国需求弹性强、出口国垄断程度高,资源输出国有较大的主动权。我国作为资源性消耗大国,应大力推动相关企业出口资源性产品时使用人民币结算;而当进口资源性产品时,若对应资源性产品的供应方为对人民币有较强接受能力的周边国家,也应鼓励进口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近年来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成为国家进出口管理政策走向,降低资源性产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例成为大势所趋。

2.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农、林业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等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相对较高、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相对较多,容纳的劳动力较少,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中低端位置,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自主品牌少,核心技术缺乏。这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属于买方市场,替代性强,需求价格弹性大,买方议价权高,多采用进口方货币或美元等国际货币结算,采用人民币结算难度较大。

3.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设备、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此类产品差异化程度大,出口方拥有较高的议价权,属于卖方市场,往往由出口方选择结算货币。近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稳步提升,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见图5)。应加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额中的比重,同时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的增长。

图5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变动图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五)交易国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影响

1.港澳台地区与新加坡。基于人文地理等因素,在跨境贸易中这些国家和地区较容易接受人民币,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2.其他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等部分亚洲和东欧国家。我国企业使用人民币与这些国家开展进出口贸易的障碍较少:首先,由于边境贸易繁荣,在边境贸易中各国大都使用人民币结算,使得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二是华人比例较高。东南亚海外华人众多,与我国经济交往较为频繁,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较高。三是部分国家旅游业兴起。伴随我国兴起新马泰、日韩等国的旅游,大批游客的消费带动了人民币在当地的使用。四是“一带一路”建设带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措施的逐步落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加大人民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因此,在周边国家不断凸显人民币的区域性地位,接受程度较高,与这些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障碍较小。

3.欧盟。2014年,欧盟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78万亿元,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卢森堡在内的欧盟国家对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较为积极。以英国为例,自2011年伦敦启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来,英国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初始额度、发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发行人民币债券、选定人民币清算银行、批准设立中资银行分行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由于欧元仍是欧盟国家企业在对华贸易中惯于使用的结算货币,我国的进口企业要求交易对手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难度较大。然而,随着伦敦、法兰克福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和中欧合作水平的提升,欧盟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西方中心”,我国企业使用人民币与欧盟国家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可能性将大大升高。

4.美国。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是跨境贸易的最主要结算货币,我国企业使用人民币与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具有较大困难。但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双方经济来往密切,交易数量大,两国的跨境贸易对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三、政策建议

(一)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而开放资本项目则需要汇率市场化改革支持和配合,如果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于资本项下开放,就易使得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政策试点发生扭曲。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趋势,我国应在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助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不断为人民币走出去积累条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是建立透明的、有市场公信力的一篮子汇率形成机制,让更多的市场者根据一篮子货币的目标进行交易,减少央行干预的频率和规模。要改变以往主要盯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引导市场测算保持一篮子汇率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增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二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以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外汇收支,包括外汇占款目标、有效汇率目标等,特别是加大资本流动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一套货币当局管理外汇市场的明确规则。三是要改进人民币汇率干预方式及完善传导渠道,把汇率沟通置于主要的汇率调节工具地位,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透明性。央行要加强与市场沟通,提高干预原则的透明度和人民币汇率指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便市场判断参考一篮子货币机制的有效性。央行在进行汇率沟通时应关注实际经济因素走势和市场汇率波动状况,并在关键时期与实际干预手段搭配使用以提升干预效果。

(二)引导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适度放宽汇率波动弹性,促进跨境人民业务均衡发展

上文分析表明,汇率波动会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进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的均衡水平,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结构的均衡发展。一是要适时适度调节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率水平,避免市场出现单一方向的预期,以减少套利资金的流动,从而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稳健性。持续的境内外价格差异是跨境套利交易的基本动因,容易引起短期跨境资本的大进大出。在汇率呈明显单边走向趋势的环境下,投机者面临的套利风险小,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中投机者套取汇差和利差的比重加大。因此,必须通过适度加大汇率波动特别是短期波动水平,增大投机者的套利风险,以促进实实在在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增长。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框架下,引导人民币热钱流动的往往是对于远期汇率的预期。央行可以通过增大远期汇率的波动性,增大投机者的投机风险,抑制投机行为。二是要合理加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跨境人民币结算计价依据更加可信。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加大中间价和收盘价关联度。但是改革后,人民币波幅离充分市场化定价仍然不够,这可能导致境内外跨境交易主体在合同洽谈中,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和决定基础的汇率水平有失公允或大打折扣,给双方采用人民币定价结算造成障碍。因此,在不影响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上下浮动的幅度,增强汇率水平的公允度,增强交易双方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增大央行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三是要培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突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优势,增强企业在跨境贸易中选择人民币结算的主动性,驱动市场各方采用人民币规避汇率风险。

(三)完善外汇交易市场,促进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多样化和交易品种的多元化,健全外汇交易方式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改革中实施了温和的金融压抑政策,但这种金融压抑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首要的是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要丰富我国外汇交易参与者的类型,渐进引入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外汇需求弹性较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从而有利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人民币在岸和离岸价差收敛。二是要按照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并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提高外贸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的意愿。同时,从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对衍生品交易风险进行管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外汇衍生品的使用效率。三是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

(四)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创新人民币离岸产品,促进离岸在岸市场的合理联动

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金融产品过少,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对冲风险和实现收益的有效渠道,影响了国际社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的持续扩大。应当抓住当前有利时间窗口,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经济结构转型期、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调整期,以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要拓宽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增加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数量。当前,香港是我国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而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仅局限于香港市场是不够的,应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为基础,发挥人民币业务的优势,加以推广至全球范围。二是要丰富和发展海外人民币金融产品,并促进离岸和在岸的价格信息的有效传导,形成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联动的格局。特别要鼓励大型优质的国内外企业利用离岸市场来进行融资,创设更多的人民币离岸产品,包括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产品,在离岸市场上形成一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趋向于均衡价值。三是要建立健全人民币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与监管规则,逐渐形成一系列高效完整的法律体制,加强监管,化解冲突,打击各项金融资本犯罪行为。

(五)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有力配套保障,增强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从长远来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均衡发展,但任何改革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在国内外市场大量流通,来自国际的风险冲击更巨大。因此,要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开展,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合理控制风险,加强监督管理。一是要全面监测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收支信息,特别是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非现场检测分析预警。要进一步改进跨境人民币信息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跨境人民币统计申报制度,强化有关机构及部门的申报义务,保证准确、及时、完整地申报人民币跨境结算数据信息。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收支双向监测预警框架,构建多层次的预警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危机应对预案,进一步整合各监管部门系统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共享和综合运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建立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于一体的人民币跨境收付资金监管体系,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三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缓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确保我国外贸形势平稳性。通过加快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商品出口,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品,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商品附加值,摒弃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模式,加深加工贸易在国内生产的价值链,使我国对外贸易向质量保证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许家云,佟家栋,毛其淋.人民币汇率变动、产品排序与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行为[J].管理世界,2015,(2):17-31.

[2]徐海俊,韦 林.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4,(3):8-11.

[3]方铭贤.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具体因素细究[J].上海金融,2015,(1):108-110.

[4]朱孟楠,张雪鹿.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差异的原因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5):87-96.

[5]孙丰山.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关系初探[J].金融经济,2013,(6):21-22.

[6]罗友花.中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标准体系及其应用特证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49-154.

An Analysis of RMB Settlement Business under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YAN S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in open economy has gotten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on cross-border trade, and furth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ross-border trade’s change on 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business. Finally, in view of the theory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RMB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and extended cross-border application of RMB,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promote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reform, improv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reinforce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RMB business.

Key words: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cross-border trade; cross-border RMB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2—0062—08

作者简介:严思屏(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BS14033)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汇率波动
浅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常态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异质预期条件下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
异质预期条件下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
汇率波动存在非对称“杠杆效应”吗?
以A企业为例浅析外汇风险及防范方法
人民币汇率与上证指数互动的实证研究
论汇率波动对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影响
变化中的“生产率悖论”
汇率波动影响金融发展的路径机制研究
基于Copula—GARCH—t模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