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2016-05-30 13:39任旭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设

任旭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力。怎样构建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呢?本文主要从精心预设、弹性预设、和谐课堂、对话点拨、赏识评价、珍惜“错误”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动态生成;生成;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7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力。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怎样构建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笔者就从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看法。

一、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的前提

教学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诸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科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

例如:在“怎样使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的教学中,讲完量筒的使用方法后,笔者让一个学生上台用50ml量筒量取40ml的水,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以为这个很简单,但在操作中他发现没那么容易,不停地把水倒进倒出,反复几次,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无法准确地量取40ml水,笔者让这个学生谈一下感受:在操作中你感觉最大困难在哪?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学生讨论生成出: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还需要一个胶头滴管,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倒入不到40ml的水,剩下一点用滴管补加。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

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的保障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圆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弹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内容上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空间,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其二,在时间上教师对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不要太死,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只有在经过1~2分钟的调整和信息处理后,才会对所提出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即要学生回答,那么学生就会不进行认真思考,或者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只能做出应答性反应,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教学中,关于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问题,笔者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分析讨论,生成了三种方案:1. 用手握住锥形瓶(如图所示),关闭分液漏斗的閥门,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2. 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向漏斗中注入清水,看水能否流到锥形瓶里;3. 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直接向漏斗中注入清水,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三种方案,笔者分别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前面两种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在演示完第三种方案时,突然听到下面有同学轻轻地说了一声:“方案3中有气泡冒出,不一定能证明气密性是好的。” 其他同学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我也愣了,心想:方案3这种检验气密性的方法应该行,怎么不行呢?我可以不管这位同学的想法,继续我的下一步教学任务,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说说他的想法,“从刚才实验现象中,我看到了烧杯中的气泡冒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仪器漏气了,仍然会有一部分气体通过导管从烧杯中冒出。”我感觉他说的有道理,为了验证他的说法,我当堂做了一个探究实验:用针把橡皮管刺一个小洞,再向漏斗直接注入清水,结果看到烧杯中果然还有气泡冒出,看来这个学生说的对,这时又有学生问了,“这种情况也应该存在方案1中,那方案1是不是也有问题?”为了解除学生疑惑,笔者又按照类似的方法,对方案1进行实验探究,结果发现,橡皮管被刺破以后,烧杯中几乎看不到气泡冒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排除气体的量和速度差异引起的。这个问题是笔者事先没有预测到的,为了解除这个问题,尽管“浪费”了很长时间,“打乱”了笔者整个课堂的次序,但这种“探究”是“原生态”的,更能吸引住学生,更有价值。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三、和谐课堂——动态生成的润滑剂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心理条件;“心理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结果。“不安全”的心理趋向将抑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个开放的、尊重异常、赞许创新的环境里,人才会进行發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活泼、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堂教学过程,课堂生成才会自然流畅。

例如,有这样一个习题:在核潜艇中,如何补充空气中的氧气,题目中提供了三种方案让学生去选,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 电解水制取氧气,3. Na2O2和CO2直接反应生成Na2CO3和氧气,问应选哪一种方案?通过思考,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部分同学赞成方案1,一部分同学赞成方案2,笔者没有马上做出判定,而是创造气氛,让两派学生各抒起见,说出自己所赞成方案的优点,指出对方赞成方案不足的地方,在自由和谐的课堂辩论氛围中,生成了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预想到的东西。最终大家形成了一致认识:电解水制取氧气,尽管在海里,原材料比较容易取得,但反应需要条件,生成物还有氢气,带来安全隐患; Na2O2和CO2直接反应生成氧气,反应不需要条件,生成物只有一种气体——氧气,而且还可以实现气体的循环利用,综合考虑选择方案3比较好。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创设高度民主、和谐平等、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支持型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在学生的交流、切磋、辩论中,教师要捕捉、挖掘动态生成性课堂资源,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四、对话点拨——动态生成的推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引导。”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成了教师的控制品,成了一个物化的存在物,也即知识容器。学生只需听讲、识记,以此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是不可能或不能更多的“生成”。只有在对话型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通过相互的启发,在互动、交往、对话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层认识。

例如,在物体沉浮条件的教学中,课本中仅仅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角度判定沉浮,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还要学会根据密度大小来判定沉浮,于是在讲完课本知识以后,笔者拿出一块石头问:这块石头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沉。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根据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判定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石头比水“重”。

教师:这里的“重”是什么意思?

学生:密度比水大。

教师再拿出一块未知的东西(密度比水小)。

问:你掂量一下看,这个物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学生:应该是漂浮的。

教师:你上台做实验看一下。

学生把这个物体放到水中发现物体真的是漂浮。

教师:你又是怎么判定的?

学生:我掂量了一下,发现物体很轻,估计密度比水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几个物体的判定,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物体的沉浮可能和密度大小有关。

通过这一段对话,让学生生成了“物体的沉浮还和密度有关”,并为下一步理论推导密度与物体沉浮关系做好铺垫。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即使学生的一些想法不成熟或有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平等对话中适时点拨,就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疑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五、珍惜“错误”——动态生成的资源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课堂意外其实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调料剂,也可以为师生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教师要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化弊为利,为我所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处理的好,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好机会。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演示实验时,笔者让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由于学生有点紧张,他没有按照要求课本要求去操作,而是将二氧化碳直接倾倒在上层的蜡烛上,如图“第一次实验”所示,上层的蜡烛先熄灭,这与教材中现象正好相反。笔者急忙纠正这位学生的做法,重新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他再做一次,如图“第二次实验”所示,底下蜡烛先熄灭,然后向学生解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此时有位学生提出“第一次实验虽然与课本有差异,但底部的蜡烛也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能像水一样将它倾倒下去,是不是也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还是成功的”。这声音对我无异于“当头一棒”,思考一会儿,我提出一个反问:“如果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我们能否直接将它倾倒出来熄灭蜡烛火焰?”学生立即回应:“氢气就倒不下去,氢气球是往上飘”。通过讨论得出,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能说明问题,只不过形式不一样而已。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倾听学生“异样的声音”,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化以外为收获。

总之,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罗祖兵老师在《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一文中说:“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当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生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凤桥中学 314000)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